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媛
【摘 要】 幼兒處在性格和品德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有很大的可塑造性,對幼兒開展文明禮貌教育是幼兒社會性行為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它意義深遠。在當前幼兒教育中,我們要讓孩子學到必要的行為規范,這也是學前教育領域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本文就如何開展幼兒講文明懂禮貌教育展開探討。
【關鍵詞】 幼兒;文明禮貌;習慣培養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人格教育依賴于6歲前的培養。”一個人如果在幼兒時期就養成了文明禮貌的良好舉止,那么以后他就一定能在一個精神和物質生活充裕的環境中塑造自己的品行。古人說:“桑樹要從小扶”,就充分體現了幼兒時期社會性發展教育的非凡意義,因此我們要重視幼兒講文明懂禮貌習慣的培養。
曾經去過一些幼兒園參觀、學習或交流,讓我印象特別深刻,有些幼兒園的孩子很懂禮貌,會主動上前和客人老師們問個好、打個招呼,落落大方。有些幼兒園的孩子就沒那么好了,見到客人老師們躲躲閃閃,很少部分的孩子會靦腆地和客人老師問聲好。同樣是幼兒園,講文明懂禮貌的行為習慣培養成效相去甚遠。
那么,如何開展幼兒講文明懂禮貌教育呢?筆者結合自身實踐作如下總結:
一、營造講文明懂禮貌的環境氛圍
環境可育人,良好的教育環境有助于促進幼兒文明禮貌行為習慣的養成,而這種教育是潛移默化地進行的。一開學我就圍繞文明禮儀教育開展了“我是文明懂禮的好娃娃”主題教育活動,并在教室內開設“文明芳草地”,在樓梯、過道、活動教室的外墻處張貼上文明禮儀宣傳語。并在黑板的一角開設了“小喇叭”,用來引導幼兒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如:“請”“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系”“再見”等。除了在硬環境上我力求處處見文明,在軟環境上我也是力求做到盡善盡美。
二、樹立“看得見”“學得上”的榜樣
英國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簡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辦法是把他們應該做或是應該避免的榜樣放在他們跟前,說出他們為什么漂亮或為什么丑惡,那種吸引或阻止他們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夠給予他們的說教都大的。”在我的班級里,榜樣的示范作用包括:教師示范、家長示范和文明禮儀之星示范。例如,在幼兒的日常學習、生活、交往過程中,我特別注重在學習活動中著重培養幼兒良好的“坐姿”“站姿”“行姿”等,促進幼兒文明習慣的形成。
同時,以“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方式,一個孩子帶動一家人,一并要求家長們做好榜樣,以身作則,保持家園教育內容,目標的一致性、可持續性。著名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孩子可以說是父母的鏡子”。幼兒思想比較單一,可塑性很強,家長的一言一行幼兒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因此做家長的一舉一動都要十分留意,特別在孩子面前。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某種意義上講,孩子一生下來家長就是他們的模仿對象。一方面,請家長要主動積極培養幼兒文明禮貌的習慣,不斷引導幼兒去關心他人、同情和尊重他人;另一方面,家長們也應當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學識和修養,努力營造一個溫暖、友愛、文明和諧的家庭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們的稚嫩的心靈,使他們在良好的環境中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
同時,我們教師是幼兒學習,模仿的對象,孩子們常常觀察教師,并自覺不自覺地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幼兒的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平時要給幼兒做出好的示范,真正起到表率的作用。
三、以多種形式培養幼兒文明禮貌習慣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較漫長的過程,它需要不斷地體驗才能真正認識并理解。平日里,我們口頭傳授的他們可能記住了,但不容易理解。比如平時幼兒會說“對不起、沒關系”等,但真正自己與其它小朋友發生問題或誤解時,并不能自覺使用。因此,在我們的教育中應該增加道德認識的情感體驗。通過生活中的小事模擬,事件的回放,使幼兒親身體會到我們如果能講文明、懂禮貌可以使大家生活得更開心、和諧。
活動是育人的載體,要讓幼兒有機會去運用所學的文明禮貌用語,把習慣變成自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除了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外,還可以通過一些專項活動來培養。如:建立“小紅帽禮儀隊”,每周輪一次,在上學放學時與前來接送的家長問好,這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種鍛煉。
人的行為是學習得來的,不良的行為我們可以通過專項的行為訓練來校正。如:幼兒在搬動椅子經常喜歡拖著或將椅子高舉過頭頂,這些行為很不文明,也會有一定的安全隱患。我們在“小椅子微笑了”的活動中,通過卡通故事的形式由老師扮演小椅子,對學生們進行傾訴,并告訴他們怎么樣來搬小椅子就開心微笑了。通過教師正確的示范——幼兒開展模仿練習——教師不斷提醒操作,幼兒們都了解了正確搬動椅子的方法,知道了輕拿輕放椅子是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通過一系列的舉措,我使幼兒們的文明禮貌習慣有了較大的改善,如今孩子們都知道講文明懂禮貌是優秀的表現,也都能努力做到講文明懂禮貌。葉圣陶先生說過:“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益”。樹木只有根深才能葉茂以至開花結果。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一定會給幼兒積極情感的培養和其交往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