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秀琪
(仰恩大學 經濟學院,福建 泉州 362014)
基于CLIL模式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商務函電教學改革探索
葉秀琪
(仰恩大學 經濟學院,福建 泉州 362014)
當前,雙語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界的一個熱點。CLIL雙語教學模式已經在歐洲流傳甚為廣泛,其教學方法也已逐漸在教學實踐中得到認可并推廣。文章從雙語教學的角度出發,探索基于CLIL模式下的國際商務函電的教學改革實踐。文中首先介紹CLIL雙語教學的意義、CLIL的國內外應用現狀。然后,基于此模式,對國際商務函電教學過程的教學手段進行了4CS設計,對學生的考評進行了(DF&FT)的設計。最終,在文末總結出這種改革的效果和作用。
CLIL;國際商務函電;教學改革
1.1 CLIL的含義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語言與內容融合學習,是雙語教學在歐洲的別稱,它是指一門或多門外語作為教學語言,并且在這一教學過程中,語言和學科共同發揮作用[1]。
1.2 CLIL雙語教學的意義
(1)習得語言的意義。CLIL雙語教學其實質是以外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一種學科內容的教學。克拉申(S.D.Krashen)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具有雙語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意義。[2]該理論的核心是“習得-學得”假說,也即第二語言的獲得需要兩個不同的過程“習得-學得”。 “習得”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意識地吸收到這種語言,并且能夠流利、正確地使用這種語言,比如嬰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學得”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研究這種語言,比如對第二語言的學習。這種假設認為通過“習得”能夠自動參悟該種語言的各種語境之義,正確流利使用該種語言進行交流,而“學得”卻只能機械地掌握這種語言,無法參悟語境之義。
在雙語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不是僅僅機械地掌握這種語言,而是要能夠流利地用這種語言結合國際商務環境學習到專業學科的內容。
(2)滿足學生心里需求的意義。國外學者德西和瑞安通過學生抽樣調查實踐總結證明,通過CLIL的學習,一部分學生能夠因此提升自己的交際能力,發展自己雙語能力的時候同時提升自己跨文化交流能力,從而滿足自我發展的內心需求;另外一部分學生因為想要追求更加“高薪”的職業、更好的待遇也會接受CLIL的學習來獲得較高的外語水平。
由此可見,無論是外部需求還是內部需求,都表明CLIL雙語的學習能滿足學生學習第二語言的心里需求。
(3)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CLIL雙語教學,和應試教育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解散思維,構建自我學習的知識體系,不斷探索特有的學習風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以考試為主要目的和手段,而是通過介紹自己的思維過程、解決問題的方案、良好的溝通習慣來引導學生在學習學科內容的同時具備同樣的品質。
1.3 CLIL教學模式的應用現狀
(1)CLIL在歐洲的應用。CLIL在歐洲,尤其是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受到廣泛的應用。應用的視角都是從課程的內容與語言的角度來關注語言教學、學習策略、語言與文化等多元因素。
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對CLIL進行實踐應用,將CLIL正式納入主流教育體系。
1997年,法國杜.科利積極將雙語教學應用國內和國際雙語教學學術界,將教學觀測臺(Teaching Obesevery)應用雙語教學,實現雙語教育的典型實踐。
在歐盟,大部分國家在小學階段的教學語言都有兩種語言,比如德語和法語。英語的重要性略次于以上兩種。而在初中和高中階段,法語逐漸成為當地的主要教學語言,學生年齡大于12周歲后,可以選擇學習英語、意大利語等語言。因此,中學階段基本至少掌握三種語言。
CLIL在歐洲的應用反映的是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歐洲多民族多語言并存的社會文化現實,各個社會間的經濟、文化由此互相滲透。
(2)CLIL在國內的應用。隨著全球化教育的發展,國內各個階段的教育也逐漸引進CLIL的雙語教育。近幾年來,國內各大高校英語專業的相關學科都在試圖進行雙語教學的改革,幫助學生學習相關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非母語語言的學習能力。
漸漸的,所有的非語言學科都可以被選作開展CLIL的科目。比如,大學階段,除了外語專業之外,其他所有專業都可以開展CLIL模式進行教學。初、高中階段“雙語教學”實驗課程為物理、生物、信息技術,其他學科根據不同學校因自己的師資特性進行各種課程安排。小學階段,數學、科學、藝術(音樂、美術)和計算機作為“雙語教學”的實驗課程設置。
