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婷
詩歌鑒賞是高中語文學習中的重點,也是高考必考的題型。因此如何鑒賞詩歌尤其重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很注重培養學生的詩歌思維。本文從意象視角淺析古典詩歌。
一、意象
意象理論在中國起源很早,《周易·系辭》已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不過,《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現為陽爻、和陰陰爻兩種組合符號,這兩種符號組合成六十四掛,原本是用來記錄天地萬物及其變化規律的,后來發展到歷史、哲學范疇。詩學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盡意”的原則未變,但詩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具體可感的物象。這種創造意象的能力,永遠是詩人的標志。
(一)意象是詩歌藝術重要的審美單元
詩歌之美體現在言有盡而意無窮,使人產生無盡的想象。“紅杏枝頭春意鬧”,這里“鬧”的可能不僅僅是紅杏,還有滿園的春色。“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里描繪一只孤單盤旋的孤雁,不知在何處落腳,同時又感受到了詩人如同沙鷗一樣的境地。“枯藤老樹昏鴉”一系列的意象疊加在一起構成了蕭瑟的秋景圖,同時也能體會出詩人內心的苦悶。正式因為詩歌中的意象形成了特定的意境,我們才能從中體會詩人的情感。詩歌少了意象就像美食中少了最重要的一劑調味品。
(二)聯想和想象是鑒賞詩歌的重要心理能力
除了從審美上理解詩歌,還少不了必要的聯想與想象。從獨自喝酒聯想到詩人的愁悶,從折柳送別想到詩人的戀戀不舍,從賞菊聯想到詩人高潔的情操……文學利用文字創造了如夢如幻的境界,創造身臨其境的感覺,使讀者獲得非同一般的體驗。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錦瑟”就好比是一條無形的線索將整首詩有機地串聯在一起,是錦瑟美妙的樂音讓詩人產生虛幻的聯想。如果錦瑟只是錦瑟,那么接下來毫無關聯的蝴蝶、杜鵑、滄海、藍田就是割裂的,而不是一個整體,夠不成詩歌的意境。
(三)意象的多元性需要學生的個性化鑒賞
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內化的物象。譬如說月亮這個物象帶有思鄉的情感。那么它就是意象。另外,“梧桐雨”有愁的情感,“大雁”含有思鄉的情感等。這是長期積淀下來的意象。這些是學生們在讀詩歌的時候必須要掌握的內容。只要掌握常見的意象,那么在讀詩歌的時候就能快速進入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還有一些個體意象,這些意象可能還沒有形成一種特定的情感,但是在成詩的過程當中就帶上了詩人的情感,這種意象解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例如《離騷》中“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這里的“木蘭”“秋菊”“芰荷”“芙蓉”已經不是我們常見意象的情感,已經變成是詩人屈原美好事物的代名詞了。
二、意象解讀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把握積累常見的意象
積累一些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比如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李白的思鄉之情。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露總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為感受在今夜;月無處不明,但故鄉更明,因為憶弟思家。詩人以幻作真,為的是突出對故鄉的思念。另外還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等詩句,詩中的月亮也都表現的是對家鄉的思念。當然還有表達愁的丁香,時光流逝的江水,孤單的大雁……
(二)運用比較感悟法解讀意象
就是同一個對象,不同的詩人會有不同的情感。即使是我們已經形成的固有的意象,在不同的語境下還是會有不同的情感。例如秋天。同樣寫《秋思》,張籍和劉禹錫表達的情感截然不同:
秋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秋思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張詩表達的是對親人的思念,而劉詩表達的是對秋天的喜愛。這里的秋帶上了不同的情感色彩。因此,我們在解讀詩歌的時候需要調動多種感官,身臨其境地去解讀詩歌文本,而不能割裂詩歌的整體去解讀。
最后,詩歌雖然有它一定的受眾群體,解讀起來也比較有難度,但是,只要有一顆細膩的心,多積累一些詩歌鑒賞的方法,慢慢品讀詩歌,那么你就離詩人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