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林聰
【摘要】近年來,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人民幣國際化提升到戰略高度,特別是在2016年人民幣加入SDR后,使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階段性的突破。而作為重要的人民幣基礎設施之一,商業銀行在這個過程中承擔核心的作用,人民幣國際化對商業銀行的國際化提出新的要求,不僅是機構國際化,更是業務國際化,管理的國際化。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 商業銀行 影響
一、人民幣國際化研究的背景
人民幣國際化基于貨幣職能的角度來說,是人民幣作為一種國際貨幣在國際結算中承擔計價標準,流通手段,價值貯藏以及支付手段等貨幣職能,特別是貨幣的價值貯藏功能,國際貨幣最重要的功能在于能夠在國際區域以及全球范圍進行投資。基于成本與收益的視角來看,是人民幣在由于國際化帶來鑄幣稅性質和規模的性質。
自從金融危機后,政府開始大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加速,多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崛起,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為我國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內在動力。另外,以歐元,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大幅波動,特別是近年來受美聯儲加息,美元升值預期的影響,人民幣急需以國際化來減少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觀察貨幣發展史,可以得出危機是貨幣格局改變的種子,而這也給人民幣國際化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當前,人民幣國際化正處于穩步推進的狀態,在貿易層面,基于貿易便利化的需要,僅今年就先后與冰島,埃及,匈牙利和新加坡簽訂或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截止2015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已與36個國家簽訂雙邊互換協議,互換余額達3.31萬億元。根據環球同業金融通信協會(SWIFT)顯示,2016年11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貨幣的排名上升為第五位,盡管2016年人民幣交易量出現了波動,但是相對金融危機后人民幣交易量出現大提升。《人民幣國際化2016報告》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指數達到3.6,同比增長42.9%,五年內增長逾十倍。
基于投融資層面,主要表現為一是2016年9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納入人民幣的特別提款權(SDR)新貨幣籃子于10月1日正式生效,成為人民幣國際化重要的里程碑,其中,人民幣權重為10.92%,超過日元(8.33%),成為既美元(41.73%)和歐元(30.93%)之后的第三大權重貨幣。二是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自2011年政府表示支持香港人民幣市場發展后,香港成為第一個也是最大的一個人民幣離岸交易市場,同時在全世界形成了澳門,臺灣,新加坡以及倫敦等多個離岸交易中心;三是人民幣離岸與在岸流通機制逐漸順暢,特別是2014年推進的滬港通與今年的深港通,使深圳,上海與香港資本市場有效對接,開啟互聯互通模式。四是人民幣債券廣泛推進。
人民幣國際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發展戰略,當前人民幣匯率出現了大幅波動正說明人民幣國際化的尚處于初級階段:從歷史經驗看,當前世界主要貨幣的國際化都是在經濟崛起之后,這意味著國際化與當前經濟的發展存在時滯,而這往往取決于國際貨幣的網絡效應以及慣性效應。從中國政府自身角度看,中國對資本項目管制的態度將決定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而當前央行的管制正反映國際化的道路需要長期的視角來觀察。
二、人民幣國際化對商業銀行國際化的影響
(一)增加商業銀行海外布局,提升銀行國際競爭力
借助于人民幣結算業務的大規模發展,有效的發揮人民幣的本幣優勢與網絡外部性,勢必為中資銀行的布局提供內在動力。近年來,由于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以及銀行推行國際化發展戰略,中資銀行,特別是四大國有銀行,在全球搭建了跨時區,跨幣種,跨地域的的金融服務網絡,與全球市場上占主導的外資銀行相比,盡管在創新能力以及體制機制,服務意識上并不具備比較優勢,但是我國銀行可以利用自身的在人民幣產品的規模優勢與成本優勢,與外資銀行進行競爭,打破國際金融格局。
(二)豐富產品結構,拓展海外市場
