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筱云 蔣 勵 張黎凡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正讓越來越多的人力不從心,大學生作為社會一員,更是被各種期望和壓力所環繞,不僅有自我壓力、家庭生活壓力、學習壓力、戀愛壓力,還有就業壓力和考研壓力等等。面對校園生活中如此眾多的問題,除了改變外在環境,更需要大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生活。大學生生活滿意度作為反映其主觀幸福感的重要指標之一,受到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學者們的格外關注。
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LS)是個體依據自己選擇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總體評價。生活滿意度分為一般生活滿意度和特殊生活滿意度,前者是對個人生活質量的總體評價,后者是對不同生活領域的具體評價,如工作滿意度、家庭滿意度、人際關系滿意度等。[1]當前,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影響生活滿意度的兩個重要主觀因素為認知因素和人格因素。在對認知因素的研究中,學者Lohr和Essex發現要想維持較高的生活滿意度,擁有良好的心理調適過程是重要的前提條件。[2]De Cremer和Oosterwegel的研究表明心理彈性對生活滿意度能起到有效保護作用。[3]國內學者桑青松和葛明貴等的研究也顯示,大學生生活應激與生活滿意度之間呈現顯著負相關,即大學生面臨的生活應激越強,應激反應越大,其生活滿意度越低。[4]可見,壓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狀況與人們的生活滿意度間存在重要的聯系。
自我力量(ego strength,ES)作為一種個體從環境壓力和心理問題中擺脫出來的能力,是一項反映人們處理壓力的能力及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最初使用于醫學領域,可以作為治療預后的指數,自我力量得分越高,說明病人需要治療的時間越短。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則表現為個體是否能夠很好應對內外在壓力并及時進行調整,從煩擾的學習、工作中跳脫出來積極健康地生活。這種能力對于個體減少內外在壓力所帶來的負面情緒,促進身心健康,從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產生重大作用。由此推斷,大學生自我力量與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密切關系。
然而國內外關于自我力量的研究卻很少,研究范圍尚未涉及教育學領域。本研究以高校大學生為對象,探討在物質生活不斷豐富,學業和生活壓力卻日益提升的今天,處于人生關鍵階段的大學生自我力量的具體情況,及其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
1.研究對象
采取分層抽樣的方法,選取江西省某高校47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問卷462份,其中有效問卷412份,有效率達89.2%。調查對象中男生144人,占35.0%,女生268人,占65.0%;平均年齡20.43歲。
2.研究工具
(1)自我力量量表
采用Barron編制的自我力量量表(ES),該量表共設置68題,皆為是否題,其中25個答“是”計分,43個答“否”計分。根據被試所得分數分為4個等級,由1-4等級逐漸降低,分數越高等級越高,反映個人自我力量感越強。本研究中,該量表Cronbachα系數為0.786。
(2)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評定量表
采用王宇中等學者編制的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評定量表(CSLSS),量表包含6個項目,前5個項目是對大學生學習成績、自我形象和表現、與朋友的關系、身體健康狀況和經濟狀況的評價,屬于客觀滿意度項目,第6個項目是主觀滿意度。所有項目均采用7點計分,“1”分表示非常不滿意,“7”分表示非常滿意。本研究中,該量表Cronbachα系數為0.817。
3.研究方法
問卷采用無記名方式填寫,要求被調查者做出獨立客觀的自我評定。
1.大學生自我力量的描述統計
自我力量量表根據被試得分將自我力量水平分為1-4個等級,高于60分為第1等級,45-60分為第2等級,35-45分為第3等級,低于35分為第4等級,等級越高自我力量水平越低。為了解大學生整體自我力量水平,采用描述統計的方法對有效問卷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見表1),大學生整體自我力量處于中等及中下等水平,第3、4等級人數所占比率高達90.53%,而無一位大學生自我力量得分達到第1等級。

表1 大學生自我力量的描述統計
2.不同性別、年級、學科、類型及地區的大學生自我力量的差異分析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檢驗不同性別、年級、學科、類型及地區的大學生自我力量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結果表明(見表2),雖然不同的大學生在以上5個維度自我力量得分的均值上存在差異,如男生得分36.35分高于女生得分35.99分,大四學生得分37.1分高于其他年級學生得分,獨生子女得分35.39分低于非獨生子女得分36.40分,但各組間內不存在顯著差異。
3.不同自我力量水平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的比較

表2 大學生自我力量在性別、年級、學科、類型及地區上的方差分析
為了解自我力量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依據自我力量得分進行分組,總分越高表示自我力量感越強。低于35分為低分組,35-45分為中間組,60-45分為高分組(下同)。將自我力量作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見表3),不同自我力量水平的大學生在朋友關系、身體健康狀況、主客觀滿意度及總體生活滿意度等方面都存在統計學意義的顯著差異,自我力量得分上均為“高分組”優于“中間組”和“低分組”。

