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華
摘 要:高校教學、管理、服務、環境中的積極心理育人,是高校全員育人的四大支柱。充分應用積極心理學的原理進行高校育人文化研究,核心在于形成“人”(教育者、管理者、服務者、學生)、“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心理情景)與“場”(心理場)三者的響應和同一,形成高校的育人文化,這不但有利于形成同向、同行、同力的育人氛圍,而且有利于培養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健康合格的人才。
關鍵詞:積極心理;高等教育;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3-0133-04
“積極心理”是相對于“消極心理”或“淡漠心理”而言的,指對人、事、物、環境以及相關因素影響保持的一種正確、誠懇而具有建設性的心理狀態。“積極”(拉丁語positism)是一種當下“實際”的存在,也是一種“潛在”的存在,既表現為“內心沖突”的建設性狀態,也表現為“潛在能力”的存在狀態。在高校育人文化中,面對大學生所表現的諸如逃避、迷惑、糾結、叛逆、破壞、自虐、放棄、無視等一系列非正常非建設性的心理狀態,其教育的使命是,充分發揮積極心理在高校各環節、各領域的正向育人功能,形成教學、管理、服務、環境同向、同行、同力的育人氛圍,將大學生非正常、非建設性的心理狀態轉變為正確向上而具有建設性的心理狀態,培養健康合格的人才。
一、高校教學中的積極心理育人
高校教學中蘊含著積極心理的育人功能,通常簡稱為“教學育人”。教學育人,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形成優良的師生關系為其價值實現前提,通過整個教學活動,以其直接性、傳播性、全面性、滲透性地融入教學的各項內容、各個環節與各個場景中,喚起大學生的主觀動能,達到培養健康合格人才的目標。
根據教育類型、教育對象不同,教學育人有不同的模式和特點。比如:清華大學表達為“學術獨立,以人文本,追求卓越,服務社會,均衡和諧”。北京大學表達為“兼容并包”“學術自由”“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成都理工大學表達為“崇德修學,三提一塑”,即“不斷提高獲取知識和整合知識的能力,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國際交流和國際競爭的能力,不斷塑造優秀的品格”。在教學育人的過程中,不斷追求科學真理、社會事理、人文道理、發展至理,塑造優秀品格和高尚人格。以上主要是從學校主體或教學主導而言的。從積極心理的角度,由此可以延伸,教學育人有不同方面的表達。
對教師而言,可以具體表述為,教學育人是指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塑人”過程中,以學生為本,以自身優良的道德行為和昂揚的人格魅力,以身示范,引導大學生在“崇德修學”中尋找和發現自己對于他人、社會及其環境關于生命活動的價值,追求人生應有的價值理想,塑造自身優秀的人格。換言之,教師不僅給學生以知識體系,也積極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品質,影響和培養學生的“德性、智能、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和情操”[1]。對學生而言,教學育人是指學生在“求學修道立身成才”過程中,以教師為導,以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和向上的思想行為,崇德修學,不斷尋找和發現自己對于他人、社會及其環境關于生命活動的價值,追求人生應有的價值理想,塑造自身優秀的人格和品德。換言之,作為哲學教育,就是通過教學,尋求真善美,使學生能認識自己、涵養自己、反省自己、尊重自己,使其“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能夠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1]的過程。
這兩個角度,有其顯著的特點,表現在:主體不同,方式不同,而過程統一,目標同一。主體不同,體現教師與學生雙主體間優良的關系;方式不同,體現在教師的教與導,學生的學與做;過程統一,體現在同一場景、同一情景、同一人群“三同”;目標同一,體現在立德樹人、教學相長、傳遞價值、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過程。
根據滲透理論原理,對教師而言,在“傳道授業解惑塑人”過程中,積極心理表現在教師以自身知識傳播和魅力影響,通過“教學平臺”進行“滲透”,讓學生參與其中,讓教師“傳播的知識和人格魅力”逐漸與學生建立起穩定的知識傳遞與魅力交匯的過程。對學生而言,在“求學修道立身成才”過程中,積極心理表現為學生以崇德修學積極狀態,通過“教學平臺”進行“反滲透”,讓教師“傳播的知識和人格魅力”被“溶解”“吸收”,“轉化”而成為學生人格的一部分。
