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雨凡
【摘要】農業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推進農村金融改革有助于改善當前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低、產品結構單一、借貸難的現狀,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就是農村金融“在哪里”“做什么”“怎么做”的幾大問題。
【關鍵詞】農村金融 制度改革 分工協作
農村金融制度旨在建造農村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發展的和小額信貸相互補充、互相配合、分工合理完整的農村金融體系①。我國的農村金融體系,從改革開放就開始步入重建階段,在恢復中國農業銀行等一系列措施下逐漸擺脫城鄉合一的金融管理體制,以適應農村經濟的新發展。雖然我國一直都是農業大國,農業資金流轉也相對活躍,但由于缺乏相對完善的金融體系,民間借貸成為最廣泛的融資方式,也正是民間信用的資金缺口、信用風險和高昂的信息成本共同催生了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的迫切需求。
1993年開始的“三位一體”新農村金融改革,著重于建設以合作金融為基礎的,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協作的金融體系。2003年中央出臺的《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又推起了以完善信用社機制和產權劃定為重點的新一輪改革,一些全新的農村金融機構如雨后春筍一樣出現,提高了農村金融的多元化和全面化水平。我國現今的農村金融呈現以商業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三位一體”,以正規金融機構為主導的格局。目前農村正規金融機構主要活躍于銀行業市場,輔以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銀行類金融機構為農村經濟提供信貸等系列服務,主要活躍在貨幣市場,服務農村生產生活。我國農村銀行類機構主要有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業合作銀行及農業商業銀行,涵蓋了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
雖然經歷了長時間的農村金融市場化改革,但我國農村金融壟斷性的成分比重大,特別是一些基礎資源欠缺的鄉村地區,往往只有農信社提供金融服務。市場的競爭機制不完善,從而導致農村地區服務水平低下、金融產品單一、借貸難。
近年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已初見成效,面向“三農”的信貸規模逐年上升,截至2014年末,我國農業貸款余額23.6萬億元,約占金融機構全部貸款余額的28.1%,60%以上農戶的貸款需求得到滿足。但與此同時,這些金融機構都普遍存在農村資金外流的現象,農戶集聚在金融機構的資金最終卻沒有放貸回農業市場,而是轉投城市工商業以謀取更大利潤,這不僅沒有解決農村資金缺口,反而使農村借貸難的情況更為惡化。且我國農村基礎建設相對還比較薄弱,許多現代化金融無法扎根于農村土壤,無法推廣網上銀行、電子票據等新興業務,在農戶需求量最大的小額貸款、中長期貸款和農業保險產品上,也缺乏創新和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導致市場供給嚴重短缺,市場需求無法消化,各種不正規的地下經濟無法收到有效監管,如高利貸等迫使農戶利益受到很大的損害。
鑒于前述的種種問題,我國在推進農村金融改革時,仍應以農村金融體制為關注的重點。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就是農村金融“在哪里”“做什么”“怎么做”這幾大問題。對于“在哪里”問題,首先應該為農村金融創造良好的土壤,需要政府合理降低農村金融的準入標準,使更多的新型農村及金融機構參與競爭,提高市場效率。對于目前農村金融地區發展極不均衡的現狀,政府也應該及時通過政策傾斜進行調整,在商業金融不愿進駐的偏遠地區或高風險市場投入適當的政府扶持,提供免費信息降低金融風險和信息成本,使金融市場加速活躍。加強法律制度的明確和落實,做到有法可依,對金融機構和消費者進行雙向監管,從金融干預更多的轉移到金融監管上,實行分類監管、差別監管,最大限度降低不良借貸對農村金融的不利影響。其次,在“做什么”問題中,應該對當前的農村金融市場進行重新定位,尤其關注農村金融重疊和空白的部分,區分政策性、商業性、合作性金融,合理分工,特色發展。而“怎么做”主要依靠于內部服務機制的完善,各金融機構應結合自身特點,以存貸匯業務為主,拓展中間業務,引進銀行信貸產品、信貸管理體制和風險防控手段等。管理上落實“三會一層”的法人治理架構,運用多方位的考核和激勵制度,提高服務效率。同時加強信貸風險控制手段的不斷革新,如采用信用等級評定、互助互保、網絡聯保、銀行制合作等形式進行有效的風險控制,強化貸款責任,保證準確貸出,安全收回,減少不良貸款比重。
具體針對不同領域的農村金融,則需采取差異化的發展戰略,以使各金融成分合作無間,有效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對于政策性金融,最重要的是保證“進退有度”,只有在農村需要而商業金融不愿或無力進入的領域才應進入,而一旦因為有利可圖部分商業金融涉入后,政策性金融就應及時撤出,不能相互爭利。同時,政策金融要做好配套支持工作,主要包括長期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現代農業糧食直補等直接配套服務以及提供補助、啟動資金、提供擔保,中長期信貸支持等間接配套服務。而對于農村商業性金融,作為競爭最完全的一種形式,應該成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以刺激農村金融的活力。各商業金融機構應該在完善貨幣市場服務的同時,拓展加深在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的業務,廣泛覆蓋保險、資產管理、租賃等其他金融業,同時采取多樣化的金融工具,如農業、農村保險和農產品期貨、股票、債券融資,土地債券等。各商業金融機構應該發揮自身優勢,形成支柱業務,合理分配市場,避免在貨幣服務中扎堆而競爭過飽和。至于農村合作性金融,這是目前世界各國農業經濟都普遍采用的一種模式,收效很好,在偏遠落后地區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如何確保“合作性”是其中最關鍵的課題,除了相關法律法規的制訂,采用適當的組織架構,明確劃分產權,堅持貫徹民主、自愿、一人一票、互助性的原則都至關重要。合作性金融應該采取多元化積聚本金的方式,如貨幣發行的方式,或者是財政扶貧注資的形式,以及在社員內部吸收存款等,以保證資金鏈的靈活暢通。在民間金融方面,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其客觀需求,如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與其繼續采取高壓壓制的手段,迫使灰色金融轉變為黑色金融成為危害金融安全的不穩定因素,倒不如將政府視作引導者,進行反金融欺詐的嚴格監管并提供無償的免費信息,降低社會信息成本,使民間金融正當化,并將其規模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其實民間金融無所謂好壞,其靈活流通性強,具有相當顯著調節金融的作用,最關鍵的還是“度”的問題,過大的民間金融比例勢必會影響宏觀經濟的把握和調控。
注釋
①《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參考文獻
[1]肖傳亮.基于制度和管理角度的農村金融發展思路探析[J].經濟論壇,2011年6期.
[2]李暢.我國農險公司經營狀況的分析[J].生產力研究,2012年1期.
[3]王曙光,王丹莉.邊際改革、制度創新與現代農村金融制度構建[J].財貿經濟,2008年12期.
[4]易波波.我國農村金融監管的問題和對策研究廣西[J].天府新論,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