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紅軍長征紀實叢書”是紅軍長征史詩創造者親筆書寫的長征史,用真實樸素的語言記錄了一個個歷史細節,敘說了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生動翔實地反映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歷程和英雄業績。這套叢書的出版,不僅推動了長征史的研究,而且對學習和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激勵和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 鍵 詞】“紅軍長征紀實叢書”;編輯;出版;手記
【作者單位】潘鵬,中央黨史出版社。
“紅軍長征紀實叢書”是黨中央部署的黨史工作重點項目,收錄了紅軍長征親歷者的回憶錄、口述史料、長征日記等文獻資料,共計1600余萬字。筆者有幸統籌了叢書的編輯出版,在此,以手記的形式談談“紅軍長征紀實叢書”的出版過程。
一、“紅軍長征紀實叢書”的出版意義
“紅軍長征紀實叢書”是一套全面、真實地反映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歷史的大型文獻資料集輯,收錄了自1936年8月毛澤東號召撰寫和編集《長征記》至今,海內外公開出版或發表的長征親歷者的回憶錄、口述史料和長征日記等,還收入了一些未曾公開發表的采訪記錄,以及地方黨史、文史部門和軍隊研究機構搜集、整理的內部資料等,幾乎窮盡了當前所能收集到的長征親歷者的回憶史料。叢書分為正編和副編,并按專題分成10卷。其中正編有《紅一方面軍卷》《紅二方面軍卷》《紅四方面軍卷》《紅二十五軍卷》《沿途親歷者憶長征卷》《日記卷》;副編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卷》《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卷》《西路軍卷》《國民黨軍圍追堵截卷》。各卷文章按歷史發展過程排序,分為若干階段,每一階段的文章也按時間順序編排,個別卷次還根據需要列出一些小專題,以形成有一定邏輯關系的編纂體例。每卷書稿自成體系,既可用于查閱研究,又可作為系統了解紅軍長征歷史的紀實性圖書閱讀。
叢書的編纂,最早要追溯到2006年。2006年1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文獻與研究》第45期刊載的《關于毛澤東親自發起、集體編纂的〈紅軍長征記〉(上)》一文上批示:“長征精神是我黨光榮革命傳統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生動展現”,為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建議“重編‘長征紀實,作為完整的黨史、軍史的一部分”。根據這一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宣傳部立即召集有關單位舉行協調會議,決定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牽頭承擔此項任務。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先后三位主要領導同志關心指導、兩位副主任具體部署下,第一研究部十多位黨史工作者廣泛查閱資料,向國家有關部委、解放軍總政治部、各省區市和新疆建設兵團黨史部門,以及有關老同志和家屬征集資料,并在此基礎上收集散見于各類書籍、報刊中的有關長征文獻,到2010年,篩選、整理并錄入成文稿900萬字。2013年7月第一研究部主任蔣建農開始主持叢書編纂工作后,決定調整體例,擴大資料收集范圍,增加編纂內容,再次對全國各類黨史、軍史、文史刊物,以及其他社科期刊、老干部報刊、港臺書刊等,進行系統排查和資料充實,新近補充文稿400余萬字。而筆者第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協調完成2013年后所補充的400余萬字文稿的錄入,返給各卷編者進行相應填充和最后審定,為正式編輯出版做好鋪墊。
2016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這套可以說舉國家之力編纂的“紅軍長征紀實叢書”已經列入中央系列慶祝活動之中。筆者為自己職業生涯中能有幸統籌出版如此厚重的圖書項目感到興奮,同時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責任與壓力。
二、量身打造出版流程
接下任務,400萬字文稿的錄入工作隨即展開,到2016年2月全部完畢,其間,筆者相繼返給各卷編者填充審定,也時常與編者們溝通進度。
2016年3月末,叢書中字數最少的一卷——《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卷》交稿。考慮到叢書需要相對統一的編輯規范,才能在日后整齊劃一地呈現給讀者,筆者在初審過程中留心觀察書稿的特點,仔細記錄發現的各種問題和細節,總結其中的規律。鑒于大多數文稿已經公開出版或發表,筆者認為應盡可能保持原貌,對內容一般不做改動,發現史實不準、提法不妥、人名地名錯誤或邏輯不清、前后矛盾、語句不通等,提交編者以頁下注的方式予以說明;但由于文稿來源多樣,原有編輯規范很不統一,應對數字用法、固定術語以及混用字等做出明確的修改規定。按照這個原則,筆者逐條細化了《“紅軍長征紀實叢書”編輯規范》,報經有關領導同志同意,作為日后大規模書稿編輯的標尺。
