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我國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業是我國投融資體系的基礎,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隨著去年811人民幣匯改以及今年來人民幣加入SDR,美國經濟穩步復蘇,并開啟加息周期;歐洲經濟弱勢復蘇,日本經濟再現技術性衰退,增長式微;新興經濟體增速總體放緩,部分經濟體出現負增長等一系列國內外環境的變化,我國銀行業面臨的盈利環境更加錯綜復雜,而我國銀行業一直是利差型盈利模式,不能適應國際金融發展趨勢,銀行業盈利模式轉型迫在眉睫。
【關鍵詞】商業銀行 盈利模式 現狀分析 問題 對策建議
我國商業銀行作為經營貨幣的特殊金融機構,企業利潤最大化是其經營的首要目標。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國銀行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2016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外本外幣資產總額首度突破200萬億大關。截至2016年9月末,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外本外幣資產總額為222.9萬億元,相比2011年末翻了一番。2016年9月末,商業銀行當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32萬億,同比增長2.82%,利潤增長幅度明顯下降。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曲折復蘇,我國商業銀行如何在如此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下通過轉變盈利模式獲得可持續發展,是當下最重要的課題。
一、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現狀分析
(一)我國商業銀行盈利現狀
1.整體盈利情況較好,但利潤增速明顯放緩。根據銀監會披露的數據,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當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32萬億,同比增長2.82%。利潤增速相比去年同期略有上升,但相比2012~2014年同期下降十余個百分點。從上市銀行公布的數據來看,城商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利潤增速要高于大型商業銀行。2016年前三季度,農業銀行、工商銀行的利潤增速已不足1%,分別為0.52%、0.53%,建設銀行同期的利潤增速也僅有1.35%。利潤增速下滑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受利率市場化影響,銀行業凈息差收窄。銀監會的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凈息差為2.53%,2016年第三季度凈息差為2.24%,下降19個BP。這將對銀行盈利帶來不利影響。二是中國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由高增速向中高增速轉變,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加,不良貸款撥備計提增加,消耗了部分利潤。
2.利差型盈利模式較為突出,但利息凈收入占比呈下降趨勢。財報數據顯示:今年1~9月份,四大行的利息凈收入為11950.9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006.87億元,降幅高達7.77%。四大行的利息凈收入無一增加,這是四大行全部完成上市之后,首次出現三季度利息凈收入集體負增長。這是因為當利率市場化后,大客戶有較強的議價能力,融資渠道多樣化,這就要求貸款利率下調,而銀行為了攬儲,各自調高存款利率,由此導致存貸利差收窄,勢必短期內削弱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所以,我國商業銀行應改變以往單一的盈利模式,向多元化盈利模式轉型。[1]
3.中間業務發展不足,非利息收入占比低。這幾年,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整體收入呈快速增長現狀,在整體營業收入額中占比穩步上升。例如工商銀行2016年前6個月工行共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817億元,同比增長6%,占營業收入比重較2015年提高3.4個百分點至24.8%。但從中間業務在總營業額收入中的占比來看, 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的總體比重仍然偏低。五大國有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對中國商業銀行而言,目前的非利息收入或中間業務收入,多數是在支付結算、代理銀行卡業務中發生的手續費。[2]
4.經營范圍與業務品種偏少,業務規模和收入水平偏低。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商業銀行主要還是依靠存貸款,中間業務利用率整體不高。比如我國五大行中的中國銀行,開展中間業務比較早,業務量也比較大,但它的中間業務收入卻僅僅占其總營業額收入的百分之十幾,更不用說那些中小商業銀行了,與外國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很大。
(二)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因素
