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報紙的編輯工作始終受到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申報》作為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上最成功的報刊之一,在其發展歷程中一直都注重報紙編輯工作,并隨著歷史環境的變動,幾次變革版式,不斷創新。報紙板式的變化有助于閱讀體驗的提升,提高報紙的銷量,擴大報紙的影響力。在促使《申報》對版式進行不斷調整的原因中,媒介技術的發展、上海市民文化的興起等社會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 鍵 詞】申報;版式;媒介技術;市民文化
【作者單位】劉暢,安陽師范學院。
《申報》由英國商人安納斯脫·美查(Ernest Major)1872年4月30日創刊于上海,1949年5月停刊,歷時77年,是上海的第二份商業報紙,歷經晚清到民國的歷史時期,所載稿件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當時影響廣泛,對后世影響深遠。1917年出版的姚公鶴《上海報紙小史》中,最先提到《申報》,說“中文報紙,上海當以《申報》為最先”[1]。《申報》作為一份大報,對中國近代報業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版式是報紙的最終呈現形態,是報紙質量的考核標準之一。翻看400冊影印本《申報》即可發現,在版式方面,《申報》一直在做各種嘗試,包括開本、紙張使用、印刷形式、文字分欄、插圖、句讀使用等,以期能爭取到最多的讀者,提高銷量。在《申報》77年的發展歷程中,版式變革始終相隨,文章將從以上提及的方面梳理《申報》版式變革的歷史。
一、《申報》版式變革的近代化特征
《申報》自創辦之初就注重報紙版式,出刊三個月內更是對版式進行不斷的調整,縱觀《申報》77年的辦報歷程,可大致將其版式的變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872—1912,版式雖有調整,但并無大的變化;第二階段,1912—1936,以史量才主持《申報》為開端,對《申報》的用紙、版式等方面均做出重大變革,使其具備了現代大報的樣式;第三階段,1936—1949,1937年后,由于戰事,《申報》先淪為日偽的宣傳工具,后又作為“敵產”被國民黨直接接收,在內容上《申報》已不復原貌,而在版式上變化也不多。
《申報》創辦一個月內,在上海的發售點已經增加到40多個,到1890年銷量已經達2萬份,據稱“上海各士紳無不按日買閱”[2]。據統計,《申報》1912年發行量為7000份,5年后(1917年)達到2萬份,1925年突破10萬份,1926年突破14萬份,1933年超過15萬份[3]。由此可見,在1912年之后,《申報》的銷量開始出現大幅度上升。這與該報內容編輯和辦報方針的改革直接相關,版式變革也是原因之一。
1.對開大報,經濟用紙
1872年4月30日,《申報》(初名《申江新報》)創刊,初為雙日刊,第5號改為日刊(周日不出報),單面鉛印,每期8版,1874年9月11日,《申報》增加篇幅,1912年形成對開大報。1912年1月15日,《申報》報名由橫排改為豎排,開本上變為對開,報紙中縫排印內容,但當天副刊保留原來開本,后也改為對開。1936年,《申報》有7張28版的大報,其中包括20版的日常日報內容和8版的“本地副刊”。
《申報》1872年創刊之始,使用毛太紙單面印刷,1874年改用賽連紙印刷,1912年開始使用白報紙印刷。毛太紙又稱土紙或仿宋紙,原產于江西,是我國手工紙種之一,由草漿和竹漿配抄而成,紙色發暗,紙面粗厚而軟和,吸水性強。賽連紙產自四川,薄而勻,紙幅大,無礬性,用以粘補黃竹紙書最為合宜。國產的毛太紙和賽連紙只能單面印刷,且不易保存;白報紙為進口紙,比較適合報紙的雙面印刷,但價格相對昂貴。其中,毛太紙在《申報》與《上海新報》的價格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分欄設計,突出標題
