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華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076-02
常言道: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問。在語文教學中,提問是教師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建構知識的基本方法,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調控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成為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 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做到有效課堂提問呢?下面針對課堂提問藝術談一談我的幾點看法。
1.提問目的要明確
有經驗的教師,他的課堂提問一定是有目的性的。目前,還是有許多老師很不明確自己所提出的問題,提了之后也從來沒想過今天我這個問題提得好不好,更不用說反思了。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前認真研究教材,備課充分,針對教學內容有目的地設計好問題,比如說需要在哪個環節提問?提什么樣的問題?這個問題該怎樣來引入?這樣問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嗎?等等這些都要提前想一想,千萬不能隨心所欲,雜亂無章。在提問前,不論是對于教學的目標、教材的分析、教學的過程,還是對學生學習的動機、學習的方法、學習的困惑,都應有所考慮,做到有的放矢。
不同的課型,教學的不同環節,提問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有時提問是為了更好地導入新課,引入話題;有時提問是為了檢查舊知,導入新知;但更多的提問是為了使學生融入課堂教學之中,通過問答的交互練習,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優化課堂教學。
2.提問要把握時機
雖然一節課中提問的次數是不定的,但一定要把握好提問時機,什么時候提問最能啟發學生的思維,最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一定要仔細思考和觀察,根據所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深入展開提問,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需要老師在課堂實踐中不斷反思,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當學生從第二自然段得知作者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時,我順勢問道:"作者小時候知道楊桃的樣子嗎?""知道。""那為什么還要把它畫成五角星呢?他當時是怎樣畫的?"帶著這些問題,學生再次快速瀏覽課文,從而弄清作者之所以把楊桃畫成了"五個角的什么東西",是因為他的座位在前排靠邊的地方,看到的楊桃根本不像平時看到的那樣,而像是五個角的什么東西。他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接著課件出示父親的話:"你看見一件什么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引導學生從這個重點句子中體會作者畫畫的認真態度以及父親對他的影響。
3.提問要激發學生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如果老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他們產生迫切的心理需要,那么,學生就會為滿足這種需要而采取有效的行為活動,通過閱讀、思考、交流,以尋求答案。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對問題的關注程度決定其參與程度。
我在教學《可貴的沉默》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分別出示課文兩幅插圖,請學生描述畫面內容,(一幅展現的是熱鬧、興奮、開心,另一幅展現的是沉默、愧疚、不好意思。)接著,課件同時出示兩幅插圖,問學生"為什么同樣一群孩子,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場面呢?他們的情緒為什么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通過觀察課文插圖,引發學生的疑問,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效果自然會大大提高。
在“感悟可貴,回報愛”這一教學環節,我出示了這句話"沉默了足足一分鐘,我悄悄地瞥了一下這些可愛的孩子們——他們的可愛恰恰在那滿臉的犯了錯誤似的神色之中。"然后問道:為什么孩子做得不夠好反而說他們"可愛"呢?同學們積極思考,從而明白因為孩子們在足足一分鐘的沉默里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懂得了要回報父母的愛。其實,在這一環節的思考中,他們也反思了自己。這樣巧妙設疑,使問題的指向性明確,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學習興趣自然就提高了。
4.提問要有層次性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教學策略。"語文課堂提問,應當有合理的程序。提問時,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引向求知的新高度。若是想到什么就問什么,跳躍性比較大,學生就會不明所以,來不及思考。
在教學《珍珠鳥》這篇課文時,文章結尾有這樣一句話: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為此,在教學的"升華情感"這一環節,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感受了珍珠鳥對作者的信賴,我順勢問學生"信賴就像什么?你能描述一下嗎?"學生有感而發,"信賴像一杯熱茶,溫暖彼此的心靈。""信賴像一盞燈,照亮了我們前進的道路""信賴像一座橋,讓我們心靈相通"多么精辟,多么傳神!學生的發言中洋溢著濃濃的人文情懷,愛的力量在學生的生命活動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只有在理解信賴、感悟信賴的基礎上讓學生描述信賴,學生才會有感而發,樂于表達。這不就體現了提問的層次性嗎?
5.教會學生質疑
語文教學中,一般都是教師問,學生答,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被大大地扼殺了。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當然,我們承認人是有差異的,有的學生能夠獨自提出問題,而有的就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應創設相關教學情境,以引發學生好奇、探究的欲望,促使他們質疑解疑。
教會學生質疑,應注意以下幾點:(1)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敢問"。(2)緊扣課題,引發質疑。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 如果能引導學生從文章的題目入手進行質疑,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就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達到以疑促讀、以疑促悟的目的。(3)從重點入手引發質疑。 重點處蘊含豐富的思想內涵,與全文內容有密切的聯系,在文中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這些重點處質疑,能起到觸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4)在矛盾處點撥,引發質疑。 如果我們能在課堂教學中發現與把握文本中的矛盾處,引導學生在這些矛盾處質疑,能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把課文理解得更深、更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5)利用課文留白引發質疑。一篇課文,一般在人物的心理活動處留下空白,在故事的結尾處設下懸念,在人物對話中安排省略,在事件情節之間出現跳躍。 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空白并進行質疑,定會喚起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對文本的意義達到個性化的理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問的確是一門藝術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研究提問藝術,認真思考"問什么"和"怎么問",在實踐中不斷地調整完善,讓有效的課堂提問成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平臺,放飛學生 思維,優化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