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品社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學生良好品質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目標。所以,筆者認為,品社課堂中教師應走進生活,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情境,營造寬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兒童與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對并解決問題和煩惱,共同享受成長的幸福。
一、善于營造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良好的課堂氣氛,是保持兒童最好學習狀態的要害,它能夠激起被感染者的潛能,點燃兒童思維的火花。而導入的形式對營造教學氛圍舉足輕重,一下子就緊緊地吸引住孩子,那么接下來的課上起來就順暢了。
如,教學《逛商場》這課時,我這樣進行引入:“大家知道,我們身邊有林林總總的商場,這些商場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然后問學生:“天很冷,如果我想買一件外套,可以在哪里買,如何購買?”頓時,學生紛紛舉手,爭先搶答。我抓住機會,總結:“看來,購買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今天我們一起去購物!我們現在開始!”馬上板書課題,學生個個興趣盎然。這樣,我用現有的知識來引導學生營造一種適合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迅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盡快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二、以生為本,精心引導學生活動
學生的道德成長,不是一個依托知識灌輸和傳遞的過程,而是需要學生經過自己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構建的,無論教師的講課多么出色,不能立即轉化為學生的道德和社會發展。唯有學生自發、積極地介入多姿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去,對知識才能真正貫通,能力才會得到真正磨煉和提升,情感才會被感動和調動起來,態度和價值觀可以真正改變或形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一些活動,如面試、調查和辯論、表演、分析、調查等,讓學生自己體驗,在活動中成長,使課堂充滿活力。
例如,教學《有多少人為了我》這課時,筆者首先拋出“農民工對城市的發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這個問題,同學們一下子就有了不同的看法。于是,我干脆組織他們進行討論,在這個基礎上召開小小辯論會。全班分為積極和消極兩方,各有自己的意見,一些孩子還借用一些生動具體的例子來證明他們的意見,課堂氣氛很熱烈。很多孩子傾聽了別人的論點后,也感受到自己想法的局限性,最后,全班達成了共識:“在實際生活中雖然農民工的確給城市生活帶來少許不便,但和他們為城市所作的貢獻比起來是微乎其微的,城市發展離不開農民工。”所以,咱們在關心和尊敬他們的同時,不妨給他們一些合理的建議,讓農民工可以盡快完全融入城市生活。通過一個小辯論,不需要老師解釋,學生要客觀和公平地了解農民工,從心中理解、關心農民工,學生的交流與表達能力也能得以培養。
三、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品社老師必須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來激起兒童的學習興致,引導孩子們主動學習,在情境中觸發他們探索性的思維活動,以增強教學的感染力。教學《有多少人為了我》這課時,孩子們在感受了有許多人為我們的生活辛勤服務后,我創設了一個場景:沒有這些勞動者,我們的生活將如何?大家自主地發表意見,有的說:“沒有了警察,我好像看到有很多車都撞在了一起。”一些學生說:“沒有一個清潔工,我們將生活在垃圾堆里。”還有學生說:“沒有食堂的工作人員,我們每天不能吃這么好的午飯。孩子們通過這個情境假設,深刻意識到為我們生活服務的勞動者是多么至關重要。另外,我又挑選離兒童生活最接近的學校作為切入點,通過播放送水工滿頭大汗為我們送水、保安叔叔盡心盡職冒雨在校門口值班的視頻,身臨其境地讓孩子們感受到這些勞動者的辛苦,在情感上也上升了一個層次。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自然地感受到各行各業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得到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各方面的提升。
四、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生活性是品社課程的最大特點之一。我們應該按照生命的邏輯來探索孩子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用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讓孩子在生活中成長,在成長中生活。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孩子的生活體驗,確定教學內容和兒童的生活實踐,讓學生接觸他們的現實生活,在復習過程中深化道德認知。在完成教材內容后,教師可以在現實生活中選擇一些實例,讓學生討論、思考,真正學會使用。
此外,學生在課堂上明白的道理,也應該回到生活中,去體驗,讓它真正成為學生的道德素養。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生遇到問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及時聯系課堂上學到的道理,用學到的知識和準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讓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總之,品社教學已經不能僅僅用灌輸說教方法,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營造民主自由的教學氛圍,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以此實現提升學生的道德意識,培養良好的道德習慣,造就優秀的道德品質的教學目的。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