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2016年,國家大力倡導和推進的全民閱讀活動已走過了十載春秋。閱讀作為一個民族精神發育和文化傳承的基本途徑,也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李克強總理指出,全民閱讀“不僅會增加發展的創新力量,而且會增強社會的道德力量”。作為江蘇省、乃至全國的“樣板”打造,毫無疑問,蘇州當下所獨有的、及未來將創新規劃的,共同指向了“推動本市全民閱讀、打造書香城市、構建文化蘇州”的更高目標。
關鍵詞:蘇州 “書香城市” 創新 立法 文化環境 精神價值
一
2016年初,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于開展2016年全民閱讀工作的通知》,從十個方面對全民閱讀工作提出明確要求。自2006年以來,國家全民閱讀無論從閱讀人數、閱讀熱情,還是從閱讀主體的豐富性、閱讀方式的多樣性來看,我國“全民閱讀,書香中國”的建設在總體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國家相關政策精神的號召與指導下,全國各地正積極推動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系列活動。江蘇省將“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加快書香江蘇建設”寫入省政府百項重點工作任務。2016年 4月20日,江蘇省全民閱讀領導小組公布了2015年江蘇省居民閱讀狀況調查數據, 數據顯示,2015年江蘇省成年居民綜合閱讀率為88.4%,居民平均閱讀4.93本書,閱讀指數為77.51點,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調查數據也反映出“未成年學生年級越高,課外書閱讀量越少”、“數字閱讀滲透成年人生活,人均每天手機閱讀時間增長”等問題。
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古都,歷來注重文化的建設與發展。蘇州市先后完成“書香蘇州app”運營、打造以“閱讀,讓蘇州更美麗”為主題的“蘇州閱讀節”、成立“蘇州全民閱讀促進會”……并于2015年底提出“到2020年,全市居民綜合閱讀率達到90%以上,各項主要閱讀指標位居全省乃至全國前列”的宣傳推廣口號。
二
蘇州作為一座有著悠久書香文化傳統的城市,著力建設“書香城市”。調查表明,多年來,蘇州各級財政投入40億元加強圖書資源和硬件設施建設,200家公共圖書館總分館覆蓋全市,隨著新媒體的進擊,蘇州電子圖書館等也在不斷建設完善。
2006年至今,以“閱讀,讓蘇州更美麗”為主題的蘇州閱讀節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十一屆,成為塑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品牌文化活動。2014年,第九屆閱讀節啟動儀式上官媒公開宣布了“中國書香城市建設研究基地”將落戶蘇州的消息;2016年12月27日,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的《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中,“蘇州閱讀節”同“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書香江蘇”“深圳讀書月”等全國各地書香活動品牌,成為打造“書香中國”的“重點任務”;2015年,為更好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蘇州閱讀節組委會組織有關專家編寫了《市民閱讀手冊》,以人類閱讀文化發展為主線,從歷史、人物、傳統、習俗、成就等方面入手,結合相關認識、觀點、方法、活動等,對蘇州創建“書香城市”起了重要的示范意義和推動作用,手冊已于2016年7月成功印刷并在各大圖書館陳列,供讀者翻閱。多年來,依托新華書店、鳳凰書店、誠品書店等知名書店,系列書友會、讀書沙龍、名家講座等活動在蘇進一步創新深入開展,隨著年初蔦屋書店在蘇州金鷹國際的落成與成功開幕,一處新增的閱讀平臺將為市民與讀者帶去全新的閱讀體驗;與此同時,“一卡一刊一專欄一平臺”式的書香工程在蘇州市全民閱讀促進會成立之初即開始實施:閱讀書香卡(“一卡”)僅2016年就已發放一萬張;《書香蘇州》期刊(“一刊”)作為會刊,是全民閱讀的重要載體;與《姑蘇晚報》副刊部聯合發起開展“好書我來薦”活動(“一專欄”)已推薦了近500冊好書;全民閱讀促進會自媒體微信訂閱號(“一平臺”)則定期發布蘇州全民閱讀工作近況并共享文章。
