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麗
【摘要】在傳統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由教師來教授知識,而學生具體實際的學習情況卻在課堂上遭到了忽視,經過教育體制改革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中“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本文就如何構建“少教多學”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066-02
隨著國內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在當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廣大教育工作者,普遍把教育重心放在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提升課堂學習效率上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以往的閱讀教育模式中,最直觀的就是教師在課堂上對于知識進行大量的講解,希望借此完成學生對于知識的全面掌握,但是效果不佳。而“少教多學”這一教學模式的出現,極大地改善了這種局面,因此,對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少教多學”模式如何構建的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1.構建“少教多學”教學模式的措施
在實際課程學習中,“教”是方式,是手段,“學”才是目的,是本質。因此,在課堂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做到“少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途徑之一。在這其中,至關重要的是,教師要制定教學目標,對于所教的知識有所取舍。在初中語文閱讀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制定教學目標,以做到充分利用教學時間。另外,“少教多學”教學模式的特點就是,教師在課堂上不占主導地位,也就是說,課堂實際講授知識的時間縮短了,這就要求教師對以往的授課內容要做到有所取舍,對于學生可以通過自學完成,或是相對來說,不太重要的,就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的方式來完成,對于較為復雜、過于抽象,學生認知與掌握難度大的內容,就需要教師精心安排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有興趣學習,已完成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例如,人教版語文閱讀初一下冊,都是有關于探險的文章為主題。對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必每篇都講,可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對其主題進行整理,然后形成范本進行講解,其余的內容,就需要教師自主引導,主要通過學生自學的方式對文章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這樣一來,即充裕了教學時間,又避免使學生對于課堂內容覺得單一枯燥,進而提升了教學成果。[1]
2.要引導學生做到多學
2.1豐富課堂的教學形式
對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來說,為了讓學生深入的閱讀,認知與掌握所學到的知識,就需要教師通過各種形式,對學生加以引導,進而完成高效課堂的建設。例如,在人教版語文初一上冊中有一內容為《走一步,再走一步》,為了引導學生“多學”,使學生可以進行情感帶入,增強自身的情感體驗,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要求學生能夠進行朗讀,大膽聯想,分小組交流文章內容,然后在對內容進行延伸,與其它類似文章進行對比,幫助學生提高對散文的整體認知,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2]
2.2進行課堂的有效引導
對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來說,“少教”并不代表對于教師的課堂教授不重視,認為其沒有太大價值,“少教”更不代表教師沒必要把精力放在對教學的研究上,甚至對學生“順其自然”,而是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革新,實行對學生引導式的教學,對于課堂的知識內容引導為主,不進行課堂灌輸。根據課堂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靈活的運用教學模式和形式。通過教師的引導,鼓勵學生思考,完成對問題的自主探究。在實際上課過程中,設計精練而又風趣的導語,創設有利于授課的教學情境,營造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例如,在教授人教版語文初二上冊的文章《三峽》時,在學生經過閱讀,大略的明白文章大意后,教師進行引導:本文是如何對三峽的景色進行描述的呢?在經過學生的討論后,總結學生的討論成果:一是描寫了三峽的山與水,二是描寫了三峽的四季。
在今后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以注意遵循“少教多學”的原則,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意激發其在初中語文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使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學習與認知更加的深入,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獨立思考的習慣,進而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成果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少教多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以其實用與高效性,值得大力提倡與推廣。
參考文獻:
[1]蘇亞平. 構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少教多學”模式的探討[J]. 中國校外教育,2014,32:23+18.
[2]楊殿清.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少教多學”模式的構建[J]. 中國校外教育,2016,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