換言之,在教學育人過程中,教學不僅具有教育屬性,還具有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教學相長,彼此支持”,是教學文化傳播與教學目標融合的統一。對于教學主體間關系而言,是教學相長,亦師亦友,平等互促;對于人格塑造而言,是師者傳道,學生悟道,道道相生,道人合一;對于過程目標而言,是人、景、場同一,過程統一、目標同一,優良師生關系的形成。教學中,不同文化類別的融合共識、相生滋長,是形成師生共同精神家園的前提和歸宿。
二、高校管理中的積極心理育人
高校管理中蘊含積極心理的育人功能,通常簡稱為“管理育人”。管理育人,是以管理者的角色行為為中心,堅持外在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結合、目標管理和過程管理相結合[2],以培養學生積極的非智力因素為重點,間接性、滲透性、全方位性地參與學生學習、文化、體育、競技、生活等活動,提升學生知識水平、生活技能、道德人格的過程。
在高校管理育人中,積極心理認為育人應該在于建設而不是修補,針對對象應該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數有“問題的人”;積極心理應該注重人性的優點,而不是人性的弱點;積極心理倡導研究和探索人(人群)的美德,引導和提升正常人心理活動中的積極面。
在高校管理育人中,“管理者”是主導,也是育人的主體。管理者與“育人對象”在管理過程中處于同一的諸如心理空間、物理空間、知識空間、生活空間、制度空間、行為空間和信息空間等。“管理者”的個體心理、群體心理以及與之相關聯之上的“管理文化”,不僅與管理者與育人對象(主體“人”)直接正相關,也與其外在空間“境”直接正相關,還與其內在心理“場”直接正相關。育人對象在與管理者交互交匯過程中,其心理需求、知識需求、環境需求、制度需求、行為方式需求、信息需求以及愿景需求等是否與管理者預設的各類空間相匹配、相契合、相融合,或者說“人”“境”“場”是否相匹配、相契合、相融合,成為管理育人是否發揮成效的關鍵環節對應。
積極心理關鍵環節對應所涉及管理育人的基本范圍可以體現在八個方面。一是規章制度育人,是管理育人(教學育人中也涉及管理育人)中為實現育人目標所制定的諸如法律、條例、辦法、規定、規則、細則、指標體系等,都屬于制度育人的范圍。制度育人在于規范人的心理、生活、學習及行為方式等,或者說育人是一種社會活動,制度在于規范人的社會屬性,是教育者或受教者符合社會目標。二是校園環境氛圍育人,是育人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不僅教學育人需要,管理育人亦然。這種環境廣義上指前述的內在與外在的各類空間比如心理空間、物理空間、知識空間、生活空間、制度空間和行為空間等;狹義指外在的物理空間和生活空間等。環境好壞與什么育人效果的關系,歷來有兩種觀點。環境決定論者認為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意志決定論者認為,“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具體而言,環境好(比如寧靜清新、和諧共處、怡人融融等)給人以怡然自得之感,或有利于育人,或讓意志懦弱者失去斗志;環境差(比如躁動、無序、紛亂、人浮于事、人人自危等)會加重人的精神負擔、改變人正常的生活狀態,或不利于育人,或讓意志堅強者奮發有為。三是實踐教育與活動鍛煉,是管理育人的活動延伸。四是具體行為的指導與干預,是管理育人的目標糾偏。五是交往、互動中的疏導與心理輔導,是管理育人中主體之間的相配合、相契合和相融合。六是管理者積極的自我形象和人格魅力展示,是管理育人中規范者的示范引領。七是管理方式的濡染,是管理育人中環境的契合、融合與社會目標的達成。八是條件和組織保障育人,是管理育人中基礎支撐與底線支撐。
由此而論,管理育人的過程,就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過程。管理育人中管理文化的形成,就是積極心理一直貫穿其中的過程。管理育人中不同主體間文化的融合共識與積極自信,與立德樹人有目標指向一致的關系。準確把握管理育人與立德樹人的內在關系[3],充分發揮積極心理在管理育人中的意志牽引和價值引導功能,顯得十分必要和必須。
三、高校服務中的積極心理育人
高校服務中蘊含著積極心理的育人功能,通常簡稱為“服務育人”。服務育人,是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服務者為依托,以其直接性、真切行、全面性、滲透性地為學生提供優質服務,使大學生能處處感受到學校集體的溫暖,感受到學校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持續增進大學生積極向上、和諧共融、健康成長的過程。換言之,服務育人,廣義而言,滲透于高校教學、科研、管理、后勤保障等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之中;狹義而言,主要指后勤系統通過優質的服務、熱情的態度、文明的風尚和模范的行為[4],從生活、思想、道德上給大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大學生在接受服務中得到良好的教育,促使其有效提高全面素質與能力。
