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英
英語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要求教師和學生共同配合來完成語言交際和教學過程。師生間的對話是維系課堂教學活動的紐帶,教師課堂提問作為課堂對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引導學生語言輸出和促進學生語言學習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提問行為的差異直接影響著課堂交際的質量和教學效果。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不少老師在提問上存在很大問題,例如,與教學目標偏離,所提問題過于簡單,根本不用思考,也就是說不是所謂的“大問題”,為了趕進度不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不讓其進行思考就公布答案等。這些問題應該引起我們廣大教師的注意。研究表明:教師不僅可以通過課堂提問來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還可以通過提問促進學生調整自己的語言。
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會提問,能通過提問有效推進教學,促使小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但是,在日常聽課等活動中,我們經常會發現老師在課堂各個環節提問上存在以下問題:
問題1:導入時,提問牽強附會
以五年級下冊Unit 7 Chinese festival單元第一版塊Story time為例,這一版塊主要講的是中國的四個節日,包括這四個節日的時間以及人們在這節日中會做些什么,吃些什么。結構清晰、層次分明,要抓住重點也不難。在一次聽課中,有一位老師在導入環節中是這么設計的:首先進行簡單的free talk,例如,How are you?How old are you?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當時就不解,明明是自己的學生,應該是很熟悉的,為什么還要提問這些問題呢?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積累很重要,但是對于自己熟悉的學生提問這些可有可無的問題實屬不該。如果是借班上課,面對陌生的學生我們可進行適當了解,但是所提的問題也應該有針對性,要為我們整節課的教學目標服務。一節課40分鐘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教學目標是我們應該考慮的,不能浪費在一些可有可無的環節上。這樣不僅浪費時間,也使教學目標不明。為此,筆者認為在導入環節要做到:
1.明確目標,提問要有方向性。教學目標是建構一堂好課的第一要素,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要想提高課堂效率,首先應該關注教學目標。顯然,這節課的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四個節日的相關情況,并能試著說一說這些節日,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嘗試說故事以外的節日。基于這樣的教學目標,一開始,教師可以跟學生進行思維碰撞,屏幕上出現一些平常同學們喜歡吃的食物,如餃子、粽子等,甚至可以讓學生來提問,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接著,可以出現一些顏色,讓學生來猜猜老師喜歡的是什么顏色?進而呈現喜歡的顏色是紅色。接著可以出現一些紅色的代表性物體,如紅包、中國結等。看到這些,學生會想到什么呢?很自然就可以引出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
2.溫故知新,提問要有針對性。一堂出彩的英語課,導入環節不容小覷。導入既可以起到有效的復習作用,又可以很好地引出所要學習的新知識。繼續承接上面的例子,當學生知道老師最喜歡的食物后,就可以試著提問學生喜歡吃什么?逐漸引出本課中所要呈現的新單詞,為接下來理解課文做鋪墊。當春節順利呈現后,接下來就可以很自然地對課文其他三個節日進行學習。
問題2:新授中,提問流于形式,教學無法深入
現實教學中往往會發現有的老師提出的問題流于形式,甚至喧賓奪主。還有的問題,忽視過程,師生間缺乏交流。以五年級下冊Unit 3 Asking the way為例,教師提出的一個問題是Does Yang Ling know the way to SuHais home?顯然這是一個明知故問的問題,本單元的大標題就是Asking the say(問路)而且第一句對話就是Yang Ling的問題“How do I get to your home, Su Hai?”這樣的問題,空洞毫無意義。兜了一大圈后,終于引出問路的主題。待進入故事,在了解故事的細節時,教師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出問題How does Yang Ling get to Su Hai home?顯然,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回答清楚的,故事中是這樣描述的,先找到書店然后找到目的地。當詢問了幾個學生后,都得不到滿意的答案,在這過程中教師沒有引導,師生間沒有交流,最后教師直接公布答案。針對上述情況,筆者認為提問要做到以下兩點:
