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燕君,周 俊,黃 敏,黃祥津,吳 琦
從醫學生職業認同現狀談職業素養培育
方燕君,周 俊,黃 敏,黃祥津,吳 琦*
(汕頭大學醫學院,廣東 汕頭 515041)
目的 通過對醫學生職業認同現狀的調查,探討提升醫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路徑。方法 將醫學生職業認同分為職業環境、職業價值、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行為5個維度,編制“醫學生職業認同調查問卷”,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汕頭大學醫學院在校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用SPSS 20.0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單因素t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和多因素t檢驗。結果 學生職業認同總體得分為3分以上的占96%,其中職業價值維度得分最高,而職業行為維度得分最低。結論 醫學生職業認同處于中等水平,受當前職業環境影響,職業行為偏消極,職業情感有待加強。對職業環境的客觀解讀、對職業人生的合理規劃和對職業情感的循序培養是提升醫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途徑。
醫學生;職業認同;職業環境
近年來,傷醫、殺醫事件頻發,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醫生職業環境發生改變,必然會沖擊其職業價值觀,增加負性職業情感體驗,甚至顛覆其原有職業認知,直接導致職業行為異化、厭倦以至離職。對于職業環境的改善,我們寄希望于國家的宏觀調控,國民素質的提升。作為醫學教育工作者,我們希望培養出來的醫學人才具備較強的職業素養,能自如應對當前復雜的醫療形勢。為進一步了解醫學生在當前嚴峻的醫療形勢下的職業態度,我們進行了醫學生職業認同現狀調查,以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1.1 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汕頭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問卷766份,有效問卷616份,問卷有效率80.42%。
1.2 研究方法
借鑒已有文獻,結合對醫學教育工作者和臨床醫生的訪談結果,編制“醫學生職業認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被調查者個人基本情況和職業環境、職業價值、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行為5個維度共21個項目,采用李克特5級記分制,分數越高認同度越高。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 3.1軟件建立數據庫,雙人錄入數據并進行邏輯核查。使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s)描述職業認同及各維度基本情況,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作為檢驗標準,判斷因素間差異的顯著性。
2.1 學生職業認同現狀
學生職業認同總體得分為(3.81±0.45)分,處于中等水平。職業認同5個維度中職業價值維度得分最高,職業行為維度得分最低(見表1)。
表1 學生職業認同各維度得分情況(±s,分)

表1 學生職業認同各維度得分情況(±s,分)
注:與職業認同比較,*P<0.05
項目 得分3.67±0.52* 4.34±0.66* 3.71±0.53* 3.93±0.81* 3.64±0.73* 3.81±0.47 t值P -6.99 19.30 -4.77 3.36 -5.93-職業環境職業價值職業情感職業認知職業行為職業認同<0.05 <0.05 <0.05 <0.05 <0.05 -
2.2 各維度與職業認同的相關性分析(見表2)

表2 各維度與職業認同的相關性分析
3.1 培養職業情感,提升職業素養
職業認同是指個體對于所從事職業的肯定性評價[1]。調查顯示,職業認同5個維度中,職業情感對職業認同的影響最大。職業情感是一種內省化的心情心境,影響個體行為方式,對支配個體行為向積極方向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積極的職業情感對個體履職盡責行為產生極大的促進和強化作用,不計較個人得失,懷有滿腔熱忱和執著愛心,并善于克服各種困難,表現出強烈的職業責任意識,以極大的精力付諸于行動,這正是醫療從業者所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然而,調查發現,當前醫學生的職業情感還處在一個有待提升的階段。
San Francisco最早對職業素養進行界定,認為其是指職業的內在要求,是一個人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2],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理念和職業思維等方面。2001年,IIME(國際醫學教育學會)頒布的《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中明確提出醫學生需要具備七大領域60種核心能力。2002年,教育部召開醫學教育標準國際研討會,在國際醫學教育標準的基礎上擬訂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從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目標方面提出12條標準[3]。通常情況下,醫療工作者的職業素養主要由專業技能、道德修養、心理素質、溝通技能、批判性思維、應變能力等方面組成[4]。在校期間,我們不僅要教授學生專業技能,還要強化學生職業情感,使其在復雜的醫療局勢下永葆初心,在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愛崗敬業。
高校要深入開展“服務學習”活動,將其融入道德修養、就業指導、素質拓展等課程教學[5],引導學生走出校門,參與到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去,發揮醫學生群體的專業指向性開展醫療服務,如“三下鄉”、醫療扶貧、醫德醫風宣傳、健康知識宣講、校園健康使者、社區義診服務等,充分挖掘志愿服務活動對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積極作用。通過“服務學習”盡可能創造接觸職場的機會,培養醫學生職業素養,提供一種新的操作模式[6],將志愿服務時間以及服務對象的評價反饋納入學分計算。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獲得體驗社會和歷練自我的機會,認識自身對國家、社會和人民群眾的作用與責任,領會醫學職業精神、提升醫學職業能力[7],牢固樹立職業情感和使命感。