2.1 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ESP階段(指的是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它表示的是與某個學科或科目相關的英語[3]。由此可見,ESP它也是一門英語,不僅體現英語語言技能的訓練,而且包含了專業知識的內涵,國際商務函電這門課程體現了這個性質。
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下,《國際商務函電》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它在商務英語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和國際商務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該文主要探討本課程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應用,它的作用在于培養學生外語外貿函電方面的讀寫能力,實現直接和外貿工作崗位對接。
2.2 基于CLIL模式的國際商務函電雙語課程設計
CLIL,在課堂上的表現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不是簡單的在上一門“翻譯課”,而是在上“雙語課”,也就是說教師應該更多地讓學生使用外語進行學習本學科內的內容[4]。
2.2.1 4CS教學手段的設計。
從國際經濟與貿易這個專業的實踐教學來看,教學手段的選擇不能避免的要與學習的對象和學習的過程聯系起來,它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接下來本文將本課程結合國外學者總結出的4CS理念來設計教學手段。
4CS(content,conmmunication,cognition,cultures)框架強調通過內容的深入學習,來實現知識技能的提升;通過知識技能的發展,加深相應的認知過程;通過相互之間的互動溝通,感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務環境。由此,綜合語言、知識、技能和跨文化意識,來體現學科綜合應用能力[5]。
(1)國際商務函電課程內容(content)。國際商務函電課程服務于工作,是一門涵蓋英語、國際貿易實務、金融等知識的交性學科課程。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在對外貿易的工作崗位中能夠熟練運用英語進行商務溝通、國際貿易實務操作等。
在CLIL教學環境中,本課程的內容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專業本身的知識體系,另外一個是外語語言的知識體系。課程自身內容強調國際貿易實務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商務英語專業詞匯、商務溝通、國際貿易實務程序。以國際貿易業務流程為主線,教師設計結構完整、前后呼應、邏輯關系緊密的各項綜合實訓任務。學生通過國際業務聯系、磋商、交易等完整的動態學習過程,切身體驗國際商務情景,鍛煉和提升函電寫作技巧、商務溝通能力,并加強國際貿易整體認知。
另外,提升學生的語言知識水平能力。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兼顧同個班級不同層次下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在每小節課開課之前都會設計一個簡短8分鐘的“跟讀詞匯,分析詞匯”,用生動的記憶詞語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課堂。然后,在第二節課的時候,給學生8分鐘的時間在微博平臺、微信平臺、QQ平臺展示語言的自我掌握水平——以限時方式聽寫單詞,擴大大家的詞匯量記憶范圍。
(2)國際商務函電教學的溝通(conmmunication)。CLIL模式中的國際商務函電要求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要做好溝通,也即要求教師在啟發學生的學習方面要有更好的方式,做到教學過程中很好的互動。基于此,在本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溝通取得了一定互動效果:
A.設置學生感興趣的作業渠道。當前,互聯網即時聊天工具(例如QQ、微信、MSN等)、互動平臺(例如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今日頭條)都具有便捷快速的特性,學生感興趣借助移動終端手機通過這些渠道來完成教師布置的書面作業以及課堂、課外以任務驅動為主的商務英語口語限時模擬。基于這種情況下,教師也可以隨時查看被考核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和專業學科內容水平。
B.利用跨境電商平臺模擬函電發文。在此教學實踐中,利用跨境電商平臺進行雙向或者多項溝通。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分組實踐,每兩個單雙號學生為一組,教師在整個過程扮演著指導作用。學生通過模擬的電子郵件界面完成函電撰寫、發送和添加附件等基本操作,并將郵件按照組別編號發到教師的郵箱。教師將學生的電子郵件進行審查,并將分組學生的答題結果公布在微博、微信等平臺,學生可實時查看作答情況,查看得分和函電批改結果,并與優秀答題者的結果進行對比。在最后公布結果中除能查看本人成績外,還可查看班級分數排名情況。
在商務溝通環節講授結束之時,布置綜合手寫報的作業,以期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綜合運用能力。每四個人一組,在任意一個通俗易操作的跨境電商平臺(阿里巴巴國際站,阿里速賣通,天貓國際,亞馬遜等)挑選一個產品,然后分角色(以出口商和進口商的角色)模擬詢盤、發盤、還盤、接受的過程,以手寫報的形式做在A3的白紙上。組員可以發揮想象進行空間、色彩、圖案等設計,開發創新能力。