1.以生為主,防止提問流于形式。問題是思維的向導,課堂提問是英語交際活動的催化劑。恰當有效的課堂提問,往往能把學生帶入一個奇妙的問題世界,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并期望得到正確的答案,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我們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針對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直接進入主題,Yang Ling wants to visit Su Hais new home,but she doesnt know the way. What can she do?讓大家給一些建議,這樣學生就會思考怎樣得知去Su Hai新家的路。學生會給出各種不同的意見,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結合故事,選出打電話這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2.增強交流,防止提問忽視過程。有效地設計好問題非常重要,教師首先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好故事的知識要點與難點,并且要兼顧學生的實際水平,把握好難易程度。還是回到剛才的案例,當學生針對故事的細節進行閱讀,當我們所提出的問題學生不能很好概括時,我們要做好引導工作,努力讓他們向正確答案靠近。而不是一味等待一個正確的答案而忽視整個語言習得的過程。這時候,我們可以將如何到達Su Hai家這個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比如How can she get to her home?首先解決該如何去,即交通工具的問題。接著可以提問在哪里上車,在哪里下車,一步步引導進而得出問題答案。成功的教師都十分注重方法和技巧,以強化學生的認知。我們還可以出示簡單示意圖或者簡筆畫進行提問,可以將抽象事物具體化,讓學生聯系實際,展開真實的語言交際。
問題3:操練中,提問局限個體,違背規律
在我校一次課堂大檢閱中,針對教師提問的范圍、學生被提問次數等方面進行主要觀察研究。觀察中,發現部分老師提問范圍比較窄,個別學生提問次數相對集中頻繁,有的學生一節課被提問達8次之多。被忽視的往往是坐在中間并且不樂于表現的學生。還有一位教師特別關注坐在教室后幾排的學生,坐在第一二排的學生不同程度被忽視;還有一位教師提問總是習慣性從右向左順序提問。另外,在聽課過程中也發現在操練環節中,教師所提問題沒有遵循規律現象。針對以上現象,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改進:
1.遵守原則,防止提問局限壓制。教師在提問對象的選擇上必須做到“點面結合”,不能只顧及舉手積極的同學,還要兼顧相對“安靜”的學生。由于被提問的次數和頻率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經常被提問到的學生可能因此會對英語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成績也因此而進步明顯。而一直沒有被提問到的學生,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可能會挫傷。長此以往,會加劇班級學生的兩極分化現象。
2.尊重規律,防止提問難易失控。教師要注意各個課堂環節間銜接的過渡,如果提問比較突兀,容易使得學生思維脫節,不知所措。比如讀課文時,我們首先要泛讀了解大意,接著就應該關注細節進行閱讀。所以我們所提出的問題應該先簡后難,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慢慢深入對課文的理解。這樣能增強學生回答問題的信心,也為下一步提問更難的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問題4:運用時,提問墨守成規,缺乏張力
以六年級下冊Unit 7 Summer holiday plans為例,一位年輕老師在處理這個內容時前面幾個部分可謂無可挑剔。但是在最后鞏固運用環節,這位老師讓學生說說書中人物的暑假計劃后,讓學生試著說說自己的假期計劃。似乎無可厚非,但是深入思考一下,這樣的設計還是存在問題的。首先問題浮于表面,學生受課文內容制約,思維停滯,沒能表達出自己內在的東西。得到的答案無非是要去哪里啊,要待幾天啊等等。這樣的問題形式陳舊,學生間的討論缺乏張力。針對上述情況,筆者認為在鞏固運用環節可以做到以下兩點:
1.激發思維,防止提問浮于表面。由于受語言詞匯的限制,我們英語要想設計一些“大問題”,也就是說能激發學生思維,而非簡單的是或不是,是什么,在哪里等一些無需太多思考的問題。老師和學生之間有時候可以根據需要來變換角色。這種提問能促使學生認真學習、獨立思考,不斷總結歸納,把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真正使英語成為交際性語言。
2.形式新穎,防止討論缺乏張力。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如果教師的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就能使學生在每個階段都連貫地變現為等待、探索和行動。”還是以上述案例為例,在課文鞏固環節,如果改變一下形式,針對一些旅游景點的衛生狀況、文物保護等問題令人堪憂,讓學生討論完自己的暑假計劃后,讓學生用本單元所學的重要知識:Will you...?討論一下游玩一個景點之后,應該做些什么,這樣效果會大不一樣。
課堂提問不是英語課堂教學的裝飾,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知識裝進學生大腦,而要精心設計問題,通過提問讓學生積極有效地進行思考,重復發揮課堂提問的作用,在“善問”“巧問”的同時,還要善于導疑、釋疑,只有這樣才能誘發學生的“內驅力”,最終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阮正軍.例談小學英語課堂有效提問[J].小學教學設計,2011(18).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