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暉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德育為先。教書是為了育人,為了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尤其是思想品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中小學生是祖國建設的主力軍,“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中學語文教學首先是人的教學,教師應努力培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生,使他們通過語文課的學習,了解祖國豐富的語言,吸取博大精深的文學養料,提高自身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報效祖國、造福人類的高尚情操。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朗讀教學就是德育的一條重要途徑。
一、在語文朗讀教學中實現德育滲透的可能性
語文教材內容的廣泛性、多樣性與形象性,使語文朗讀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成為可能。
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藝術性和人文性。有描繪祖國壯麗山河的優美詩篇和散文佳作,如《三峽》《觀滄海》《濟南的冬天》《春》等;有探索人生理想和對生命意義思索的美文,如《再塑生命》《我的信念》《理想》等;有表現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無畏地邁向全新領域的文章,如《偉大的悲劇》《登上地球之巔》《在沙漠中心》等;有哲理深刻的寓言童話和故事,如中國古代寓言和伊索寓言《皇帝的新裝》《夸父逐日》等;也有弘揚正氣,崇尚節操,充滿慷慨愛國主義激情的佳作,如《最后一刻》《土地的誓言》《鄧稼先》等。這些教材文字清新,語言生動而富于情感,散發著深邃的思想與美的熏陶的濃郁芬芳。“詩言志,文表情”,這些凝結著作者創作苦心的文章,無一不是執著地表現作者獨具匠心的人生追求,無一不是內含著作品精美和多義效果的審美情趣。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當一往情深,以情感人。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應當通過情感的交流而達到升華,以教師的感情、作者的感情去激發學生的感情,使他們懂得愛什么,恨什么;學習什么,批判什么。這里,朗讀教學就不失為一種極好的德育方式。
二、朗讀教學在德育滲透中的作用
1.從教師的角度看
教師生動有感情地朗讀,可以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不同形象的豐富想象,產生強烈的愛憎感情。比如,教師生動地朗讀了對大自然景象的描寫,學生在想象中就如臨其境。教師生動地朗讀了人物音容笑貌的描寫,這個人物的特征,作者對文中人和事的態度,也就傳達了出來。教師所表達出來的鮮明愛憎,可以影響學生,使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教師發生共鳴,從而激發他們對課文中景象、人物、事件產生鮮明愛憎,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比如,教師生動地朗讀了《蘆花蕩》中蘆花蕩的自然景色的語段,可以激起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踐踏祖國領土、蹂躪祖國人民的敵人的憎恨。教師生動地朗讀“老頭子”的外貌言行的語句,可以引起學生對老頭子的喜愛、敬佩,從而產生學習的欲望,更好地走入文本。
但是,教學中有些教師不太重視朗讀的作用,過分強調分析講解,以為只有詳細分析才能達到教學目的。其實,一篇好的文章,如同一件完美的藝術品,過度分析,好比把它拆散,讓學生把每一個組成部分都觀察得很仔細,了解得很透徹,但學生所得到的只是局部,是零散的印象。而朗讀好比組裝,把拆下來的許多細小部件組裝成一件完美的藝術品,給學生以完整的形象。分析是給學生講清道理,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朗讀是給學生以感受,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課文分析固然重要,朗讀也必不可少。特別是一些文藝性較強的課文,語言生動形象,講解多了,反而會破壞原有的意境。而通過生動的朗讀,能把它的深刻含義和豐富情感傳達出來,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果語文課里只有分析,沒有朗讀,那就如同只管拆開,不管裝好;只有抽象的概念,沒有生動的形象,這就算不得是好的語文課。
2.從學生的角度看
學生的年齡和閱歷決定了他們對文章的理解與領悟是有限的。有些感情深沉、內涵豐富、韻味濃厚的文章,單憑視覺瀏覽,往往只限于皮毛,難得真諦,倘若輔之以聲音外形,使學生從聽覺受到感染,教學效果就會好得多。或慷慨激昂,或浮沉委婉,或歡暢愉悅,或豪邁悲壯,都須憑借抑揚頓挫的聲調、語氣,以聲傳情,以情動人,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受到激發,撼動心靈。這樣,即使是看似平常淺顯易懂的文章,通過聲音的感染,也會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
