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珍+王學峰



我校是葉圣陶在“五四”時期任教并進行教育改革探索的農村小學。多年來,學校以踐行葉圣陶教育思想為己任,先后開展了“‘兩善三育教育思想實踐研究”“培養小學生創新能力實踐研究”“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由城鎮化農村兒童和外來工子女組成的小學生,在學習的意愿與能力方面差距較大,不少學生學習興趣和自覺性較差,基本上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加上一些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的意識薄弱本領不強,學校教育教學已難以適應國家和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引導學生更好地自學,提高教育質量,我校積極參加了旨在科學踐行葉圣陶教育思想的“‘教是為了不教教改實驗”,積極探索并初步構建起適應農村小學生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模式。
一、由“教”到“不教”層級遞進的理論假設
葉圣陶先生指出:“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達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給學生自己學習的本領,讓他們自己學習一輩子。”如何讓學生由依靠老師的“教”達到“不需要教”?他在《自力二十二韻》中作了生動的比喻:“學步導幼兒,人人有經驗;或則扶其肩,或則攜其腕;惟令自舉足,不虞顛仆患。既而去扶攜,猶恐足未健。則復翼護之,不離其身畔。繼之更有進,步步能穩踐,翼護亦無須,獨行頗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葉圣陶的思想啟示我們:為了“不教”的教育教學,如同導兒學步,需要經過從“扶肩”“攜腕”到“翼護”等多個層級的循序遞進,才能“終酬放手愿”,讓學生學會自學,達到“不教”。依據“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這一原理和本校學生實際,我們提出了四個層級逐級遞進以引導農村小學生自學的教改實驗假設。
一級為“滲透級”,全程扶攜,滲透自學。基本的教學過程和方式是: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講解、滲透自學;指導練習、總結鼓勵。在這一層級,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基本的學習習慣。
二級為“遷移級”,以扶為主,遷移自學。基本的教學過程和方式是:創設情境、引入新課;示范誘導、遷移自學;鞏固練習、反饋幫助。在這一層級,重點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按照教師的講解和示范開展遷移自學,幫助學生初步掌握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
三級為“自能級”,扶放結合、目標自學。基本的教學過程和方式是:明確目標、分層指導;嘗試自學、交流歸納;練習應用、課外延伸。在這一層級,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質疑問難,并根據不同的學生情況和學習內容,組織、指導學生的自學活動,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級為“自創級”,少扶多放、自學有創。基本的教學過程和方式是:課前預習、嘗試探究;討論合作、互動生成;練習應用、課外拓展。在這一層級,重在引導學生嘗試自學,獨立思考,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實踐活動,增強學習的自主性和創新性。
二、“引導學生自學層級遞進教學”的實驗探索
1. 挖掘三大魅力,為學生提供充盈的自主學習動力
葉圣陶先生在《小學國文教授的諸問題》一文中說:“教育所以可貴,乃在能為兒童特設境遇,使他們發生需求,努力學習……兒童既處于特設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從內心發生需求。教師這個當兒,從旁引導,或竟授予。這個在兒童何等滿足,安慰,當然傾心領受,愿意學習。”自主學習需要學生的自覺努力,我們重點挖掘三大“魅力”,來為學生自主學習增添動力。
一是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力爭做一個好學上進,富有愛心、童趣和幽默感的教師,使每一個學生都感覺到老師是親切、可信賴,并關心、愛護他(她)的,從而引發自主學習的動機。
二是挖掘學科的“樂趣魅力”。學生感到某一門學科對他有用或有趣,就會樂此不疲地去學習。教師要努力發掘學科本身的樂趣,在教學中盡量貼近學生實際生活,使其覺得有趣有用,能夠化難為易,從而增強自主學習的信心。
三是發揮優生的“榜樣魅力”。班級的優秀生往往對同學影響較大,教師要充分發揮這些學生“認真進行預習、積極思考發言、獨立完成作業、課外閱讀實踐、樂于幫助同學”等身邊榜樣的作用,為學生樹起自主學習的標桿。
三大魅力教育行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見表1)
2. 培養良好習慣,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自主學習基礎
學生自學能力的發展,必須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基礎。我校遵循學生學習規律,強化了三大習慣培養。一是課前自覺預習習慣,二是課堂主動學習習慣,三是課后獨立作業習慣。為此,我們編寫了瑯瑯上口的“學習好習慣”童謠,從預習歌、上課聽講歌、作業歌、復習歌等四個方面,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等三個學段,語文、數學、英語等多門學科,進行了全方面的覆蓋。(見表2)
我們將此作為學習的指導材料,組織學生誦讀運用,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見表3)
3.層級考核制度,幫學生建立進步的自主學習階梯
根據學生自主學習問卷調查和后續訪談結果分析,我們重點從魅力教師、學生榜樣、自主預習、習慣培養、課堂引導等五個方面,制定了引導學生自學的四級考核標準(見表4),并在實驗班試行,幫助學生搭建了自主學習的進步階梯。
4.編輯葉圣陶作品讀本,為學生開發校本的自主學習課程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為進一步引導學生的自學,我們編寫了適合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葉圣陶作品導讀——《風范長縈故園情》和《葉圣陶作品讀本》,每一篇作品后都列出了若干閱讀思考題,引導學生將課內獲得的知識經驗和閱讀方法運用于自學該讀本,走向更加廣闊的課外閱讀和生活世界。
三、“引導學生自學層級遞進教學”實驗的初步成效
1.實驗班學生自主學習層級攀升,教學質量顯著提高
經過三年一輪的實驗探索,實驗班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進一步激發,良好學習習慣逐步養成,在不增加課業負擔的前提下取得了優良的學習成績。近年來在吳中區的小學畢業班統測中,實驗班學生進步較大,自主學習層級顯著提升(見表5)。
2.形成一批善于引導自學的骨干教師,引領著教師群體的專業發展
在實驗過程中,我校教師認真學習、研究葉圣陶“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大膽進行“引導自學層級遞進教學”實踐探索,形成了一批善于引導學生自學的骨干力量。先后有十多人開設市、區教改實驗觀摩課、示范課,多人獲得區以上優秀課評比一等獎,120多篇有關實驗的文章、案例在全國、省、市獲獎或發表。2015年10月,我校實驗教師團隊被區教育局授予“吳中區優秀教師團隊”稱號。
3.適應農村小學生的“引導自學層級遞進教學”,得到有關專家的肯定和較大范圍的推廣
本實驗初步構建的適應農村小學生的“引導自學層級遞進教學”,得到了全國、省、市有關專家和領導的充分肯定。《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新聞網”等報刊媒體進行了專門的介紹和報道,該實驗獲得了蘇州市“教是為了不教”教改實驗成果一等獎,學校被中國葉圣陶研究會命名為“葉圣陶教學思想實踐基地”,被市教育局表彰為“蘇州市‘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教學改革示范學校”。作為實驗學校,我們先后多次承辦了中國葉圣陶研究會、江蘇省葉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舉行的葉圣陶教育思想和“教是為了不教”教改實驗研討會,教改經驗在較大范圍內得到了進一步的交流和推廣。
(鄒文珍、王學峰,蘇州葉圣陶實驗小學,2150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