諸多現象與數據表明,蘇州“書香城市”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是,仔細分析各類活動和調查數據背后,仍存在不少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大致可從以下三部分著手談起。第一,閱讀活動缺少明確法律的保護與支撐。在國家當前“法治”的大環境下,對于面向普羅大眾展開的閱讀活動,我們同樣有需要、也有必要建立并完善相關法律、制度與條例,在“硬件上”確保每一位讀者的權益;第二,缺乏相對獨立的文化環境及創新型閱讀模式。多年來蘇州在建設“書香城市”過程中,積極開展了系列與閱讀相關的大眾喜聞樂見的活動,綜合各類活動來看,主要通過個人與組織基于借閱、寫讀后感等方式的評比、書友會等組織讀書分享沙龍、書店聘請名家進行講座及簽售書刊等形式呈現,開始出現了活動囿于地點和形式而略顯生硬的情形,脫離了“水到渠成式”地將閱讀這一行為內化,而最終導致了相對匱乏的“人文情懷式”閱讀模式體驗及文化環境營造;第三,缺少對閱讀功效和再造的縱深把握。由于我們當前所處時代的特殊性,閱讀的功效在不斷轉型,故而建立在快節奏社會中的“慢步調”閱讀顯得尤為重要。
三
鑒于蘇州“書香城市”的進一步創新式打造發展,在當前建設規模的基礎上,針對相應不足,我們可致力于創新型研究建設,宏觀上以硬性立法為經、以軟性“物——人——境”為緯,旨在兩者融貫相輔,共同助推蘇州“書香城市”建設打開新局面。
首先政策方面,也就是我們上文所涉及的“閱讀法治”。我們可考慮借鑒發達國家的閱讀立法經驗,進一步展開與閱讀相關的利民性法規政策的制定與研究,如《閱讀法》、《閱讀規劃白皮書》、《閱讀條例》等法規和相關政策,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完善推動全民閱讀的立法保障,將全民閱讀經費納入政府預算,創立國家(省、市)全民閱讀基金,有效保障公民基本閱讀權利。
其次,實施的軟性操作方面。全民閱讀作為一項利國利民的公益性事業,文化環境的全面打造至關重要。隨著未來蘇州大交通的布局建設,可考慮在地鐵站內、公交車上設立小型便民式借閱點,采用站內(車上)借還制,為乘客、特別是長途游者提供閱讀環境,更進一步而言,在閱讀完成后,可以app形式設計相應的“闖關游戲”進行任務式的跟進,通關累積到一定量后可在出站(下車)時抵扣一定車費,同步獎勵讀者的物質和精神層面;增加社區式的近距離圖書館和短途借閱網點的覆蓋率,創新全新聯動體系,以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方便市民就近閱讀;可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活動場所等增添閱覽室,營造工作之余良好的閱讀式休閑娛樂氛圍,勞逸結合并進一步提升人才素養,特別的,中小學可每周增設一節閱讀課,調整學習節奏,意于“第二課堂”取得有效質量反饋,共推第一課堂成長成熟。現有的各類讀書分享、報告、講座、沙龍等則可定位于閱讀形式的“升級版”,進一步豐富活動內涵,挖掘活動意義,讓廣大讀者在就近地享受各類閱讀資源的基礎上,感受全新的創新性閱讀模式,尋找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真正將自身浸潤在閱讀大環境中。
再者,對于當下閱讀功效和作用的再定位可謂一場硬仗,蘇州可考慮對部分讀者進行身份轉變,使其以“閱讀推廣人”的身份志愿服務于各閱讀(活動)場所,力求“閱讀形象大使”的普及與推廣,在外在物質層面提升閱讀的積極影響;與此同時,著力打造閱讀內在精神領域的豐富,在當前碎片化、快餐閱讀泛濫且人們急功近利的沉迷物質追求之際,閱讀功效的內在轉型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進行閱讀者閱讀療法師的培養,并將這一團隊擴大,最終達到全網式覆蓋。通過閱讀療法師對廣大讀者群內在精神的把握分析,轉變舊有的閱讀觀念,推廣內在核心化精神深度閱讀,寫好蘇州“書香城市”這本大書。
(作者介紹:潘于,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中文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