辛苓
從聯創策源入行,在紅杉練兵,30歲創辦源碼——84年出生的投資老兵,憑什么投出鏈家、美團、今日頭條?
曹毅,80后投資人,12年投資經驗,自稱是個“年輕的老兵”。
2009年加入紅杉資本之前,曹毅曾在聯創策源創投基金工作,專注于TMT早期投資。
2014他創立源碼資本(簡稱源碼),投出今日頭條、趣分期、美團、鏈家、用錢寶等項目。
同時,源碼資本組建了“碼會”作為源碼資本背后的重要力量,并致力于將其打造成為互聯網創新核心圈。碼會成員由新銳企業CEO、阿里、騰訊、百度等企業的前高管、天使投資人等組成,王興、張一鳴、李想等都是其成員。
在源碼資本公司門口有一張由全球科技公司Logo組成的地圖,Logo大小由公司估值決定,據說這張Logo地圖在制作時被調整超過一百遍。曹毅穿休閑褲、運動鞋,講話聲音平穩,語速緩慢,好像一直在尋找最妥帖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而出現頻次最高的一句話是“要不斷學習”。
創業邦:從紅杉資本到源碼,紅杉資本的經歷對源碼有哪些具體影響?
曹毅:紅杉資本是一個跨界的平臺——中美跨界、新科技與傳統跨界和階段跨界。
在紅杉資本天然就會有國際視野,可以把美國硅谷的科技信息、發展、突破傳遞到中國,同時還可以對比不同地域與不同階段的發展情況。
新科技與傳統跨界,新科技已經開始滲透到各個行業,現在連“智能+”也開始向各行各業滲透,跨界的好處能充分顯現出來。
階段跨界,從早期投資到中后期投資均有涉獵,在每一個階段都可以向很專業的同事去學習。
這幾個跨界在我學習和實踐投資生涯中是很重要的幾個突破,對于源碼來說,同樣在視野和格局上要有這樣的寬度。
創業想成功,需要更強的leader、更多的資源
創業邦:互聯網創業在過去幾年給人的印象是門檻比較低,有一個程序員就可以開干。未來偏科技創業的門檻會提高嗎?
曹毅:從結果看是這樣的,不管是進入門檻還是最后的成功難度都在增加。互聯網創業前半場,很多是在純流量、純用戶的領域做產品創新與運用創新,比如游戲、社區、廣告網絡等等。但是更大量的機會是在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上,所以,“互聯網+”的要求是更高的。
與此同時,競爭的要素也在增加。除了團隊要更多元、能力要更完整之外,需要外界更多資源的配合,需要伙伴和陣營。因此,在不同時期都要聯絡到好的資源才能更上一個臺階。
創業邦:這里面新創業者機會還有多大?
曹毅:新創業者還是有機會的,但需要用更先進的工具把業態重新組織起來。
創業邦:有的比較“輕”的行業幾年就會發生很大變化,而比較“重”的則需要很多年。現在做投資,會不會好多年后才有結果?
曹毅:看行業。首先,大家都是用新的變化切入市場,例如特斯拉是用另外一種創新模型,馬斯克用電池管理技術跟原來以發動機為主的產業去競爭,這個變化的結果是做了一個新的產品出來。互聯網更多的是做連接,加上它背后更好的算法和體驗,匹配供給和需求,讓更多的人可以更好更高效地使用資源。
創業邦:如果更進一步,會不會變得更“重”?
曹毅:接下來再發展,除了更好地做連接,還需要創造新的東西,比如現在的家庭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因為有了新的連接數據后,有機會孕育出新的物種。除了競爭難度,它的替代難度也很高,比如用電動車替代傳統汽車,用無人駕駛替代司機。
對于要素的需求也在增加,首先需要更多的金融資本,其次需要更多的數據。我們可以將數據理解為礦產,要具有排他性、稀有性和不流通性。
創業邦:新的變化對源碼投資已經有影響了嗎?