兩個月過去,《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卷》已經三審三校,等待付印,似乎一切進展順利。然而此時,其他各卷開始陸續交稿。在整合過程中,筆者發現,叢書不僅規模巨大,而且各卷編者在填充審定文稿的過程中替換了一些文章的版本,并補充了一些新的文章。這樣,交付出版社的書稿竟多達1600余萬字,且仍有近300萬文字需要錄入,其中還不乏對掃描、辨識要求非常高的繁體豎排文章,根本無法直接進入編輯流程。盡管筆者自認為已經做了充足的思想準備,但想到10月的腳步日益迫近,仍感困難重重。
如何保證錄入后的清樣與原稿盡可能一致,不產生文章版本的差錯?如何讓編輯們盡快上手,追趕進度?筆者決定打破成規,為叢書量身打造一個編輯出版流程,即文稿補充錄入后先行校對一次,而后三審,發排后再校對兩次。如此,三審三校環節一個不少,又能保質高效。2016年7月12日,兩部書稿完成錄入和先期校對的當天,中央黨史出版社專門召開“紅軍長征紀實叢書”編輯出版協調會,社領導、全社15名編輯以及美編、校對、印制等相關同志悉數參加。會議正式宣布,叢書采用協調編輯責任制,由筆者擔任協調編輯,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下派掛職的李曉倩同志擔任協理編輯。會上,筆者對叢書的基本情況和進度要求做了介紹,并宣讀了《“紅軍長征紀實叢書”編輯規范》,對“改造”后的編輯發稿流程以及版式中的各項細節等做了說明。中央黨史出版社社長汪曉軍做了全社動員,要求編輯、出版各部門高度重視,把叢書作為當前最為重要的工作抓緊抓好,在認真負責的基礎上加快節奏,確保及時出版。就這樣,筆者與同事們一道,邁上了這套大規模叢書編輯出版的“長征之路”。

三、有序推進的4個關鍵
15名編輯,要在3個多月的時間里完成1600萬字叢書的編輯工作,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筆者回想起來,靈活有效的機制、詳細嚴格的計劃、素質過硬的隊伍、認真負責的工匠精神,是有序推進叢書編輯工作的4個關鍵。
協調編輯責任制,是近年來中央黨史出版社為完成重要叢書或規模較大選題,并在編輯過程中促進以老帶新、相互學習、增強業務能力,提高重點選題實現力所做的創新和嘗試。協調編輯須具備副編審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根據工作需要,還可設置協理編輯襄助配合。協調編輯和協理編輯在社領導指導下,統籌協調作者、編輯、排版、校對、裝幀等各環節、各方面事務。這個辦法最早試行于2011年中央黨史出版社自主策劃的“讀·黨史”叢書(第6-10輯),后應用于“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叢書”(2014年年內即出版第一批46冊)和新近出版的《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等大部頭或重要的圖書項目,已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并為員工們普遍認可。在“紅軍長征紀實叢書”中,它同樣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內,面對這個為特殊項目采取的特殊辦法,所有相關的同志都會在潛意識中增加重視程度,激發昂揚的工作斗志;同時它在某種程度上突破了現有部門設置,協調編輯可與各編輯部主任甚至每一位編輯直接溝通進度和書稿中的問題,直接與負責排版、校對、印制等環節的同志交流生產進度,一旦發現問題,能夠解決的立即解決,超出統籌者能力和權限范圍的,可以徑直向社領導請示解決辦法。對外,各卷編者與統籌者一人對接,避免編輯部各自為戰,便于統籌安排書稿和統一修改標準。這樣的體制機制,責任明確,減少扯皮推諉,既靈活又高效,非常適合集中現有力量打“殲滅戰”。
要在規定時限內完成大規模項目,詳細嚴格的計劃自然必不可少。在那異常緊張的3個多月里,時常放在筆者手邊的,是18份生產計劃表和1份進度匯報表。18份生產計劃表,是按照預定出版時間為剩余9卷圖書各自倒推出來的逆向時間表和當前各自完成情況的正向記載表,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載著每卷書稿錄入、一校、初審、復審、終審、二校、三校、謄改編者意見、核紅、掃黑馬、付印等各步驟必須完成的時限和實際完成日期,如此,9卷圖書就分別有了清晰的“長征路線圖和時間表”。但凡有“掉隊者”,對照雙向的生產計劃表,“掉隊地點和原因”一目了然,可以迅速、精準地找到相關同志溝通敦促,使其嚴格執行計劃,迎頭趕上。1份進度匯報表,記錄的則是9卷書稿的最新進展,每兩周更新上報一次,使出版社和第一研究部領導心中有數,以便其必要時出面協調部署。有了這“18+1”份表格,剩下的,就靠同事們的艱苦努力了。