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盈利能力收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主要有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種。其中內部因素主要有風險管理能力、銀行業效率水平和業務因素等。外部因素主要有資本市場發育程度、利率市場化程度、我國嚴格分業經營監管抑制金融創新、客戶金融需求多元化。本文主要就外部因素進行分析。
1.資本市場發育程度。資本市場是我國銀行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場所,對推動我國銀行業的盈利模式轉型具有重要作用。資本市場是金融市場的一部分,它包括所有關系到提供和需求長期資本的機構和交易。所以資本市場的發育程度直接影響到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創新能力和水平。首先,資本市場的建立改變了商業銀行存款負債的總量和結構。[3]大量的銀行存貸款流入資本市場,在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上進行了分流,改變了商業銀行整體存款負債的總體規模和結構。
2.利率市場化程度。我國現在正在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但是我國利率市場化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低,市場利率自主性不強,并且我國長期以來的高利差收入得益于管制利率。利率市場化完全放開以后,商業銀行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占領市場份額,通過高利息吸收存款、低利息發放貸款來賺取利潤,這樣就導致了銀行存貸利差逐漸收窄。[4]而存款利率具備剛性,所以下調幅度不大或者不能下調,導致資金成本上升,商業銀行自身利潤縮減。
3.我國嚴格分業經營監管抑制金融創新。1993年以后我國逐步確立并至今仍然嚴格執行分業經營,然而20世紀80年代后世界上出現了由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體制轉型的潮流,至今,主要發達國家在20世紀末基本完成了向混業體制過渡,以金融機構全能化為特征的混業經營體制成為國際金融業的主流模式。[5]我國現在的嚴格分業經營監管模式已經不適應國際金融監管的潮流。并且嚴格的經營監管模式還抑制了金融創新的產生、范圍、速度和環境。而金融創新又是我國銀行業盈利模式轉型的強大動力,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國銀行業盈利模式的轉型。
4.客戶金融需求多元化。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商業銀行面臨的客戶層次也越來越復雜。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到來,大眾客戶對于更加便利化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務的需求約越來越強烈,可以說,為未來誰擁有更富有特色的金融服務,誰就擁有提升自身盈利水平的又一大利器。但是我國銀行業尚未完全開放,商業銀行仍處于壟斷地位,金融服務滯后于大眾客戶的需求,“銀行主導型”金融服務不適應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了我國銀行業的盈利增長,對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成功轉型造成阻礙。
二、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盈利模式單一,不利于盈利模式從利差主導型向非利差主導型轉變
美國等西方國家進行混業經營,金融產品層出不窮,中間業務包括傳統的銀行業務、信托業務、投行業務、共同基金業務和保險業務,很大一部分的收入都來自于金融投資工具帶來的非利息收入。[6]而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主要有兩大類:一、收入總額中以利差收入為主體,占比70%以上。二、利差收入中批發業務占主體。雖然近年來凈息差進一步收窄,但是相對于西方國家而言,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仍然是利差主導型,從整體來看,國有大行的凈利增速明顯放緩,不良率和不良貸款額繼續雙升,凈息差則進一步收窄,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備受考驗。面臨如此嚴峻的經營形式,如何將盈利模式轉向非利差主導型是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重大課題。
(二)盈利來源單一,不利于非利息收入增加,抑制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水平
目前部分銀行已經開始通過加厚非利息收入增加利潤,2015年招商銀行實現凈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為534.19億元,比上年增長35.26%,遠遠超過了交通銀行的規模。招行將這一快速發展歸因于代理服務手續費、托管以及其他受托業務傭金增加。盡管招行等大型銀行取得了比較豐厚的非利息收入,但是中國整體銀行業仍呈現出盈利來源單一的情況,利息收入仍是他們的最主要利潤來源。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利率市場化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下,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必將成為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的必然選擇和重要發展方向,以此來提高銀行業的盈利能力,增加發展動力。
(三)貸款結構失衡和雷同,易引發投資的畸形化,影響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經營能力