3.2 規劃職業人生,培育職業素養
醫療環境的復雜性,醫療工作的特殊性,醫學人才成長的漫長性,醫學生自我認知和職業定位的模糊性,決定了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學生如果在上學期間沒有形成良好的職業意識就不會主動對職業生涯進行規劃和設計,學習目標與目的也就不明確,更不能理解職業素養類課程開設的目的[8]。
職業準備作為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組成,包括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鍛煉職業技能、培養職業素質等一系列能動過程[9]。醫學職業素養是從醫的根本,是應對紛繁復雜醫療局勢的根本,是強化職業行為的根本。正確的職業認知,明確的職業目標,自覺按職業定位做好各項從業準備,提升專業技能、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自覺按市場準則開發自身潛能,是邁向幸福職業人生的關鍵所在。加強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培養符合時代特征的醫學從業人員,提升執行力和崗位勝任力,是增強醫學生職業認同的有效途徑,也是培育醫學生職業素養的關鍵。
醫學職業素養有顯性醫學職業素養和隱性醫學職業素養之分[10]。專業技能是專業崗位的根本,屬顯性醫學職業素養,理應是教育教學的中心。然而,醫學職業理念、職業精神、職業態度、職業思維等隱性醫學職業素養卻并非可有可無,而是顯性職業素養外化的推動力。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不僅是培養學生正確就業觀、擇業觀,提升就業技巧,而且要通過調研確定符合崗位需求的隱性醫學職業素養,從未來職業需求出發,搜集與醫學行業密切相關的典型案例進行教學,設計仿真職業環境、模擬職業情景等,最大限度地再現真實職場[10],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樹立職業操守及信仰,確立職業發展目標,培養職業能力,為其個人職業生涯創造良好的開端。
3.3 解讀職業環境,重建職業素養
調查顯示,職業環境維度得分相對較低,說明學生對當前職業環境充滿顧慮。醫患關系、社會輿論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等是醫學生所關心的。隨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專科醫師培訓制度的出臺,醫學人才培養周期明顯延長。患者理想化的就醫期望對醫學生提出更高要求,某些不良媒體的惡意炒作等給醫學生造成一定的精神困擾和從業羈絆。
在當今社會背景下,醫患關系嚴重被異化、物化。醫患矛盾、醫患沖突屢見不鮮,傷醫、殺醫事件觸目驚心。醫患關系從親和走向對抗,醫療環境空前復雜,醫者行醫如履薄冰,醫療事業處于一個危險的節點,這也極大地沖擊著醫學生的從業信念,使其產生懷疑、焦慮和恐懼等心理。在嚴峻的醫患關系下,帶教教師不敢讓學生上手操作,同時患者拒絕學生對其進行診療操作,學生鍛煉的機會明顯減少,職業行為的謹小慎微進一步降低了其職業認同感。部分醫學生明確表示,將選擇一些不直接與患者打交道的科室工作或者轉行[11]。
醫學生如何才能撥開迷霧勇往直前,不在這紛繁復雜的醫療局勢中迷失自我、退縮逃避呢?可以通過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引導醫學生客觀看待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社會不良風氣以及媒體的不實報道,幫助其樹立信心,從行業需求出發,嚴格要求自己,學會觀察、分析、理解、溝通、判斷,掌握社會生存法則[8],把責任感、愛心、應變能力、風險意識內化為隱性職業素養,為醫學生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儲備應有的職業能力,實現美好職業人生。
[1]季小紅,王文軍,侯珊,等.醫學生職業認同感調查與分析[J].濟寧醫學院學報,2015,38(1):71-74.
[2]程玉文,成欣蕊,呂懷芳.大學生情緒調節方式與人際交往的關系[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9):58-60.
[3]閆霄,楚平華.考研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調適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1):116-118.
[4]余鈺,范志宇,李舍予,等.長學制醫學生職業素養拓展課程探索[J].醫學與哲學,2011,32(4):70-72.
[5]周妍,王玉成,谷冠鵬.以提升服務意識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J].河北大學學報,2014(3):156.
[6]申俊霞.“服務學習”提升醫學生職業素養增強就業競爭力[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5):150-151.
[7]王玉,唐菲,王云峰,等.中國八年制醫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內容、方法與途徑[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4,34(4):573-576.
[8]陳煜,韓榮,馬玲,等.新時期醫學生職業素養現況、存在問題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5,36(12):119-122.
[9]王瑩,宋耀新.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緊迫性及策略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8):85-87.
[10]姚麗.醫學院校隱性醫學職業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醫學與社會,2016,29(4):96-99.
[11]孫葵,尹文強,黃冬梅,等.工作付出——回報失衡對公立醫院醫生職業心態的影響[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5,8(11):70-74.
(*通訊作者:吳琦)
G417
B
1671-1246(2017)05-0011-02
2015年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醫學生職業認同現狀和影響因素的研究”(20151056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