曹毅:我們要順應這種變化。現在企業成功孕育要素變多了。源碼資本很注重建立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超級連接器,幫助我們的被投企業去拿后面大企業的資源。
創業邦:互聯網講究產品或者產品體驗這些東西,但是在更重的領域里面,產品差不了太多,其他資源開始成為決定要素。
曹毅:對。因為用戶現在不僅在消費我們的產品,更多是消費后面的資源。CEO也要是個多面手,去學習各個方面的東西。
創業邦:互聯網的創業領域,有很多是年輕人創造了奇跡,但是到了后面,越往縱深發展,越需要這個leader具備更強的能力、更高的視野和可以控制各種資源的力量。這會不會導致創業者年齡的提升?再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去做,就很難。
曹毅:我覺得學習能力還是最主要的。現在資源的流動性越來越強,好的資源還是愿意跟善于利用資源的人合作。如果他年輕但是學得足夠快,不斷拓展他的邊界,在較快時間內彌補經驗,就不是問題。有經驗的人也需要更新他的經驗,更新的速度也不見得比新長出來的更快、更準。
對leader的要求是多了,重要的是他有極強的學習能力、開放的心態和強大的內心去接受新鮮的事物變化帶來的沖擊和挑戰。這和年齡沒有必然聯系。
創業邦:源碼投資的企業之中,創始人們的年齡段大概是?
曹毅:平均在35歲左右。
創業邦:這個年齡還是稍微有提高的。
曹毅:重復創業者人數在增加。現在我們的企業里二次創業的人的比例也比較高,在70%以上。
以俱樂部形式聚集行業領袖,形成最強LP陣營
創業邦:在源碼的LP中有很多新一代互聯網公司的老板,他們在整個管理的基金中占比是多少?
曹毅:我們作為一個超級連接者去連接新一代的創業領袖,占比達到一半以上,并且很多是僅僅投資了源碼資本。
創業邦:所以像他們在通過源碼去做這些領域的投資的時候,更看重的是什么?
曹毅:資本都希望找到好合作伙伴,從僅僅做投資,到共同成長,然后發展到深度合作。
創業邦:所以這些資金的第一目的是跟未來有潛在崛起素質的機構產生深刻關聯,這個和原來其他來源資金的目的還是不太一樣,是更朝向未來的一個東西。
曹毅:對,多了一些主動性。
創業邦:那么在投資目標的選取上,更關注哪些變化?
曹毅:變化每天都會出現,不同的是有的變化出現在神經末梢,有的變化則來自身體,最根本的是大腦的變化。投資人要把最多的時間放在最大的變化上,而不是細枝末節的小變化。
要判斷這些變化的價值,要看幾個核心要素:第一是計算成本,這個要根據摩爾定律;第二是計算平臺的變化,比如客戶端從PC到移動,服務器從私有云到公有云;第三是運輸技術的變化,這對不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很大意義;最后是能源和人口的改變。
勢頭正盛的“智能+”和“全球+”
創業邦:之前提過三橫九縱的投資版圖,版圖中哪些領域發生了變化?
曹毅:我自己從左上角的格子進入投資行業,分別是“PC互聯網+娛樂媒體”和“PC互聯網+信息類”。2004年到現在,第一排媒體娛樂、通信搜索、零售等9個格子都占掉了,第二排傳統行業、第三排互聯網+的格子也逐步從左到右開始滲透。行業滲透的外延性對行業的影響深遠不可逆,這樣的影響正好符合商品經濟。到了今天,互聯網信息產業可以讓中國經濟升級。
接下來是“智能+”。除了繼續優化產品,“智能+”會創造新的東西,而原來的很多職業將逐步被機器替代,比如出行領域,一開始是加入輔助駕駛,之后是無人駕駛,未來會是超級司機。信息產業的力量讓存量更加靈活,各個行業被改造,改造的方式是先在線化,再智能化,然后替代原來的職業。
現在有些領域進展比我們想象的更快一些,比如“智能+”在金融、教育、醫療等垂直領域的發展。
創業邦:發展快的原因是?
曹毅:核心技術提高是根本要素,其次是資金足夠敏感,兩者結合催生了行業的快速發展。
創業邦:沿著這個路徑,第一步是底層的東西,下一步是產品端的發展?
曹毅:現在我們關注的就已經是產品端了。底下這層,像GPU這種就屬于偏技術層,或者稱為底層。我們主要投資“應用層”,讓新的技術帶來顛覆的變化。
創業邦:源碼投的“應用層”代表企業,有哪些最新的進展?