通過積極心理,服務者以校園優質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服務影響大學生。一方面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優美、整潔、寧靜、祥和的自然環境常態,另一方面為大學生提供優秀的校園文化、向上的學術氛圍、優秀的教師教風、學生學風、管理者政風以及優質的學習生活服務和治安保障等常態。對于服務者而言,通過積極心理直接、全面、真實、滲透性影響,由“被動服務”的應對者,變“主動服務”的展示者,由一般完成任務式的服務,向優質高效的服務轉型,并對大學生實施直接、真切、全面、滲透性的積極影響。同時,通過積極雙向的服務制度建設,持續增進大學生在優質自然和人文環境中學習生活的權利和義務自覺,規則自律、主觀糾偏和抗壓受挫的能力,拓展延伸、系統全面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目前國家高等教育形勢的發展要求,服務育人,可以從六個角度進行表述。一是從服務者積極狀態而言,是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系;二是從學生角度而言,是需要和滿足的關系;三是從價值關系積極面而言,服務育人是一種或多種價值關系的對接,不但具有一般商業屬性的價值意義,而且有超越商業屬性之上的目標意義,諸如知識消費與供給、文化消費與享受、生活消費與滿足、情感消費與愜意、勞動供給與回報、任務實施與目標完成、身心增益與人格完善、服務屬性實施與社會屬性達成、個人目標單位目標與國家目標融合等;四是從積極心理拓展路徑而言,是服務者與接受服務者之間溝通、交流、融合、共識,相互增進關系,形成人才培養與健康成才的知情意行統一的價值凝結和價值達成的過程;五是從積極心理建設性而言,是對服務育人功能諸如教育、潛化、溝通、認同、包容、共建、互促、發展等的不斷深化、細化和完善;六是從滲透和反滲透而言,服務育人既是服務主體優良的示范對大學生進行優良心理、行為、人格的滲透過程,也是大學生主體對服務者的心理、行為、人格進行反滲透的過程,體現著服務者、大學生主體間的滲透與反滲透關系,指向的目標是服務者與大學生之間共同的身心增益與人格完善、服務者服務屬性的延伸與社會目標的達成、大學生個人及群體目標和學校目標與國家目標融合實現的過程。
由此,可以認為,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教育學和物理學相關知識在服務育人中得到充分應用。從服務育人的現實目標而言,同樣是“人”(服務者與大學生)“境”(服務環境、情景)“場”(服務者與大學生心理場)的有機統一。服務育人“服務者”是主導,也是主體。“服務者”的個體心理、群體心理以及與之相關聯的“服務文化”,不僅與“育人”(培養大學生)直接正相關,也與育人的“境”(場景、情景)直接正相關,還與服務者和大學生“心理場”直接正相關。
四、高校環境中的積極心理育人
高校環境中蘊含著積極心理的育人功能,通常簡稱為“環境育人”。環境育人,是“無言之教”,以其自然、人文環境或情景為載體,以直接的暗示、間接的滲透、真切的體驗和主觀的注意持續影響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
人既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也是環境的改造者。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環境對人的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環境對人具有強烈的心理暗示、氛圍滲透與行為約束功能。對校園自然環境而言,越是優美、怡人的環境,就越能激發影響學生愛護保護環境意識和行為;越是臟亂差的環境,就越能影響學生隨意而為之。對校園人文化境而言,越是客觀公正、管理順達、人心融融的環境,越能激發學生尊師愛校以校為榮的意識與行為;越是人浮于事、人微言輕、規矩混亂、管理冗散的環境,越能激發學生怨師輕校以校為恥的意識與行為。環境的好壞,在心理上的梯度與落差,會隨積極心理的滲透與正向的教育發生變化,也會隨環境自身的不斷優化,對學生產生正向的影響與積極的教化。
機械論唯物論者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行正則影直。”(《晉朝傅玄·太子少傅箴》)承認環境對人的決定作用。但積極心理學觀點認為,人不僅可以順應環境,人也可以改變環境。
一方面,針對育人的自然環境,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的饋贈,不斷優化和超越自己和環境;通過人的能動作用,使環境成為與人和諧相處、相互促進的世界。換言之,雖然靜態的育人環境不是高校教育的主體,但它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是其他育人內容所不能取代的,我們可以創建和諧、綠色、文明、生態的物化環境,以“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感染方式“以物育人”。