(3)國際商務函電教學的認知(cognition)。認知,這個實踐教學設計,是為了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有效。基于CLIL模式,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了思維技能和問題解決模式等手段促進學生的“認知”程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思維鍛煉。
從前文的“內容”和“溝通”當中也可以得知,雙語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充滿樂趣”的。在本課程教學中,教師借助互聯網平臺引導學生業余時間觀看“老友記”,“心靈雞湯”等片段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創造一個豐富學習環境,提升學生在外語環境下的認知水平,促進學生及時消化交流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認知沖突和認知矛盾。
教師通過從國際貿易現實的情境出發,設計案例任務,突破傳統文字描述的局限,如通過虛擬網站中的實際情景修改國際商務函電中的病句、翻譯國際貿易中往來函電的句子和段落、按格式要求書寫特定“主題”的信件給貿易方、根據業務單據來審核信用證和修改信用證等,幫助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問題驅動、任務驅動來幫助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運用能力。
(4)國際商務函電教學的文化(cultures)。4CS的教學設計最后一個方面集中在CLIL教學所提供的潛在的文化氛圍。教學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重新學習外語文化,有助于更加開闊學生的視野。學科中,文化的學習和語言的學習總是相輔相成的。教師運用各種手段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使他們能主動吸收西方文化。了解并掌握國外不同的文化差異,才能做好每個國際商務的實務環節。
掌握不同國家的國際商務談判習慣,從文化差異的角度來進行談判,談判就更加容易成功。教師通過任務驅動教學環節實現不同國別文化的學習交流。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各種互聯網渠道,讓各個小組成員搜集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進行交流。如果作為一個國際貿易業務員能夠了解節日有關情況,抓住時機,擴大銷售,那么對于國際商務將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學生分組所講述的目標國家不能重復,然后各個小組在下一個課堂的教學時間利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互相交流學習。 再例如,教師列出國際貿易中與工作有關的價值觀比較具有代表性的20個國家(分別是美國、中國、韓國、日本、巴西、澳大利亞、加拿大、丹麥、法國、德國、英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荷蘭、巴拿馬、西班牙、瑞典、泰國、土耳其)要求分組學生從每個國家的權利與距離、不確定性規避、個人主義、男權主義四個維度理解這些國家在國際貿易交易過程中的文化差異。學生對這類文化差異充滿了好奇,每個小組選定4個國家進行網絡調研,最后各個小組總結出:20個國家當中,在權利與距離這個維度,巴拿馬國家具有最高的分值,這表明這個國家高區別對待不同智力和體力的工人;在不確定規避這個維度,日本分值最高,這表明這個國家的成員對不確定情形的接受程度最高;在個人主義這個維度,美國分值最高,這個國家中的成員大部分是考慮自;在男權主義這個維度,日本的分值最高,它表明在日本,工作機會絕大部分留給男性。
2.2.2 考核評價體系的設計(DP&FT)。
前文已經指出,國際商務函電是一門實踐應用型課程,具有非常高的操作實踐的特性。教師在設計考核指標時候要避免“紙上談兵”的試卷考核方式。鑒于此,結合CLIL模式,對學生的考核也要充分考慮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內容以及外語水平。如何能讓學生在外語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對專業知識接收產生正面的影響呢?通過幾屆國際經濟與貿易學生教學實踐的效果來看,學生的考核評價體系采取“平時成績(Daily Performance)+期末綜合測試(Final Test)”的考評方式。平時成績(Daily Performance)與期末綜合測試(Final Test)各占最終總評成績的40%和60%。
平時成績(Daily Performance)考核方式的設計在前文已經談及到,借助于互聯網,多種新的作業渠道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的參與學習并積極完成相應的作業。平時成績的判定按照百分制來評定,其中課堂表現占30%,作業占70%,作業是在每學期布置5次的作業結果分數中取平均值。期末綜合測試(Final Test),不是簡單體現在專業知識的翻譯上面,而是更多將考核學生的英語水平的同時完成對本課程的專業核心內容考核的設計。教師在此環節的設計上面,一改過去單一的“試卷”模式,采取以“主題”為中心,“任務驅動為輔”的中英文不限的開放性報告。該報告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把給定“主題”的國際商務函電融入報告內容,還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內模擬完成國際商務實務的某個特定實踐環節。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各自的英文報告結果中,都能夠靈活運用當下某個知名國際電子商務平臺(比如阿里巴巴國際站、敦煌網、亞馬遜、Ebay、Wish等),從中選擇特定的產品,然后利用已分組同學進行角色模擬來完成教師給定的“主題”任務。基于CLIL模式,教師無論在平時成績還是在期末綜合測試的評定上都要融入學生對課程的專業知識內容、溝通、認知和跨文化的理解等各個因素進行考核。
