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系統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本文以實際情況出發,分析了加強環境、生態與資源審計的必要性并提出加強的建議,為加強生態文明的建設建言獻策。
【關鍵詞】環境 生態 資源審計 措施
環境、生態與資源審計在國內專家學者中定義為:由審計組織進行的,對被審計的單位環境問題和管理實施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率性進行的審查活動,并對此負法律責任,是一種為了改善環境而進行的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監督行為。
一、加強環境、生態與資源審計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我國在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方面的改造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原因收效甚微,在之前為了經濟發展而不得已進行的環境破環,環境保護意識始終處于落后狀態,在近幾年內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迅猛發展,使得我國開始重視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情況。環境污染情況和資源浪費已經嚴重的影響了我國居民的生活方式,使得我國人民在生活中受到各種各樣的制約[1]。除了原本被破壞環境的修復效果差、難度高之外,還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審計措施和問題的不合理性,為了促進社會生態文明的建設和審計工作的良好開展,必須通過分析現有環境審計的突出問題才能真正做到對癥下藥。
(一)環境審計工作起步晚、缺乏操作經驗
我國的審計工作在環境方面的操作起步比發達國家晚很多,在操作的可行性和技術先進性都遠遠不及部分發達國家,由于長期的歷史原因,使得我國在操作方式和理念上都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我國在之前和今后的審計工作中,只能從實際出發摸索經驗,無法對審計工作的發展擁有前瞻性,無法對審計工作可能出現的結果提前預測,只能被動的采取事后補救措施,這種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環境審計工作內容亟待完善
我國由于歷史原因導致審計工作開展時間較晚,在環境、生態與資源的審計內容上出現一定的不全面性。比如審計工作在環境問題上設計方面不太廣,導致在審計過程中出現遺漏和缺失的問題。除此之外,審計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也無法適應新型審計理念和技術方法,對審計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三)環境審計的方式方法上缺乏創新
我國的環境、生態與資源審計方式還是按照傳統的財務審計模式進行[2],這種模式在以往傳統的審計工作中能夠做到合格,但是在現階段環境審計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就顯得運用吃力,這種財務審計的傳統方式在審計財務時可以運用,但是在要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今天,它的執行力渙散,無法將工作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因此要想把環境、生態和資源審計做好,就必須開發新的審計方式,更新傳統觀念,將審計工作的理論性和實際環境努力結合,創造出一份真正符合中國國情的保證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操作程序。
二、環境、生態與資源審計的措施
(一)借鑒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
我國由于環境、生態與資源審計的起步時間相對較晚,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理念是最直接的方法[3]。由于在實踐中摸索前進所需時間較長,并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對于當前的工作人員來說,多像一些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學習,像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現金管理經驗,他們起步較早,審計工作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相對扎實,我們可以派專人像這些國家學習、借鑒,在學習和借鑒的過程里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度。但是值得注意的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能將別人的先進經驗直接套用在我國環境審計中去,我國的國情和發達國家有很多不同,應該在充分了解我國和發達國家在審計工作中的不同基礎上,有區別的進行借鑒。
(二)完善環境、生態與資源審計內容
審計工作的內容在實際應用中有很多的涉獵面,必須要做到全部工作都顧全,不能出現審計工作的短板,才能使審計工作順利進行而不是出現有部分內容拖后腿的情況。首先對審計工作的審計績效環節進行完善,保證審計工作項目合理有序展開。在審計工作成本不斷加大的同時,設置審計績效,使環境污染情況不再出現無法治理,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的智力問題,將審計工作做到實處,以績效說話,對于環境污染治理差、資源耗用大的機關進行績效責罰,這樣就能促使地方治理環境的積極性保證審計工作的合理有效展開。
(三)創新環境、生態與資源審計的方式方法
對于環境生態資源依然使用的傳統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再按照傳統的財務審計方法,而是在傳統方式上進行創新,對不適用現有審計工作的、非常規的審計方式進行剔除,保留依然合理的審計方式。在理論創新的同時,注重流程和方式的創新,如資產的價值方法、機會成本法、檢測法等等在環境審計中特用的審計方法[4]。通過這些特適用于環境審計的方法,使得審計工作順利進行。其次,建設高質量、高素質的審計人才隊伍,重視人員工作能力的培養,吸收專業性人才,與高校建立人才培養計劃,對已有的人員進行定期專業培訓,增強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更新,為審計工作做好堅實基礎。
三、結束語
環境、生態與資源的審計工作是以監督為主的,以保護環境為主要目的的一項工作,只有保持正確的審計工作觀念,加以科學的方法和技術,才能保證環境審計工作能夠有長足的進步,生態化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參考文獻
[1]張麗華.我國政府環境審計研究[J].財會通訊,2011,12(05):121-124.
[2]王淡濃.加強政府資源環境審計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J].審計研究,2011,05(11):18-23.
[3]蔡春,畢銘悅.關于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理論思考[J].審計研究,2014,05(12):3-9.
[4]黃道國.關于深化資源環境審計工作的思考[J].中國審計,2009,04(09):15-16.
作者簡介:張仕祥(1970-),男,漢族,重慶忠縣石黃鎮人,大學文化,會計師,忠縣審計局行政事業審計科主任科員,主要從事行政事業單位財政財務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和工程投資審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