另一方面,針對育人的人文環境,我們可以隨著育人形勢和條件的變化,不斷改善愉快合作的學習環境、自主多彩的活動環境、優美文明的成長環境。從校內到校外,從校園到社會,使環境在育人過程中始終成為文明生態、和諧建設、健康發展的平臺,成為大學生不可或缺的條件支撐或成長依托。換言之,雖然動態的育人環境可以通過人為地空間變換來達到育人效果,但它要成為高校重要的育人平臺,必須要做大量、細致、系統、前瞻性的工作,我們也可以隨著育人條件和氛圍的變化,進一步優化和諧、健康、怡人、滋養的人際環境,以“無聲勝有聲”“聲聲透心扉”的滲透方式“以人育人”。
由此而論,從建設性的角度,環境育人,一是要不斷強化校園環境文化建設,融校園、家園、樂園、花園于一體,集科學美、藝術美、社會美、自然美于一身,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時時處處受到形象感染、正面教育、藝術熏陶。二是重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從“立德樹人”“為國育才”的戰略高度,著眼提高人才素質,銳意樹立良好的校風。三是以內環境促進外環境的優化,積極主動,消除和克服來自社會消極的不良影響,指導學生把“心靈的照相機”對準社會的時尚、主流,提高篩選社會信息、分析社會現實和獨立判斷是非、分清良莠的能力。
換言之,環境育人,就是充分應用積極心理的育人方法,在學校營造優良環境的同時,促使學生在積極心理的育人文化氛圍中形成和諧共生關系、主客體間互助關系,形成學生、環境與積極心理場三者的響應和同一。
高校教學、管理、服務和環境中的積極心理育人,是高校全員、全過程育人的四大支柱,相互支持,不可或缺,四位一體。積極心理育人,就是以文化心理教育為切入點,通過教學、管理、服務和環境的育人平臺,突破單一化或單純化的高校文化育人方式,將個體或群體積極心理態度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綜合而成體系化的育人文化模式,形成高校系統的育人文化。
參考文獻:
[1] 孫正聿.理想信念的理論支撐[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106.
[2] 張正.高職院校管理育人的內涵厘定及體系構建[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5):64-66.
[3] 陳超.立德樹人視域下管理育人的內涵厘定與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3):140-142.
[4] 高斌,類延旭,方仲奇.新時期高效服務育人的路徑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04,(10):16.
A Study on the Educational Culture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 Chun-hua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Abstract:College teaching,management,service,an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is the four pillar of College education.The principle of the full application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culture,the core lie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eople”(education,management,service and students),environment(natural environment,cultural environment,psychological situation) and “field”(psychological field) response of the three and the same,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 culture,which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same direction,Tongli,peer education atmosphere,but also in the training of national and social needs of health qualified personnel.
Key words:positive psychology;higher education;culture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