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蘭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014-01
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習慣的不同,它們不是造就一個人,就是毀滅一個人。"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說:"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根據語文的學科特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后繼學習打好基礎,為孩子的發展打好底色,可見課前預習習慣養成的重要性。閱讀科學文化界的名人傳記,顯而易見,他們所建造的科學文化大廈的根基都無一例外地建立在小學時養成的自學習慣的基礎上,而課前預習就是自學之樹的萌芽,是學習過程中的第一步,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前奏,是課前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所以精彩的教學活動應從預習開始。
然而,在課堂教學中,這樣的現象令人擔憂:由于一些學生不重視老師布置的預習作業,在課前沒有預習。有些學生,教師在講臺上講得繪聲繪色,生動感人,他們在臺下卻不知所云。這些學生,因為沒有做好課前的預習,因此聽課效果不佳;即使有些學生課前預習了,也只是對字詞作一些簡單了解,將課文讀幾遍,這樣就算大功告成,而不能自覺、按時、有質量地完成預習作業。因此,在課堂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不強,學習中,主動探究、獲取知識意識不夠……學生在學習中存在隔岸觀火的情況,極大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那么,怎樣才能切實有效地指導好學生的預習,使預習讓課堂教學更精彩呢?我想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1.認識語文課前預習的意義
1.1 預習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預習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廣泛的空間。學生在沒有教師具體指導的情況下嘗試、感受、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凸顯了學生學習的自主獨立性。預習時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興趣與能力進行思維活動,有選擇地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學生是預習活動的獨立主體。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經常預習的學生,自學能力強,學習更主動、學習效果也更好。
1.2 預習培養學生學習的探究能力。預習為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預習時學生通過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和情感,不僅對教學內容有了一定認識,還會有困惑和質疑。在預習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學生會積極去思考、請教、查資料,在課堂上,學生能主動地參與學習,認真地思考并質疑,從而改變了被動的學習局面,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1.3 預習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拓展延伸。有了課前的預習,學生課堂上的交流就會更充分,思考會更深入,會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在課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內容,讓探究學習更深入、更有效。
可見,提倡學生在課前開展預習正是順應了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是學生帶著自身的經驗和背景提前學習、得出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而這些體驗和感受使課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因此預習習慣的養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2.指導有效的預習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在指導學生預習課文時,教師除了要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之外,還要重視傳授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并不a斷加強訓練。在教學實踐中,我總結出"預習七步法",作為要求中、高年級學生的常規性預習步驟:
2.1 讀題,揣摩題眼。學生每學一篇課文,先要閱讀課題,課題如課眼,根據課題提出問題,來揣摩一下文本的內容,然后再讀課文,用回答問題來驗證自己的判斷與課文內容是否一致。如在學習《新型玻璃》這一課時,很多學生根據課題提出了問題:新型玻璃是怎樣的?新型玻璃有什么作用?新型玻璃有哪些類型?……這些問題,引起了學生急于探究文本內容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2.2 默讀,感知文本。初讀一篇新課文,由于會有一些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可以采用默讀了解的方法。這樣可以了解課文的大概意思,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介紹了一個什么人,描寫了一些什么景物,告訴我們哪些知識,抒發了怎樣的感情等等。預習的目的在于對全文獲得一個整體的、初步的印象。
2.3 圈畫,掌握字詞。學生在完成前兩步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掌握生字、新詞,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詞及多音字,然后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再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等方式弄懂詞義,以便第二天到課堂上與同學討論。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自學字詞的能力,也有利于掃除語言文字上的障礙,更便利了學生順利地讀懂課文。
2.4 查閱,了解背景。有些課文所描述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很遠,學生對于文本內容很難引起共鳴,這時,很有必要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時代背景及作者,這對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教學《梅花魂》這一課時,課前先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就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的外祖父如何懷念自己的祖國、渴望回歸祖國的赤誠之心,以及他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2.5 誦讀,加強理解。"眼過三遍,不如嘴過一遍。"大聲誦讀,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都有作用。預習時一般可朗讀三遍,第一遍重在鞏固生字的讀音,要把課文讀通讀順;第二遍注意文章內容,思想意義,了解文章寫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說明的東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結構、寫作方法。
2.6 摘抄,積累詞匯。"嘴過三遍,不如手過一遍。"在初讀課文后,把應該積累的詞語、句子和自己認為值得學習、借鑒的詞句摘錄下來。動手摘錄,使眼、手、腦并用,效果比讀更好。
2.7 細讀,質疑問難。俗話說:不會提問的學生就是不會學習的學生,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要鼓勵學生再次回到課文中,通過默讀思考,提出自己在預習中所遇到的問題,或者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獨特見解,這正是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具體體現,這一步預習完成得好,可為課堂上"問題的探討"這一雙邊活動奠定基礎,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節約了時間,使自主合作學習的效果更好。
3.精心設計預習提綱的原則
老師給學生印的預習提綱如果項目多、要求高,很枯燥,學生花費很多時間也難以完成,這就會嚴重挫傷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因此預習提綱的設計非常重要,它不僅體現出一門教學藝術,更體現了一種教育思想。
首先,預習題要有針對性,即針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預習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要求過高,學生"跳"了,還是摘不到桃子,或預習形式千篇一律,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
其次,預習題要體現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主動探求問題,激發學生對預習產生興趣。
再次,預習題要有啟發性和指導性,能啟迪學生思維。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主動參與者。"只有學生處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中預習,真心喜歡預習,踏踏實實地預習,才能真正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總之,預習是上好語文課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必要途徑。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成功與否,是要看學生能否離開教師自己去讀書、作文。做好課前預習不僅能提高聽課效果,而且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