《申報》版式編排變化主要分為字號、分欄、新聞標題設計等。《申報》創刊時是略近正方形的版面,后來紙料放寬,成為橫長的形狀,高27cm,寬104cm,分成4版,每版寬約25cm,每兩版之間中折,成書冊型,帶有早期冊頁型報刊的痕跡。“版”當時稱“章”,后又稱“頁”,采用老四號字直排,每版41列,不分欄,評論、新聞占前三版,第四版以后為廣告,以老五號字排成大小不等的方塊。從1905年起,《申報》把要聞改用二號字,其他如奏議、章程及社會新聞等均用五號字。這種排法在當時報界風行多年。
《申報》的新聞標題早先一般用四字句:如《吳淞沉船》《殿試題名》《賃船致訟》《議興女學》之類,也有超出四字而簡述新聞內容的。標題排在每則新聞的起首,用“0”號與正文相隔,新聞連排在題后,題文都是用同樣字號。后有改進,新聞標題另行用較大一號的字號排印。翻閱1908年《申報》可知,當時《申報》已經開始注重報紙標題的設計,不僅使用比正文大的字號,還飾以簡單的圖案,或是幾何圖形,或是黑底白字,而廣告和告白部分更是“圖文并茂”。1912年《申報》改革,文字全部采用新五號字,最重要的新聞放在顯著位置,設通欄標題,并配邊框[4]。 五四運動后,增設了“專欄新聞”,把同類新聞編輯在一起以方便專業讀者閱讀,并采用新標題法,使用多行題、眉題、主題、副題等,有時還用多層標題。在標題制作上也出現了很多花樣,如字號分大小、講色彩、分虛實、加花邊。
報紙分欄的主要作用是減輕讀者閱讀疲勞,提高閱讀效率,使版面生動活潑,同時通過合理的分欄,可以增減版面的內容。有研究顯示,一欄、二欄、三欄設計材料在閱讀理解指標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在注視次數、注視頻率、注視點持續時間、眼跳距離和回視次數等眼動指標上有顯著差異[5]。由此可見,報紙分欄能夠提高讀者閱讀的舒適感。
3.增加圖片,提升趣味
1872年11月14日,《申報》在第五章(版)刊登了最早的廣告插圖——成衣機出售配圖,并有文字“啟者本行今有新到外國縫衣機器數輛”等。1873年5月2日第六版為藥水廣告配圖,5月29日第五版為磨粉機器插圖。從第一幅廣告插圖起,幾乎每期報紙都有廣告插圖。1908年的《申報》在廣告圖片的使用上還較為中規中矩,配圖都放在所劃分的板塊內,偶爾會出現整版或半版的廣告,如香煙廣告。而到了1937年以后,廣告圖片開始“觸目驚心”。首先整版廣告圖片開始常態化,其次在圖文的設計上,也不再是簡單的圖配文,而是文字嵌入圖片中,追求視覺沖擊力,特別是副刊廣告圖片,幾乎給人雜亂的感覺。
1876年后,《申報》開始使用新聞圖片。1876年8月18日,《申報》在其發表的題為《拿獲九龍山匪黨》的新聞中,插刊了用木板雕刻的“九龍山匪黨”肩章圖樣,此為《申報》刊出的第一張新聞圖片。1879年5月24日,時任美國總統格蘭特訪問上海,《申報》于當日石印格蘭特畫像1萬張,隨報分送讀者,此為國內報刊刊載新聞人物畫像之始[6]。相比于廣告圖片,新聞圖片的使用要少得多,而且《申報》所刊登的新聞圖片多是新聞人物的肖像,沒有出現新聞現場圖片;另外,還有一些配合宣傳新思想的插圖,如宣傳三民主義的一組“穿新衣、戴新帽、做新民”的漫畫。
4.使用句讀,便于閱讀
長期以來,中國的報刊多不用句讀,通篇下來沒有一個標點。讀者在閱讀時需要自己斷句,這就加大了閱讀的難度,使得報刊只能被一些知識程度較高的人閱讀。1876年3月,申報館發刊我國最早使用白話文和標點符號的報紙《民報》,旨在“俾女流、童稚、販夫、工匠輩皆得隨時循覽,以拓知識而增見聞”。[7]雖然該報壽命很短,影響不大,但這是《申報》使用句讀的最初嘗試。席子佩主持《申報》時期,進行了不少業務改革,1907年,報紙上部分文字開始使用句讀,以利于閱讀,到了1908年,標點使用還是很單一,只有逗點。
1921年1月起,《申報》在句讀使用上做了改進,新聞用逗點,評論用句點,雖然還較簡單,卻很受讀者歡迎,是一次重大革新。另外,《自由談》等副刊文字用雙句點,這是自19世紀60年代中國有近代報紙以來文字編排上的一次革新[8]。《申報》對句讀的使用,加之使用白話,降低了報刊的閱讀門檻,擴大了讀者群體,使報紙信息有更好的傳播效果。
二、《申報》版式變革的社會動因
