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沛鑫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009-02
大學生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大學生,以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其本質就是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包含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能力發展,個性培養等要素,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和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同時,我國的高等教育也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 要培養和造就一代社會主義 "四有" 新人 ,就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壞, 直接影響著整體教育的成敗,直接關系著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培養。理清思想政治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明確教育目的, 轉變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
1.思政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道德素質的核心是觀念信仰和價值取向,對人發揮導向激勵作用,保證一個人的正確發展方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發育,更需要引導和教育當代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識、正確的政治信仰、遠大的理想志向、現代的思想理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素質教育著眼于受教育者以及社會長遠的發展要求,是面向未來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以往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與應試教育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情況相反,素質教育是喚起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創造精神與創造性人格,讓其主動地發展,成為學習、生活、管理的主人。所以,素質教育不僅要把已有的知識經驗傳授給學生,更要培養學生預測未來發展變化的能力,主動尋找有用的信息的能力,創造新知識的能力,應用新知識的能力,自我修養,激勵,管理,控制的能力。素質教育是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
人才的素質包括很多方面,但是思想政治素質是根本,是靈魂。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從綜合國力的高度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不斷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
思想政治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質。主要體現在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對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等。二是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質,它主要體現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思想修養和道德境界的高低,體現對人民、國家、集體能否獻身的精神。這兩方面的內容構成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中心。只有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素質教育的各個環節之中,才能獲得時間、空間上的極大拓展,才能真正貫穿到人才培養的全部領域和全部過程,只有培養出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人, 才能夠干好事、干大事, 才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所希望培養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會議中,胡錦濤同志在《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當前教育工作者必須切實加強及改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不斷地培養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及良好道德修養、掌握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建設所需的豐富知識及扎實本領的高端人才,引導使大學生與時代同步、與國家共命運、與人民同奮斗,確保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得以實現,確保和諧社會建設得以實現,進而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明確地指出了思政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突出了思政教育于素質教育里是主要地位及作用,指出了思政教育須堅持以人為本,從實際出發,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不斷提高對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及針對性。
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這是對為什么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的說明,也從根本上闡釋了學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在此意義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核心的內涵,不在于思想政治教育高于其他各方面教育一等,而在于德智體美、德育為先,真正含義在于授德予才的核心和基礎作用。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而只有讓受教育者先成人,才能再成才。雖然在德智體美各方面教育中,都共同承擔著培育思想政治品質和品德的功能,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滲透于各教育方面之中的核心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和內容必須按照黨的事業需要來確定,這一基本規律所決定的。
4.素質教育激發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理念
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也就是圍繞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所面臨的重大問題,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確立高校思政教育新理念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要確立以下三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第一,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強化三種意識。一是服務意識。"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宗旨。二是尊重意識。沒有尊重就沒有思想政治教育,尊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質規律。三是情感意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愛,也要培養愛,要培養學生愛黨、愛祖國、愛人民的情感。沒有情感的思想教育是沒有生命力的教育,不能培養愛的思想教育是失敗的教育。
第二,要確立人文教育的思想理念,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識的教育。培根曾經說過:"歷史使人聯想,詩歌使人優秀,數學使人精細,自然科學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重,修辭學、邏輯學使人善變。"人生的理想、信念與追求,就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人文教育,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人文教育,就是要把知識傳授與道德精神的熏陶結合起來,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實現高尚道德情感與高科技知識的統一、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的和諧,以促進人追求自我完善、獲得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009-02
大學生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大學生,以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其本質就是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包含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能力發展,個性培養等要素,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和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同時,我國的高等教育也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 要培養和造就一代社會主義 "四有" 新人 ,就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壞, 直接影響著整體教育的成敗,直接關系著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培養。理清思想政治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明確教育目的, 轉變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
1.思政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道德素質的核心是觀念信仰和價值取向,對人發揮導向激勵作用,保證一個人的正確發展方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發育,更需要引導和教育當代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識、正確的政治信仰、遠大的理想志向、現代的思想理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素質教育著眼于受教育者以及社會長遠的發展要求,是面向未來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以往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與應試教育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情況相反,素質教育是喚起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創造精神與創造性人格,讓其主動地發展,成為學習、生活、管理的主人。所以,素質教育不僅要把已有的知識經驗傳授給學生,更要培養學生預測未來發展變化的能力,主動尋找有用的信息的能力,創造新知識的能力,應用新知識的能力,自我修養,激勵,管理,控制的能力。素質教育是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
人才的素質包括很多方面,但是思想政治素質是根本,是靈魂。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從綜合國力的高度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不斷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
思想政治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質。主要體現在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對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等。二是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質,它主要體現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思想修養和道德境界的高低,體現對人民、國家、集體能否獻身的精神。這兩方面的內容構成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中心。只有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素質教育的各個環節之中,才能獲得時間、空間上的極大拓展,才能真正貫穿到人才培養的全部領域和全部過程,只有培養出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人, 才能夠干好事、干大事, 才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所希望培養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會議中,胡錦濤同志在《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當前教育工作者必須切實加強及改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不斷地培養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及良好道德修養、掌握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建設所需的豐富知識及扎實本領的高端人才,引導使大學生與時代同步、與國家共命運、與人民同奮斗,確保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得以實現,確保和諧社會建設得以實現,進而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明確地指出了思政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突出了思政教育于素質教育里是主要地位及作用,指出了思政教育須堅持以人為本,從實際出發,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不斷提高對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及針對性。
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這是對為什么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的說明,也從根本上闡釋了學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在此意義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核心的內涵,不在于思想政治教育高于其他各方面教育一等,而在于德智體美、德育為先,真正含義在于授德予才的核心和基礎作用。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而只有讓受教育者先成人,才能再成才。雖然在德智體美各方面教育中,都共同承擔著培育思想政治品質和品德的功能,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滲透于各教育方面之中的核心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和內容必須按照黨的事業需要來確定,這一基本規律所決定的。
4.素質教育激發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理念
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也就是圍繞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所面臨的重大問題,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確立高校思政教育新理念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要確立以下三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第一,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強化三種意識。一是服務意識。"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宗旨。二是尊重意識。沒有尊重就沒有思想政治教育,尊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質規律。三是情感意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愛,也要培養愛,要培養學生愛黨、愛祖國、愛人民的情感。沒有情感的思想教育是沒有生命力的教育,不能培養愛的思想教育是失敗的教育。
第二,要確立人文教育的思想理念,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識的教育。培根曾經說過:"歷史使人聯想,詩歌使人優秀,數學使人精細,自然科學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重,修辭學、邏輯學使人善變。"人生的理想、信念與追求,就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人文教育,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人文教育,就是要把知識傳授與道德精神的熏陶結合起來,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實現高尚道德情感與高科技知識的統一、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的和諧,以促進人追求自我完善、獲得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