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發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178-01
當前社會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負擔重、壓力大,特別是中小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更是令人觸目驚心。然而目前農村中小學一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仍還是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本文從幾方面提出解決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加大宣傳力度,轉變教育觀念
由于傳統認識和思想觀念上存在誤區,農村中小學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面臨著重重障礙,因此學校要建立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大張旗鼓地向老師、學生、家長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以求得大家的理解和配合,形成合力,使全社會共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我們要徹底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要由傳統“應試教育”觀念向全新素質教育觀念轉變;徹底摒棄傳統的“重智育,輕心育”的思想。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把“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思想。一線教師更要充分認識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標準之一。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素質教育基本要求,也是廣大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健全組織機構,完善評價機制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是基本保證。但在目前農村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少問題。如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嚴重缺失;在組織機構上,職責分工不明確、不具體;組織管理上混亂,造成工作無序被動。針對這些情況,農村中小學要建立以校長直接領導,校德育處人員、心理健康老師和班主任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體制。同時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短、中、長期規劃。逐步建立起完整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確保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運轉。同時要建立科學合理評價機制。各校要建立獨具特色的適合農村教育實際的多元評價體系,擺脫長期以來以學生成績作為學校教師考核唯一標準的單一空洞的評估方式。我們不但要以教師的學科教學成果作為評價指標,也要以教學中師生相互間情感體驗,學生知、情、意、行的參與程度作為考評的一個重要依據。只有這樣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滲透到教育的全過程,才能達到預期的成效。
三、加強師資建設,加大資金投入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鍵。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可以采取相應行政手段吸引專業人員入伍。如啟動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職稱系列評定工作;切實改善心理健康教師工資待遇;完善各種保障機制;為他們解除后顧之憂等等,但是在現階段農村中小學專業心理健康老師要做到一步到位也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們目前可以通過在職培訓、專題研究、送教下鄉、觀摩示范、自我進修等多種形式,提高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水平,以解決燃眉之急。對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熱點,難點,疑點問題,可以邀請專家學者深入學校對口交流、共同探討、以期解決。另外經費的不足、教材的短缺與硬件設備的簡陋也是一直制約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這就需要主管部門提高認識,加大資金投入,確保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良好運轉。
四、整合社會資源,構建教育網絡
實踐證明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全員參與,積極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當然在整個心理健康教育啟動與開展中,學校的教育始終是起主導作用,學校要勇于擔當主力軍的重擔。學校平時不但要通過校園廣播網、校園網、宣傳櫥窗等媒介進行宣傳教育,營造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同時要結合本校實際,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動。如: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進行心理咨詢;建立“悄悄話”信籍,還可以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編輯心理健康教育小報;舉辦板報專欄;征集校園廣播稿;組織多種多樣競賽活動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受到影響。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充分認識到家庭、社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為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課堂;家長的教育觀念、心理狀態、言行舉止、教養方式、生活態度直接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因此,中小學校同時肩負著提高家長心理素質及幫助家長形成正確教育觀念、教育態度的責任和義務。使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與學校的教育目標協調一致。從而構建學校—社會—家庭心理健康“三教合一”的教育網絡,共鑄整體教育合力,保障心理健康教育順利、有序、有效的開展。
總之,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愛生助己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利在千秋的功德之業。我們應當理性分析當前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從實際出發,制定適合本校實際切實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規劃,有計劃、有步驟推動農村中小學生健康教育的穩步、規范、有序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