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華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044-01
《新課程標準解讀》提出的新課堂教學過程設計必須要體現出的要求其中有這兩點:一要教學過程活動化,即體現師生互動交往,把過去那種講解提問式教學,靈活的設計為學生的多種活動。二要學習方式多樣化,即既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又要重視他們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本人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嘗試體現新課堂教學過程設計的要求,實踐中有如下點滴體會。
1.自主閱讀
通過閱讀獲取信息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之一。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每一個學習的主題,都有典型又真實的生活實例和具體經典的資料卡,了解這些生活實例和學習資料卡內容,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閱讀完成。課堂教學中,應該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閱讀文本反饋文本,自主獲取信息,積累知識經驗,增長見識,提高道德問題判斷能力,促進良好的品德形成。
1.1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通過閱讀自主獲取信息,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閱讀時正確的坐姿是不容忽視的,要求學生穩定情緒集中注意力,靜心端坐,聽明白老師的導語(導語一般會提出閱讀要解決的問題),認真閱讀。其次閱讀過程中要動手勾畫重點詞句和片段。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們基本上能夠按要求閱讀指定的內容,思考提出的問題,勾畫一些重點、關鍵詞句。
1.2 逐步提高閱讀速度。學期伊始,因學生實際情況而定,對一些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學生可以要求手指文本輕聲朗讀,進而要求加快語速。有一定閱讀能力的學生可以默讀。逐漸過度到全體學生默讀。閱讀過程中要逐步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學生明確閱讀內容、閱讀目的后,可以限時進行閱讀,等量的內容逐步縮短閱讀時間。
1.3 閱讀內容遞增。課堂教學中,學生閱讀的內容不能一下子太多,可以逐步增加,起初,文本中一個主題內容,可以要求學生分段、分部分進行閱讀。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已經適應了自主閱讀文本獲取信息的學習方式,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閱讀內容可以慢慢增多。
1.4 反饋閱讀內容。學生閱讀后,可以根據閱讀內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反饋學生的閱讀情況。學生自由匯報閱讀后的收獲。采取這種方式時,可以設計這樣一些引導語激發學生匯報的欲望,"你閱讀后了解了一些什么?""你閱讀后有什么想告訴別人的?""你閱讀后最打動你的有什么?""你閱讀后有什么讓你吃驚的?"等。學生自由匯報時注意根據學生的匯報情況做好總結,若偏離主題重點時一定要把握時機做好引導。
書面或口頭完成教師設計的問題。問題最好在學生閱讀后出示,否則學生閱讀時直奔問題而閱讀,由問題框定了學生的個性閱讀思維,會限定學生自主獲取信息的范圍。教師設計的問題只能體現閱讀主題的一兩個重難點,不能面面俱到。書面或口頭完成問題是主要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
小組內交流閱讀獲取的信息。文本中有些內容閱讀后適于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教師只做總結性發言。
2.合作學習
2.1 小組合作學習要適當。小組合作學習不是每堂課每個主題的學習都要進行,不能為合作學習而合作學習,要根據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決定是否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
2.2 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要多樣。小組合作學習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是多樣的。有些主題的合作學習,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學生在小組中討論,組員自由發言,組長概況總結,匯報時由組長發言;有些主題的合作學習可以在小組內成員輪流發言,匯報時也要組員輪流發言;有些主題的合作學習可以在小組內自主設計問題,小組內自行解決再匯報,教師再根據學生匯報情況予以補充引導。
2.3 小組合作學習要留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合作學習必須和獨立思考相結合。該獨立思考的問題應當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之前一定留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合作不能以移植優等生的思考結果而放棄多數學生的獨立思考為代價。
3.探究學習
教材每課都有"大嘴青蛙"的伙伴形象,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幫助他們發現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同的內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探究學習方式。
3.1 合作探究學習。有些問題合作探究學習效果比較好,"三人行必有我師",通過共同探究會獲取更多的信息,對一個問題會有更多的認識和解決方法。另外,學生的學習條件不一樣,本地區很多家庭不具備利用網絡、課外書查資料的條件,小組分組時可以根據學習條件搭配一下。
3.2 獨立探究學習。對每個主題課外拓展中的問題不一定每個學生都感興趣。有些拓展性問題的探究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差異選擇性進行獨立探究學習,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發揮特長。
3.3 課內外探究學習。有些問題可以在課堂上分小組進行探究,有些問題需要在課外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探究才能有所收獲。
綜合上述,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既體現了新課堂教學過程設計的教學過程活動化,又體現了學習方式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