表3 不同自我力量水平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的方差分析(M ±SD)
4.大學生自我力量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分析
對有效問卷所獲數據進行自我力量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見表4)大學生自我力量與生活滿意度及諸維度之間呈不同程度的正相關,且在與朋友的關系、身體健康狀況、主客觀滿意度及總體滿意度等維度上達到顯著水平(p<0.01)。
1.大學生自我力量
自我力量作為個體從環境壓力和心理問題中擺脫出來的能力,是一項反映人們抗壓能力及對自身心理資源評估的綜合指標。自我力量強者,通常精神愉快,能夠應對各種生活事件和壓力。即使有情緒障礙,也能夠很快恢復。容易克服情境應激和心理壓力,獲得積極的變化。
綜合以上實證材料,可以發現大學生整體自我力量水平不高。這說明人格充滿活力,能夠處理生活學習壓力,并擁有良好心理整合性的大學生相對較少。這對當前高校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及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表4 自我力量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還發現,不同性別、年級、學科、類型及地區的大學生自我力量不存在顯著差異。自我力量是一項評估人們心理素質的綜合指標,單一因素很難對其產生重要影響。如研究表明男生較女生更易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但當遇到生活煩惱時,女生理智控制能力和尋求外界幫助能力顯著高于男生,因此能夠更快恢復好心情。在年級維度上,雖然大四學生自我力量的均值高于其他年級學生,但大四學生面臨著更嚴峻的學習、就業壓力;而低年級學生剛剛進入大學,還處于體驗享受大學生生活的階段,壓力較小,則自我力量會有所提升。在學科維度上,學科的不同只對大學生的學習思維產生較大影響,而對情緒體驗、自我控制力及抗壓能力等方面影響較小。在城鄉、類型維度上,當前城鄉經濟、文化等方面尚存在一定差異,不同的成長環境既會對大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也可能造成消極的影響。如在城鎮生活的獨生子女擁有較多的學習資源,生活環境優越,通常自信且善于與人交際,但得到關愛過多,獨立性較差。而在農村成長的非獨生子女,雖然生活環境艱苦,但由于長期處于多重壓力下并積極調整自身情緒,整體抗壓能力更強,則兩者自我力量差異不顯著。
2.大學生自我力量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
相關分析表明,自我力量與生活滿意度中的朋友關系、身體健康狀況、主客觀滿意度及總體滿意度等維度達到顯著正相關 (p<0.01)。進一步的差異分析顯示,不同自我力量得分組的學生在以上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p<0.05 或p<0.01),均為“高分組”學生優于“中間組”和“低分組”學生,即自我力量得分越高——自我力量越強的學生對與朋友的關系、身體健康狀況及整體生活越滿意。
這些結果與自我力量的概念及被試本身的特點有關。自我力量強調的是面對各種環境壓力及心理問題的應對能力,通常自我力量強的人群可信賴、負責任、寬容、警覺、愛冒險、自信、機智、好交際,應對各種環境得心應手。同時,往往給人以良好的印象,有廣泛的興趣和積極的態度。自我力量較高的學生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妥善處理組織內外的關系,通過有效的表達溝通融入不同群體,因此在與朋友關系維度上獲得的滿意度更高。身體健康表現在兩個方面,即軀體健康與心理健康。自我力量較高的學生擁有樂觀向上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利于與其所處的環境保持協調關系,避免產生煩惱、焦躁及憂慮等不良情緒,增強抗壓能力及情緒調節能力,則對身體健康狀況滿意度更高。生活滿意度是對學習成績、朋友關系、自我形象、身體健康狀況、經濟狀態及主客觀滿意度的總體評價,學習成績的好壞、對自我形象的評估及經濟狀態都對個體在智力高低、自信、寬容程度及精神狀態等方面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擁有較高自我力量的學生通常獲得的整體生活滿意度更高。
以上分析給具體的教育實踐提供了有益啟示:不論是自我力量的形成還是對生活的滿意程度都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自我力量受智力因素、自我控制能力、精神狀態等影響,生活滿意評價中包括學習方面、經濟方面、人際方面及自我認可程度等。因此,在對大學生的教育培養中,除了注重學生的成績外,更需要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項學校、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健全美好的人格,提高自身應對各種生活事件和壓力、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
1.高校大學生整體自我力量水平不高,不同性別、年級、學科、類型及地區的大學生自我力量不存在顯著差異。
2.自我力量與生活滿意度中的朋友關系、身體健康狀況、主客觀滿意度及總體滿意度等維度達到顯著正相關,自我力量越強的學生對以上五方面的滿意度越高。
[1]Shin DC,Johnson DM.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78,(3).
[2]Lohr MJ, Essex MJ, Klein MH.The relationship of coping response to physical health statu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old women[J].Journal of Gerontology,1988,(2).
[3]De Cremer D,Oosterwegel A.Collective self-esteem personal self-esteem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in ingroup and out group evaluations[J].Current Psychology,1999,(4).
[4]桑青松,葛明貴,姚瓊.大學生自我和諧與生活應激、生活滿意度的相關[J].心理科學,2007,(3).
[5]Duffy JC,Kanak NJ.Ego Strength and Confidence Thresholds in Two Methods of Paired-Associate Learning [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75,(2).
[6]齊曉棟.大學生氣質性樂觀、適應性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J].西南大學學報,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