盡管從海外布局的廣度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在業務和幣種等深度上還是處于初級階段,但是,伴隨著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應用面推廣,為商業銀行的帶來新的機遇。首先,伴隨著人民幣得到認可,海外市場上人民幣在流通與存儲領域不斷增加,促進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的效益。更重要的是伴隨著這種趨勢,以人民幣的對象的規避風險以及投資理財等金融產品涌現,推進我國金融產品創新能力以及投行業務的發展。與之相伴的是可以利用產品優勢積極爭取到實力雄厚的跨國集團的業務,打開國際市場。
(三)增加中間業務的收入
隨著國內銀行競爭日趨激烈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速,境外中間業務的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金融市場業務,國際商業結算業務以及投行業務,當前中資銀行形成了以結算業務為先導,金融市場業務,投行業務為輔的中間業務結構;另外由于人民幣資產逐漸在海外積累以及國際金融逐漸趨于一體化的趨勢,客戶對保值增值以及規避風險的需要,銀行也推出相應期貨期權,遠期等衍生產品。
(四)增強銀行的風險管理
與以往的國內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市場環境不同,境外商業銀行的機構面臨政治,經濟以及市場環境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與之相對應的是銀行面臨的利率與匯率的風險更大,而這也是在倒逼商業銀行提升風險管理意識。在風險管理能力上,不同于以往國內的注重定性分析,國際化后中資銀行普遍采用了定量分析,增強銀行面對風險的管理能力,提升銀行的國際競爭力。
三、發展建議
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日益提上議程,特別是在人民幣加入SDR的機遇期,商業銀行必須抓住這個契機,因為人民幣國際化事關國家的整體長遠利益,同時這也是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確定風險大,商業銀行需要立足于自身需求,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發展規劃,與人民幣國際化保持一致,推進國家戰略的發展。
(一)完善境外網點布局,推動銀行國際化發展進程
盡管商業銀行基于國際化的戰略化要求在全球廣泛布局,但絕大多數銀行還是處于初級階段,國有四大銀行海外布局除了中國工商銀行以及中國銀行實現全球布局外,其余銀行的覆蓋面較窄,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布局較少。布局方式也以自設結構為主,而不是并購整合的主流并購方式。商業銀行海外布局需要考察自身的優勢的現狀,可以響應一帶一路的戰略,開發中亞市場;在布局方式上,基于當前經濟不景氣的現狀,可以在在充分考察目標銀行的風險后,利用并購整合的布局手段。
(二)大力發展境外中間業務,開發人民幣定價產品
目前世界發達國家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銀行總收入的比重一般為40%,個別銀行的高達70%,而我國銀行業務的收入僅占20%,反映出中間業務處于初級階段,還有較大潛力。針對這一現狀,需要大力進行中間業務的研發:首先,創新人民幣理財產品,盡管當前人民幣理財產品蓬勃興起,但是總體來看呈現投資標的的單一化,由此造成在這領域銀行間同質化競爭,因而銀行需要在理財產品開發上加大力度,引導產品差異化,同時積極拓展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開發服務,據統計,我國結構性理財產品占全部理財產品的比例僅為5%左右,因而設計與匯率,股票,基金相掛鉤的金融產品,也具有一定現實性。其次創新人民幣投資工具以及規避分險工具,由于人民幣相關資產與負債的迅速增加,人民幣產品持有者必然會處于匯率風險的要求的加大規避風險,因而,需要加大對諸如期貨期權,遠期等金融衍生品的開發力度;同時由于利率逐步市場化,客戶資產也容易受到利率波動的影響,因而在此基礎上,對人民幣利率衍生品的開發也勢在必行.
(三)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基于國際環境遠比國內環境更有不確定性,包括匯率,國家歷史文化等一些列的隱患,商業銀行需要建立一整套風險防控體系,特別是商業銀行國際化尚處于初期,國內由于監管嚴格,風險有限,而國際化的過程中,需要將風險意識加強:一方面,按照國別進行風險管理,不同國家有各自的歷史文化特點,國情也不同,需要強化不同國家海外資產監控;另一方面,加強匯率風險,境外人民幣資產池由于規模較小,容易受人為操控,當前離岸市場匯率大幅波動正反映這種趨勢,正因如此,需要不斷強化匯率風險的識別,管理,提升對匯率風險的量化追蹤。
伴隨著人民國際化持續推進,商業銀行必須樹立國際化的意識,商業銀行的國際化是項浩大的系統性工程,國內的機構需要抓住當前機遇期,迎難而上,爭取提升自身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周宇,孫立行.《人民幣國際化 理論依據依據·戰略規劃和營運中心》.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我國銀行業中間業務發展的業務策略》.中國銀行業中間業務發展報告.
[3]劉仁伍,劉華.《人民幣國際化-風險評估與控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