國際商務函電,是一門與職業崗位密切相關的課程,是每個國際貿易業務員所必須掌握的一門實踐技能課程。
基于CLIL模式的教學,教師通過不斷提升自己的外語和專業知識水平,不斷探索教學過程中的改革,通過對CLIL模式下教學手段4CS設計、學生考核評價體系的設計,把國際商務中對外貿易環境“搬進”課堂,讓學生體會“做中學”、“學中做”;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有興趣、積極主動地加入到課堂,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完成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學要求。學生從最初的“不知然”的狀態改變為“積極主動探索學習”的狀態。
教學實踐同時也表明,在雙語教學環境下,學生在學習學科專業內容的同時無形中提升自己的英語語言水平,從而拓寬自己的國際視野,更好地實現國際間的文化、經濟的合作與交流。
[1] 吳嵐.CLIL在雙語教學中的運用:以國際法學教學為視角[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4(12):12.
[2] 李廣踐.大學英語課堂CLIL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為例[J].云夢學刊,2016(1):146-149.
[3] 王斌華.雙語教育與雙語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0):49-55.
[4] 劉波. CLIL理念在專業課程雙語教學中的應用[J]. 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40-141.
[5] Dalton-Puffer,Christiane.Content-and-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From Practice to Principles[J].Annual Review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31):182-204.
責任編輯:劉 琳
An Explorat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Teaching Reform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Based on CLIL Model
YE Xiuqi
(Economics College, Yangen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14, China)
Nowadays, bilingu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educational field. CLIL as a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has been widely spread in Europe, and its teaching methods have been gradually recognized and promoted in teaching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lingual teach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abou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under the mode of CLIL.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CLIL bilingual teaching and its application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based on this model, it makes a 4CS design for the teaching mean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and designs the DF&FT model for the assessment on students, finally, it summarizes the effect and function of this kind of reform.
CLI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teaching reform
2016-05-10
福建省教育廳項目(JAS150713)
葉秀琪(1982-),女,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國際貿易研究。
F326.27
A
1009-3907(2017)02-01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