曹毅:比如今日頭條,是典型的人工智能在信息分發領域的應用,通過智能分發引擎,用戶沉迷的時間會越來越長,據統計,現在已達到近80分鐘,高于同類應用三倍以上。
同樣的還有用錢寶,是以大數據為基礎作智能決策,通過智能算法一天可放貸3萬筆,并且針對不同客戶,風控手段都不同。
創業邦:很多人討論過的問題——一方面在加速智能化,一方面人類對智能有生物本能的恐慌,您怎么看?
曹毅:總的來講,純的人會消失,會變成生化人,這是我的觀點。基于對硅和芯片技術的利用,科技會代替人類的一些功能。機器和人的邊界越來越近,過去機器是在工廠,后來變成交通工具,現在則每天隨身攜帶,比如科技眼鏡,距離人體也就幾毫米。
創業邦:人類現在擔心的是,機器擁有無上的智力優越,最終人類會喪失對整個社會的主導權。
曹毅:這要看整個社會形態的變化,可能現在的職業都會消失,還有一些是隨機性帶來的多樣化,也許會成為相對稀缺性的資源。最后還是要看整個社會結構發生什么變化,特定的社會結構下某些層面可能都是機器。
創業邦:您如何看“全球+”?
曹毅:海外一些市場目前類似早期中國本土互聯網的發展狀態,處于做流量、做用戶的階段。我們看到,工具類、流量類、娛樂類公司的出海,通常是從獲取用戶開始。
我們現在更多的是去找到比較年輕、眼光更長遠的團隊。這個團隊從比較初級的業務開始,然后不斷演變,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做一個拳頭產品出來。一開始投的時候,不能預判他現在的產品就是終極形態。這個團隊現在要有很好的基礎,能很快學習,它不會安于在原來的小生意,年輕有活力,有大的志向,以后有機會一定會出來,它能把握住。
創業邦:那么將來,比如過了現在這個階段以后,假使他能真正占領市場一定的份額,提供不錯的服務,最大的依憑是什么?
曹毅:成功的要素,現在的公司基本都有。首先是母體市場足夠大,能給它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第二個是人才儲備和多樣性;第三是中國市場給了這些創業者很好的范例。
創業邦:源碼將來會去參與國外的投資嗎?
曹毅:現在就得去學,不斷跟進國外的發展。總體而言中美投資人之間在整體能力上還有些差距。投資是需要敬畏之心的,海外投資會更謹慎一些。現在更多的是從視野到信息的獲取,從輸入到學習。另外一方面,中國的機會還很多,有大量的機會可以去把握,往深度去研究。
創業邦:在您來看,中美投資人還不在一個層次上。那您覺得作為一個中國的投資人,應該怎么去追上這種節奏?
曹毅:必然要經過時間沉淀的過程。我們做投資的時間比美國晚。在國內,整個行業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而美國方面有的是做了60多年的投資機構,需要尊重時間的累積。
同時,中國的企業家和創業者其實成長的加速度比投資界要快。他們有機會更早地跟美國頂尖的創業者或者企業家去接近。這個對我們來說是壓力也是動力,你要跟你的創業者共同成長。
關于成長這一點,具體的方式有多個渠道。其中一個就是,要在對行業的認知與判斷能力方面加強專業度。對行業要更深地區分析,對技術本身的原理、應用和轉化也要有足夠了解。
寒冬不存在,一級市場中資本還在增加
創業邦:對所謂的資本寒冬,您怎么看?
曹毅:首先我不認為有寒冬。我們從資金流入上看,投入股權投資行業的錢在增加。所謂季節,則要看領域。某個領域在春天階段,會有很多創業公司加入;進入夏天,可能會有公司跟不上節奏;如果能堅持到秋天,公司就有結果了。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創業邦:“資本繼續流入”的周期在初期階段?
曹毅:可以看到,權益類資本流入的資金還會繼續增加。目前資金會偏向于尋找安全成熟的企業,但是也會溢出,往產業鏈的前端流動。
創業邦:PC階段出現了幾個巨頭,但有一些掉隊了。移動互聯網階段亦出現了今日頭條這樣的公司。現在,移動互聯網階段要結束了嗎?
曹毅:我認為在垂直領域和細分領域還能出來一些新的公司。
創業邦:規模會有多大?
曹毅:幾十億美金的公司還是會有,而且不會只有幾家。基于移動終端和數據,能夠優化行業的公司在to C和to B領域都有機會。to B的發展更早期一些,整個to B領域的結構還沒成型,邊界還沒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