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毅
【摘要】高校日常公文工作中,請示和報告混雜現象尤其突出。結合實例從源流演變、文本結構、語言運用等方面分析請示與報告的區別性特征,厘清請示與報告界限。
【關鍵詞】報請性公文 區別性特征 探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009-02
公文是高等學校積極內外協調溝通的重要工具。高等學校內外經常需就辦學中各種問題報請,因此報請性公文是高校公文工作的重點。一般來說,高校的報請性公文只包含請示與報告兩種上行文。
高校日常工作中,公文錯用現象屢見不鮮,最突出問題就是請示和報告混雜。經常出現報告夾帶請示,如報告結語中出現“以上報告妥否,請領導指示”;以及請示與報告文種使用狀況不明的情況,如《關于申購新進人員固定資產的請示報告》。
《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中辦發〔2012〕14號)第十五條第四款中對請示的行文規則這樣說明:“請示應當一文一事,不得在報告等非請示性公文中夾帶請示事項”。但兩者混用情況依然普遍。文種間的界限明晰是公文規范化、標準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源流演變、文本深層結構和語言運用特征的角度來厘清二者的區別,這不僅具有理論闡釋價值,而且更有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歷史上,上行性公文中匯報事項、請求指示并不嚴格區分,古代的“誥”“書”“奏疏”等,民國的“呈”都兼具有報告和請示的功能。1957年10月,國務院秘書廳在《關于對公文名稱和體式問題的幾點意見(稿)》中,明確分設“報告”與“請示”兩個上行文種。請示與報告就逐漸承擔不同功能了。請示專用于請求審批,報告以陳訴為主。
2000年8月24日,國務院頒布的《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將“意見”作為國家行政機關公文,意見“適用于對重要問題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對“請示” “報告”產生明顯影響。“報告”不再具有“提出意見或者建議” 的功用。以往建議性報告、呈轉性報告采用“以上報告(意見、建議)若無不妥,請批轉執行(指示)”之類的結語提出要求,帶有明顯的請求性,造成客觀上“請示”“報告”混用情況。《辦法》正式實施后, 建議性報告、呈轉性報告全部換以“意見”行文。
同樣“批轉性請示”也全部換以“意見”行文。批轉性請示中需要批轉執行的內容實屬建議性的,應當由“建議”行文,這也符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涉及的幾個具體問題的處理意見》(國辦函〔2001)1號)中有關“意見”使用的規定:“意見作為上行文,應按請示性公文的程序和要求辦理。……上級機關應當對下級機關報送的‘意見作出處理或給予答復。”
如此“請示”“報告”交叉地帶厘清,使得“請示”“報告”適用范圍更加明朗化。兩者的語言要求也有明顯區別,報告的語言具有陳述性,一般不加議論;請示的語言具有請求性,有理有據,有助于請示事項的批準。
公文在其發揮效用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結構,這種結構也影響著公文效用。一般而言,請示與報告的標題有三部分構成,即發文機關、事由和文種,如《××學院關于增設思想政治教育等12個專業的請示》《××大學2015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
請示與報告的正文結構構成有三部分:依據、主旨、事項。請示與報告正文結構的區別主要集中在對這三方面內容的詳略剪裁上。簡單地說,報告的正文就是以簡要的依據、概括的主旨和詳實的事項所構成的“金字塔結構”,請示的正文是以充分的依據、精要的主旨和概括的事項所構成的“倒金字塔結構”。這是“請示”“報告”的功能所決定,報告需從客觀出發,提供詳盡的事實、翔實的數據對主旨事件細致記錄、客觀分析,能夠在將來對上級決策提供客觀依據,使得決策能更好貼近現實;請示重點在“依據”,要求有理有據,意義重大、亟待解決,突出了傾向性意義,極力勸說上級批準事項。
公文語言是傳達公文思想、發揮實效的工具。剖析“請示”和“報告”的語言運用規律,能夠很好地指導公文寫作。這里所說的語言運用主要指公文中的詞、句、語法、語體等的運用。本文挑選在寧高校10篇請示和10篇報告試圖定量分析找出規律。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請示”與“報告” 在關聯詞語、修辭手法運用上普遍較少,只有表目的的關聯詞和排比修辭方法出現頻率略高,這是與公文語言莊重、節奏整齊以及這兩種文種需寫明依據的要求相關;“請示”與“報告”在模糊詞語和短語運用頻率方面較為普遍,這是符合公文語言概括簡明的要求;句式方面“請示”與“報告”中判斷句和存現句的頻率明顯高于能愿句、省略句,這是因為公文語言要求確定準確。
兩者在語言運用的主要區別是:無論是詞語、短語、句式還是修辭手法,“報告”的運用頻率都比“請示”高,這是因為報告在形式種類、內容篇幅上比請示廣泛,相應的表達方式的運用也更靈活多樣。
總之, “請示”與“報告”從源流演變、文本結構、語言運用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區別性特征,厘清請示與報告界限,深入探究它們的語言應用規律,對避免文種混用以及公文語言研究都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彭樹楷,劉雨樵.公文語言[M].北京:檔案出版社,1987.
[2]張保忠,岳海翔.公文寫作技法與賞析[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45.
[3]顧海軍.報告與請示文種的歷史演變及其現行運用[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0 (9).
[4]崔景艷.公務文書請示教學的探討與實踐[J].科教文匯,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