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新常態代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區別于以往的新階段,我國正面臨著重要的轉型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新常態的重大舉措,是中國新常態的必然選擇。如今我國供給體系也面臨著重重挑戰。從改革實施路徑來看至少要把握三點,首先,合理配置資源,淘汰落后產能;其次,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優化勞動力要素配置;另外,強調深化改革,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明確政府權力的邊界。
【關鍵詞】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發展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新常態的必然選擇
“新常態”代表著中國經濟出現了不同于以往明顯的新特征、新變化、新態勢,面對的最大挑戰和根本任務發生了重大變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為了應對這一背景所提出的應對措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擴大有效供給,用改革的辦法促進結構調整,調整經濟結構,提升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三十多年,中國顯然已成為經濟大國,如今正在由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的起點上。雖然一些改革已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并沒有全面完成,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2007年以來我國經濟逐年增速下滑,采用需求刺激的效果甚微,需求不足只是表面現象,供需錯配才是矛盾核心,因此需要從供給側著手改革。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新常態的必然選擇,可以更好滿足中國人民群眾的需求,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二、我國供給體系面臨的挑戰
(一)產能過剩,結構性有效供給不足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財政收入下降等問題日益突出,但這些病癥還只是我國經濟發展問題的表象,病根卻在供給側,體現為較嚴重的結構性有效供給不足。如今,我國傳統產業產能過剩,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因此,依靠單純的刺激內需去緩解產能過剩等結構性矛盾很難見效,所以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突擊點,減少無效供給、增加結構性有效供給才是治病良方。
(二)“劉易斯拐點”到來,要素資源供給約束加劇
在剩余勞動力耗盡之前,社會可以不斷地向工業化供給所需要的無限勞動力,但是工資并不會隨之上漲。直至工業化把剩余勞動力全部吸收,此時若要繼續吸收剩余勞動力,就必須要提高工資水平。否則,農村富余勞動力就不會向工業部門轉移,此時的臨界點就叫做“劉易斯拐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助推力就是人口紅利,但近年來,這個助推力正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銳減。“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就意味著傳統人口紅利的消失。同時要素資源供給約束日益加劇,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過度依賴外需和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造成資源、能源、環境的制約影響越來越明顯,阻礙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機制體制障礙過多,全面深化改革面臨攻堅期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憑借改革開放打破了制約生產力發展和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機制體制障礙,潛在的制度紅利得以釋放,生產力得到解放、生產效率逐步提高、物質財富明顯增長,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雖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對市場化導向的改革還存在很多漏洞,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政府對部分經濟活動的干預明顯,行政性審批在資源配置方面仍然占據主要地位。在新常態背景下,改革已攻堅階段,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縱深性在不斷加強。
三、新常態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
(一)合理配置資源,淘汰落后產能
目前我國經濟的新常態是結構性產能過剩,解決我國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問題,就要對我國落后產能做減法。通過合理配置資源,使資源在產業間重新配置,首先,需要淘汰一些沒有競爭力的企業,部分“重獲新生”的企業必須要削減成本提高自身素質,增加自己的競爭優勢。其次,通過企業兼并重組來消化一批過剩產能,同時鼓勵我們的企業去海外發展,通過促進對外開放的力度增強全球配置資源能力,轉移一批過剩產能。除了淘汰落后產能,兼并、轉移過剩產能,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要想進一步發展,必須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必須通過研發取得技術優勢,把創新作為企業核心競爭突破點,解決供應過剩與供應短缺并存的問題。促進有效供給,做到經濟質量與經濟總量的雙重增長。
(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優化勞動力要素配置
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服務業是未來中國社會和經濟的雙重突破口。淘汰落后產能意味著傳統制造業部門減少,部分制造業勞動力也會因此失業,社會就業壓力增加,而服務業則可吸收多余勞動力,創造就業崗位。促成勞動力的跨產業流動,也將是未來勞動力要素改革的重要方向。根據實地考察級統計局的數據計算,第三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增加約100萬個就業崗位,比制造業多50萬左右,將成為未來主要的就業容納器。除勞動力跨產業流通外,還應重視扶貧教育,提升人力資本,提高勞動力素質。
(三)強調深化改革,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明確政府權力的邊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改革,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資源配置的主導力量是政府,使官本經濟思想根深蒂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確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但政府部門依然有很大的權力,在不少地區,政府仍然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首倡者,同時也是過剩產能的始作俑者。盡管政府具有改善供給質量、調整產業結構的愿景,但政府往往不能正確預測最優產業結構,也不會比企業更尊重市場規律和了解市場變動,同時也不具備有效的調節手段,因此不宜成為調供給側結構的主體。因此,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盡快落實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明確政府權力的邊界。
參考文獻:
[1]饒龍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6,(06):62-65
[2]蔡紅兵.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策略[J].管理觀察,2016,(27):67-68+71
[3]康珂.經濟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邏輯與路徑[J].現代管理科學,2016,(09):39-41
[4]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17-22+195
作者簡介:
袁曉雯(1996.07-),女,漢族,河南濮陽人,本科,河南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