1912年,《申報》由四開小報改為對開大報,已經使用逗點,新聞標題也在字號、字體上與正文相區別,有的還有紋飾,另外版面劃分清晰舒朗,出圖也較為規整,采用白報紙雙面印刷,這一些都使其初具現代大報的特征。后來史量才主持《申報》,在報紙版式上又做調整。版式改進有助于提高報紙的銷量,故《申報》的銷售量與報紙版面革新存在某種對應關系。《申報》版式的流變,不僅是辦報方針和方法上的改進和發展,也是對當時社會的回應。《申報》的商業性必然要求其重視發行量,重視報紙的外在形態;印刷技術的發展為《申報》版式的變革提供了物質支持;市民文化的興起既得益于《申報》等大眾化報紙的創辦、發行,同時又促使《申報》在版式上不得不變。
1.報紙的商業性決定了其注重受眾體驗
《申報》由英國商人安納斯脫·美查(Ernest Major)等4人集資1600兩白銀創辦,以營利為目的,故十分重視報紙質量。《申報》創刊于19世紀70年代,當時上海的商業、工業、交通、文化事業等都有所發展,都市化的條件不僅使辦報成為有利可圖的事業,也為大眾化報刊的出現提供了社會環境,如便捷的發行條件和一定的讀者群等。讀者是報紙發行的關鍵,故除了高質量的內容,報紙的外在形態也一直是《申報》發展過程中的關注焦點之一。
《申報》的商業性使其不同于同一時期的事務報刊,如《民報》《國聞報》《時務報》等,這些報紙注重宣傳革命主張,傳播新思想,在新聞、政論文體方面多有建樹,但版式方面關注不多。《申報》在版式上卻從未松懈,無論是自身創新,還是緊跟上海報界版式風尚,經營過程中一直對版式進行不斷改進。
2.媒介技術的發展為報紙革新版式提供支撐
晚清民國時期與報紙版式直接相關的媒介技術主要是造紙術和印刷術,紙張的使用又與印刷技術的發展有直接關聯,故總體上二者是同時發展,為報紙版式變革提供物質基礎。毛太紙和賽連紙時代,印刷水平低下,平板印刷機對紙張的要求并不嚴格,國產紙張即可,但隨著輪轉印刷機的引進,對紙張質量的要求提高,報館不得不使用造價較高的白報紙。1884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家機器造紙廠——上海機器造紙廠建成投產,能日產白施膠的洋式紙兩噸。1904年,中國第一家官商合辦的龍昌機器造紙公司在上海創立,主要生產報刊印刷用的毛邊紙和連史紙,達到日產10噸的生產能力[9]。
在印刷術方面,雖然晚清首批中文近代報刊是木板雕印的,但很快就出現了石印和鉛印,隨后出現的印刷機器更是為《申報》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1898年,上海印刷業已開始使用日本仿制的歐式回轉印刷機,這使得印刷效率大大提高[10]。1912史量才接辦《申報》后,果斷改變了報館館舍簡陋、設備落后的狀況。1918年,五層的新報館大樓落成。大樓按報紙的工作流程設計建造,是一座編輯業務、營業廣告和排字澆鑄、照相印刷以及生活衛生設施一應俱全的現代化新聞大廈,底層還有印刷廠。同時引進了美國先進的印刷機,館內的鑄字機、紙版機、鉛版機以及銅版機等相應設備也全部更新。媒介技術的進步是《申報》發展的技術前提。
3.市民文化的興起為報紙帶來了讀者群
印刷技術和印刷材料設備的引進,使印刷復制手段從手工生產轉變為機械化生產,極大提高了書報刊等的印刷質量和印刷速度,增加了書報刊的數量,降低了成本,使書報刊由少數上層人士的專有品變為廣大群眾可以得到的讀物[11],提高了市民的閱讀能力,推動了市民文化的興起。而近代上海小報的繁榮也是市民文化勃興的很好佐證。
秦紹德統計說,在1896年到1898年三年間,上海新創辦的報刊達48種,占同期全國新辦報刊的44.9%[12]。有學者認為,在晚清時期,上海就曾擁有中文報刊460種,外文報刊54種[13]。這些數據可能并不精確,但足以展示出當時上海報業的發達,休閑文藝小報即在其列,滿足了不斷壯大的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