叢書的高效推進,還得益于中央黨史出版社擁有一支素質過硬的編輯出版隊伍。2011年以來,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領導、社領導先后提出“守底線、保基本、求突破”的總體要求和“確立專業方向,培養職業能力,提高出版水平”的努力方向。近期,社領導又將其升華為“樹立黨社意識、培養黨社精神、創建黨社文化”。簡而言之,就是要求所有員工時刻牢記自己是黨的出版工作者,在政治導向上堅定不移,堅持社會效益為先、經濟效益為本,把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的中心工作和重點任務置于首位,并在具體工作中練好內功,培養能力和水平。這些對編輯在精神層面的標準和要求,通過“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叢書”、《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等幾乎一年一度的重點項目,逐漸積淀和內化為這支編輯出版隊伍的戰斗力。與實施其他重點項目一樣,這一次,又涌現了許多令人感佩的人和事。第一編輯部全體5位同志合力完成了450多萬字的《紅一方面軍卷》,懷有身孕的同志仍然承擔了部分工作,有4位同志犧牲了“十一”假期大部分時間謄改編者修改意見。第二編輯部有的同志連續一個多月加班加點,獨立編輯一卷甚至兩卷近200萬字的書稿;有的同志主動放棄休假,充當“萬金油”,跨部門參與了三卷書稿的編輯工作。第三編輯部集體分擔了四卷書稿的編輯工作,退休返聘的老同志也和年輕同志一樣勤勉努力,任務緊急時有的同志連續兩天工作至凌晨。協理編輯李曉倩同志也兩度主動推遲假期,整理了全部上萬頁原稿,并為每一頁原稿編上頁碼,以方便日后編輯、校對時查核原文,并盡力分擔了一些協調事務。即便如此忙碌和辛苦,自始至終,筆者從未聽到同事們發出半句怨言。一方面被同事們忘我工作的精神所感染,另一方面受到書稿中紅軍將士戰天斗地、攻堅克難精神的鼓舞,每每遇到困難,筆者都會這樣鞭策自己:再苦,苦不過長征;再累,累不過長征;再難,難不過長征。
盡管任務繁重、時間緊迫,同事們依然沒有放松對質量的追求,認真負責的工匠精神在整個編輯出版進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據粗略統計,初審階段,除對數字用法、固定術語、混用字、錯別字和標點錯誤等進行的規范性修改外,編輯們認為不宜收錄或內容重復報經編者同意最終刪除的文稿有十余篇;提出關于史實或提法的意見40余條,被采納20余條;指出人名、地名前后一不致或錯誤60余處,語句不通、前后矛盾的情況80余處,絕大多數被編者肯定和采納。每卷書稿三校后,編輯們還要將編者對“作者簡介”中的姓名、出生年、參加紅軍和入黨時間、紅軍長征時(或相應歷史時期)任職、新中國成立后主要任職和最高職務、卒年卒地等具體信息做的大量修改,親手謄改在清樣上,并勇于提出疑義。而作為統籌的筆者將時間算計至“骨髓”,在來不及在編輯和編者之間反復移交書稿的情況下,被迫嘗試采用了新的工作方式——通過QQ、微信等將意見或問題逐條提交各卷編者,使問題得到了迅速解決,又讓重要修改有章可循、有案可查,同時體會到了編輯與作者交朋友的重要性。
四、積極宣傳、全力推廣
金秋十月如期來臨,又似乎比往常來得更快。經過同事們100多天的接續奮戰,叢書也迎來了收獲的季節。按照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的部署,2016年10月22日之前,《紅一方面軍卷》《紅二十五軍卷》《沿途親歷者憶長征卷》《日記卷》《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卷》先行出版,《紅二方面軍卷》《紅四方面軍卷》《國民黨軍圍追堵截卷》《西路軍卷》《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卷》也隨之相繼付梓。至此,這套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歷10年之功編纂的10卷42冊大型歷史文獻資料叢書,終于得以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呈現在讀者面前。
“紅軍長征紀實叢書”出版后,新華社、人民網、中國政府網、《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中國新聞社海外中心美國華僑報》《新京報》等媒體紛紛報道,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如同報道中所說,“紅軍長征紀實叢書”是紅軍長征史詩創造者親筆書寫的長征史,用真實樸素的語言記錄了一個個歷史細節,敘說了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生動翔實地反映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歷程和英雄業績。這套叢書的出版,不僅對推動長征史的研究,而且對學習和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激勵和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而有幸站在叢書出版背后的筆者,凝視著那長龍般的書陣,呼吸著那猶存的墨香,憧憬著它可能帶給人們的力量,早已忘記了艱辛、忙碌和疲憊,多了一份充實、收獲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