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江
摘 要:語文教學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要領會課標精神,要研究學情,體現個性化的課堂教學,加強教師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課標;個性化課堂;學情;能力提升
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關鍵環節。尤其對于教育資源相對落后的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基礎又極其薄弱的學校,教師該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怎樣解決教與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呢?
首先要吃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課標》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而且由于學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簡而言之,就是告訴我們:語文教學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來選擇教學策略。
其次就是要研究學情,立足學情,展示個性化的教學課堂。個性化的課堂首先需要教師自身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與能力。
一、領悟課標教材的能力
領會課標精神,才能避免教學中的盲目性、隨意性,很多時候課堂的低效是我們對課標與教材的學習研究不夠而造成的,而這方面的不足又影響和制約了課堂駕馭掌控能力,課堂駕馭能力又反過來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立足學情,提升備課能力
既然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終生發展,備課的重點就應該以學生需求和發展為重。如果老師課前不去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去研究學生對所教內容的掌握情況,一切從本本出發,課堂教學實效就無從談起。
1.承認并尊重差異。從學生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備課,針對性地設計適合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有層次和梯度的設計,使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例如,在《找春天》一課,我設計了“我眼中的春天”擂臺賽:讓學生從“讀春天”“寫春天”“畫春天”“唱(詠)春天”環節中自選一項或兩項,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在課前完成。上課效果很好,這些孩子身上的不同優勢與個性化的體會理解,既使學生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又充分地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自主,同時也能激發小孩子模仿學習的意識,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這與《課標》提倡的“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是一致的。
2.落實教法和學法。備課應詳細設計出每一個環節的問題,及引導學生從事體驗、實踐、動手的過程,從中既要體現學法指導,又要體現教法指導,所提問題必須有價值、有啟發性、有一定難度的,整個課堂的問題設計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教學《找春天》識字內容時,我設計了幾種識字交流方法,有看實物猜字“躲、符、鵲”;畫圖認字“嫩”;做動作演示猜字“羞、遮、掩、探、觸”,謎語、順口溜猜字“羞”。只要牢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實踐是課堂的核心環節,不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而且學習效率也大為提高。
三、發掘整合與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
語文教學不能只依靠課本,要學會利用生活中豐富的語文教育資源,如課內外活動,地域文化、自然風物、社會生活等,大力拓展學生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創造性地開展各類競賽活動,重視學科間的合作搭臺,加強各學科與信息技術的聯系,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
四、組織和掌控課堂能力
教學過程是師生、生生之間的信息交流不斷變化的過程,有時會出現課堂失控的尷尬場面,因此我們應當逐步掌握一些調控技巧,提高課堂駕馭能力。
1.留心學生課堂反應,機智應對。注意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根據課堂學生反應的不同,有層次、有針對性地提問。既鼓勵部分學生優秀拔尖,也要允許暫時有一部分學生落后,重視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2.關注課堂教學焦點,恰當切入。我們要分析課堂教學的焦點問題,從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識入手,從學法入手,找到癥結,打開缺口,突破重難點,允許學生在體驗感悟中漸漸進步成長。
3.精心創設教學氛圍,情感帶動。只有教師充滿激情,才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在教學《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課時,我指導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聯系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充分發揮本文演講詞的特點,讓書本內容回歸到生活,切身感受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通過讓學生“讀”和“說”把感情表達出來,教學任務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順利完成。
4.發揮小組學習優勢,碰撞思維火花。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成員好中差搭配,性格互補,發揮優秀學生的優勢,積極推行學生互助機制。課堂教學每個環節的安排必須目標任務明確,分工到位,同時,教師通過對小組的學法指導和激勵性評價,進一步提高學習小組的自主學習效果。
沒有完美的課堂,只有不斷創新個性的課堂。
參考文獻:
謝春華.實施個性化教育 促進快樂成長[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2(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