《申報》之所以能成為中國近代辦報歷史最長、影響最大的商業報紙,是因為它貼近市民生活,是市民文化的體現者。《申報》是中國第一份以市民為讀者對象的民間報紙。為迎合讀者,《申報》既刊經國大事,也刊呂巷所聞;既有生意行情,又有吃喝玩樂[14]。 “凡國家之政治,風俗之變遷,中外交涉之要務,商賈貿易之利弊,與夫一切可驚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聽聞,靡不必載。”[15]而再好的內容也還是要借助形式來呈現,如果不是注重版面編排,并時時改進,那么報道的傳播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
三、報刊編輯工作中的社會因素
報刊編輯工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社會環境是至關重要的方面。《申報》在其發展歷程中對報紙版式所做的調整,在今天的報刊編輯工作中依然具備一定的意義。首先,報刊的編輯工作要樹立讀者意識。讀者是報刊價值實現的重要環節,只有具備讀者的報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報刊。其次,技術是報刊編輯工作的決定因素之一。印刷報紙的編輯需要受制于印刷技術,只有印刷技術達到一定的水平,報刊版面的美化才成為可能。比如現在報刊在進行數字化的過程中,如果數字版的報紙僅僅是將報刊文字簡單復制到電腦屏幕上,就沒有很好地回應新技術,只有使數字版的報紙符合電腦閱讀的排版方式,才能真正完成數字化轉型。最后,報刊在編輯工作中需要參考社會文化環境。隨著上海市民階層和市民文化的興起,《申報》逐漸嘗試使用白話文和句讀,既吸引了讀者,又培育了讀者。當下的報紙編輯工作,也應該符合社會文化氛圍,使用開放活潑的版式設計。
參考文獻
[1]姚公鶴. 上海閑話(下冊)[M]. 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106.
[2]陳昌鳳.中國新聞傳播史——傳媒社會學視角[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60.
[3]徐忍寒.申報七十七年史料.
[4]吳躍龍.中文報紙版面編排流變略述[J].新聞記者,2008(05):58-61.
[5]蔣波.分欄設計對大學生閱讀影響的眼動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6]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第二版)[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60.
[7]勸看民報[N].申報,1876-05-16.
[8]上海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叢書——近代中文第一報申報[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 :33.
[9]張樹棟,龐多益,鄭如斯.簡明中國印刷通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54-259.
[10]陳剛.晚清媒介技術發展與傳媒制度變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130.
[11]陳燕,超越時空——媒介科技史論[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39.
[12]秦紹德.近代上海報刊史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47.
[13]熊月之.上海通史(第六卷·晚清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0.
[14]李楠,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研究——一種綜合的文化、文學考察[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3.
[15]本館告白[N].申報,187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