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素婷
摘 要:語文是學生參與文化知識學習及日常生活的基礎學科,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進行積極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以更好的狀態參與到其他知識的探究中,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環境
枯燥無味一直是很多人心中對語文的印象,加之很多教師沒有對此進行重視,使課堂上經常出現學生搞小動作的畫面,這種消極的學習狀態直接影響著語文課堂的教學環境,對于語文長遠的教學不利。因此,教師要從自身做起,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態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為學生在語文課堂收獲知識做出更多的
貢獻。
一、多樣引導,活躍語文教學環境
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采用較為系統的教學,這種課堂教學難以激發起學生參與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而小學生又是以興趣為學習動力,因此,教師在系統性的教學之前要以多樣引導的方式活躍語文教學環境,提升學生參與探究知識的積極性,進而為高效小學語文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首先,教師要把日常的課本教學與實際的生活相關聯,以生活中的常見事物為教學素材吸引學生的目光,使得其可以產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接著以課本代入生活,讓學生腦海中產生一種生活語文的思想,推動學生參與語文知識的學習。比如,在《鳥的天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聯想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鼓勵學生說出其與小動物之間發生的有趣的事情,接著逐漸引出小鳥,讓學生說出見過或者是聽過的不同小鳥的特點,進一步鋪墊即將教學的新課文,然后教師再根據課文中的內容詳細教學,讓學生對文章產生更多的感悟。教師為學生創設出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后再進行系統性的引導教學,可以有效活躍課堂,促使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其中,實現課堂高效發展。其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室外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讓真實的場景刺激學生的感官,促使學生參與到實際生活中,幫助其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含義。比如,在《自然之道》的時候,教師通過言語的引導讓學生說出自己知道的有關于大自然的奧秘,接著和學生一起到實際生活中對自然中的各種現象進行觀察,培養學生對自然熱愛之情的同時幫助其發現更多大自然的奧秘。最后教師再逐漸引出課本中的知識,為學生針對文章產生深層次感悟做好鋪墊。除此之外,教師要做好文章與家庭之間的聯系,讓學生通過實際的行動挖掘課本中的內涵,讓文章為其生活帶來更多的影響。在《媽媽的賬單》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學生媽媽和自己在家中都會做哪些事情,把學生的思維帶入到家庭中,在對學生進行詳細的教學之后讓他們寫下媽媽的賬單,在家長觀看之后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在讓家長開心的同時鼓勵學生更好地領悟文章的內涵,進一步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一個優質的教學環境可以幫助學生取得更多的收獲,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多樣化的方式為引導,創設出一種活躍的教學環境,可以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知識的學習中,進而為語文教學有效性做出鋪墊。
二、互動教學,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基礎時期,很多學生思維上存在較多缺陷,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關注對學生的引導,而是一味地進行以教師為主導的語文教學,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沒有寬廣的發展空間,對于有限的課堂時間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取得能力上的提升,為其語文知識的學習效率做出積極的推動。首先,教師要做好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幫助學生告別面對教師所產生的畏懼心理,促使其以更好的心態參與到知識的學習中,進而帶動其取得更多的收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階梯式提問的方式,用簡單的問題吸引學生進行回答,滿足其精神世界的發展,接著逐漸提升問題難度,鍛煉學生的思維活性,促使其可以更好地學習接下來的語文知識,并且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要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親切,幫助學生輕松面對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間接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為和諧的師生關系帶來推動。其次,教師需要用一段時間了解學生學習狀態、學習基礎及學習能力,依據調查的結果對其進行科學公平的小組劃分,把傳統課堂中學生單獨面對問題轉變成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中和其他人一起參與到問題的探究中,提升班級凝聚力的同時為學生互相取長補短帶來機會。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在思考的時候面對著熟悉的面孔,可以提升其思維的活躍性,進而加速學生語文探究能力的發展。而教師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只需要做好引導工作,幫助學生擺脫因思維缺陷而出現的困頓,提升學生自身語文學習的自信。互動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語文課堂對其進行積極的利用,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于課堂中,從而進一步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語文一直被冠以枯燥無味的代名詞,教師根據小學生的發展情況采用針對性的教學模式營造輕松的語文教學氣氛,可以有效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之后再加以高效教學方式的引導,可以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取得更多的收獲,對其今后的發展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