例如,都德的愛國主義名篇《最后一課》,就可以把功夫下在朗讀指導上。首先通過介紹背景和分析小說情節,把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普法戰爭,法蘭西人民遭受侵略,孩子們即將告別法語。然后通過朗讀使學生漸漸進入角色。當讀到小弗朗士看見韓麥爾先生莊重的儀表,感受到教室里與往日不同的氛圍,聽到韓麥爾先生自責的話語,想到自己以往荒廢的時光,他的感情逐漸變化了,開始認真地上課。朗讀這一段時,起句音量稍輕,語速要慢,表現出下課鐘聲在韓麥爾先生心頭所引起的巨大震顫和痛楚。“我——我——”兩個破折號之處讀時要留出間斷,顯示韓麥爾先生哽咽語塞、悲痛萬狀的感情。讀“轉身”“拿起”“寫”這一連串動作時,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強。“法蘭西萬歲”一句應按兩個詞來讀,一句一頓,表現韓麥爾激越高亢的愛國熱忱。最后一節要讀得沉緩,“你們走吧——”可按音節斷開,無力輕聲慢讀,以傳達韓麥爾力不能支、口不忍言的態勢語言。
假若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角色,就會從韓麥爾先生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中受到深刻陶冶,從小說結尾這種凄愴美、悲壯美中受到強烈感染。教師無須多說半句,而學生卻能從中受到深刻的教益。同時朗讀能力也得到鍛煉,語文素養相應提高。
三、如何在朗讀教學中實施德育滲透
朗讀之前要通過各種方法啟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情感,提示朗讀的要求,使學生能以正確的態度和與作者相應的感情朗讀。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一文,作者一開頭就以濃烈的筆墨抒發了對家鄉關東原野難以遏制的熾痛的愛,列舉了許多東北特色的景色、物產,用大量的詞語來形容東北地區的種種事物,抒情性非常強,但學生可能一時難以領會。所以在朗讀之前,教師要創設情境,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述當年抗日戰爭的艱苦,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的凄慘和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激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其如身臨其境,這樣朗讀的效果會更好。
朗讀指導中,要學生準確而真切地表達出文章的思想內容。思想內容是通過字、詞、句、章來表達的,朗讀時必須激發學生在理解內容上下功夫,而不是空泛地要求有感情。如學習牛漢《華南虎》一詩時,教師可向學生介紹:這首詩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動亂”期間,詩人正在干校勞動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動物園里見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這只老虎的形象強烈地觸動了詩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寫下了這首《華南虎》,于是有著剛毅背影、凝結著鮮血趾爪和火焰似的眼睛的華南虎的形象就烙印在詩行里。學生對詩人當時的處境有了了解,就會對囚禁于籠中的華南虎的精神理解得更深。教師因勢利導,邊分析邊進行朗讀技巧的訓練。如“有人用石塊砸它,有人向它厲聲呵斥,它都一概不理”一句中重音的處理,讀出華南虎不向塵俗低頭的高傲靈魂。最后那“石破天驚的咆哮”“不羈的靈魂”則要讀得有力、響亮、激越。這樣,從朗讀入手,讓學生感受課文、理解課文,借此來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進一步觸摸華南虎在逆境中那顆不屈的靈魂,從而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
另外,課文朗讀之后,要從思想感情和朗讀技巧兩個方面進行評議。朗讀的評議不只是字音讀得準不準,停頓恰不恰當等技巧問題,還應把評價朗讀的思想感情和基本功結合起來,把學生朗讀的態度和效果結合起來。忽視了前者,就失去了靈魂;忽視了后者,又不能稱其為完整的語文朗讀教學。
朗讀教學是閱讀教學中的一種重要形式。文道統一地進行閱讀教學,既可以把教書和育人統一起來,又可以把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結合起來,注重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合于培養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千秋基業德為首。德育工作在嶄新而嚴峻的歷史時期,向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堅持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相結合,求真、務實、創新,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有高尚情操的中華民族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稠州教育集團城南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