我國近年經濟高速增長的事實表明,貸款規模的擴大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基本推動力,但當前的貸款快速增長并沒有同步地推動經濟快速增長,即貸款規模增長速度與增長速度并沒有同步。[7]據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年末,我國金融機構貸款余額99.35萬億,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比僅為12%。整體出現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由此可見,我國信貸供求關系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在貸款結構上出現一定程度的失衡。并且廣大中小商業銀行貸款結構趨向雷同,資金流向趨同,資金集中在某一個行業或幾個行業,易導致資金利用效率低下,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同時易引發投資的畸形化,現在我國投資主要集中于房地產、土地和基礎設施,這些行業的投資資金過重就會引發其他行業的“資金荒”,投資結構畸形,資金流向并不都是使銀行利潤最大化的部門,影響商業銀行可持續經營能力。
三、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的對策建議
(一)轉變傳統觀念,增強市場主體作用
首先我國商業銀行必須看清國內外金融發展潮流,順應金融自由化浪潮,轉變過度依賴利差收入為主的傳統盈利模式觀念,積極進行盈利模式轉型,加快利率市場化將徹底改變通過存貸利差及存貸規模擴張來賺取大額利潤的傳統模式的事實,形成利差收入與非利息收入均衡發展的局面,而不能光顧著“啃老本”。十八大指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商業銀行面對這樣的的局面,就更應該立足市場,增強市場供求在銀行資源配置的主體地位,根據市場走向制定自身的發展策略,明確自己在市場中的定位,不能在經濟改革的潮流中被淘汰。[8]
(二)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注重金融創新
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隨著利差收入越來越窄,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空間也越來越小,著眼于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銀行業發展進程,無一不是盯著中間業務,在此基礎上進行金融創新,從而為商業銀行的利潤增長增加了強勁的發展動力。并且,大力發展中間業務,也是我國金融改革的重點,是商業銀行面對去年811匯改,加強金融業雙向開放政策的一個有效應對之策。對于提升商業銀行整體競爭力,縮小與國際的差距的重要途徑,當然發展中間業務,進行金融創新也必須與銀行自身實力相匹配。
(三)優化銀行業服務,提升金融服務質量
首先銀行業要做好定位,所謂定位是指客戶需求的滿足方式,明確知道自己為誰創造價值,誰知企業最重要的客戶群體等關鍵問題。
其次在利潤轉型上不同的銀行銀行還要根據自身情況和特色進行差異化定位,發展自己具有特色的經營方式,提供具有獨特優勢的金融服務,立足于客戶需求,提供多層次、周到的服務,從樹立金融服務理念到金融業務服務等全方位的一體化服務,從整體上提升商業銀行金融服務質量。近些年來由于內外環境愈發嚴峻,有些銀行已經開始注重自身金融服務質量。比如中國工商銀行于2016年12月13日在北京舉辦了“新服務,心滿意”服務提升季發布會,將從消費者關注的金融熱點和服務需求出發,改革創新銀行服務模式,推進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解決好消費者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全面提升客戶服務體驗。并且將從改善服務面貌、優化服務流程、加快減費讓利、提高賬戶安全等四個方面著手提升金融服務質量。
最后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加快推進勢必會引起商業銀行間愈加殘酷的競爭,商業銀行通過提供差異化的特色服務,維護核心客戶有利于提升商業銀行自主議價能力,從而在競爭中取得更多的主動權,從而加強可持續盈利能力。
參考文獻
[1]孫波.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研究——基于14家上市商業銀行[D].山西財經大學學位論文,2015.5.
[2]利明獻.商業銀行轉變盈利模式[J].中國金融家,2011(9):41-42.
[3]劉志剛.中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研究[D].武漢大學學位論文,2011.5.
[4]趙歡.新形勢下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問題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6(4):10-11.
[5]吳思麟.從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對金融監管組織機構模式的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4(35):14-37.
[6]朱芳華,蔡靜靜.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轉變[J].商場現代化,2010(6):139.
[7]姜姍姍.我國上市銀行貸款結構優化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11.12.
[8]李光怡.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6(9):58.
作者簡介:黃曉鈺(1995-),女,安徽合肥人,安徽財經大學2013級金融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