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孝國 潘光達++潘翠云
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于2011年6月1日正式實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很好的保護。民間剪紙藝術作為一種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獨特的文化價值及經濟價值。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涉及的法律問題規定得過于籠統,對于一些具體的問題并沒有明確規定。因此,從民間剪紙藝術如何進行法律保護方面進行探討,以期促進這一民間傳統藝術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民間剪紙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3-0190-02
民間剪紙藝術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可謂歷史非常的悠久,當時的剪紙作品用于類似祭祀神靈的活動,在當時古人們用鏤空雕刻的方法將類似薄片的材料制作成各種精美的工藝品,但到了漢代,紙張的發明才導致剪紙藝術生成。通過對現藏于大英博物館的剪紙作品觀察,反映民間剪紙藝術在唐代水平就已達到非常高的地步,宋代造紙技術的提高,促進了民間剪紙藝術的推廣。民間剪紙藝術在明清達到鼎盛,運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包括節日的花燈上的花紋、日常用品上也出現了剪紙的身影。技藝驚人、活靈活現的民間剪紙作品體現出民俗文化的精髓。
一、民間剪紙藝術保護的現狀
如今有關民間剪紙藝術所產生的法律問題層出不窮:郭憲于2000年3月8日以國家郵政局侵犯其美術作品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使用權及獲得報酬權為由,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個案件經過多次審判,最后判定國家郵政局侵犯了郭憲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使用權及獲得報酬權。但是此案所產生的賠償金額與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呼聲有點反差。某藝術品公司將其五幅作品在個別細小處稍稍做了改動,然后以他人作品名義進行公開買賣。
剪紙藝術作品雖然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應得到跟一般作品相比更特殊的保護,但是如今著作權法對其的保護跟普通作品的保護根本沒有區別,不能體現其特殊和緊迫需要保護的現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權利保護時間的方面,剪紙作品跟別的作品同樣保護時間為五十年,保護時間后剪紙作品進入公共領域,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第二,在酌定賠償金額方面,在面對侵權后剪紙作品的賠償計算方法和普通的作品被侵權時的計算方法一樣,沒有特殊的規定。第三,在認定實質性相似方面,現今的著作權的司法解釋沒有對剪紙作品的世代相傳,并在傳承中的豐富和創新等做出相關的規定。近年來,藝術品市場上把剪紙作品抄襲、復制或翻版成其他的藝術形式的行為泛濫,而在知識產權法中沒有相關的法條和司法解釋對這種行為進行界定,這種行為能否構成侵權,如果構成侵權又承擔什么樣的侵權責任。
二、對民間剪紙藝術進行法律保護
民間的剪紙技藝不是一朝一夕得來的,都是經過長期的積累,甚至其中不少人在孩童時代就開始學習剪紙,直到年老終止。剪紙的意義并不只是能夠獲得經濟收入,而是一種精神的傳承與寄托,現在社會侵權的方式多種多樣而且非常簡單,復制的技術也非常高超,剪紙作品的創作人付出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侵權者很短時間即可獲取。這種行為除了經濟利益的糾紛,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后果,就是影響創作人的積極性,會導致原生態作品的流失。
(一)剪紙作品的保護主體
民間剪紙藝術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我國的知識產權法沒有明確地規定剪紙民間藝術的權利歸屬于誰,也就是它的權利主體得不到確定,這是民間剪紙藝術進行法律保護最核心的問題。
知識產權中的權利主體的確定主要是指作品的獨創性,而民間剪紙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群體性,它的產生、創作和傳承都有很多群體的特征,從而無法具體確定剪紙作品的獨創性。從剪紙作品圖案中可以看出上面的內容包括生產勞作、日常事物和神靈神獸,而且地域不同圖案也有很大的區別,這也就形成了一種集體的習慣。比如說一個地域的生產生活的方式和禮儀等因素決定這一地域的剪紙形狀和圖案,這種習慣經過流動和傳承在被集體加工后產生的就是如今我們看到的剪紙作品。
綜上所述,現在的知識產權法對權利主體的規定并不適用民間剪紙藝術,筆者認為,民間剪紙作品的歸屬權應該按照不同地域的剪紙作品風格來劃分,歸屬權應該屬于不同地域的集體,再根據作者對剪紙作品的貢獻度來確定其獲得的權利。另外,還有很多不同的主體參與了剪紙作品的保護、保存、傳承等工作,那么這些主體以及剪紙民間組織也應該享有相應的權利,把權利歸屬問題從以前的單層次改變成更具體的多層次。
(二)剪紙作品的保護期限
如今我國的著作權的保護期限為五十年,這個期限對普通作品來說兼顧到各方的利益,沒有明顯的缺陷。但是,根據對民間剪紙藝人這種需要特殊保護的群體,這種需要傳承創新的技藝,應該是無期限的保護,這有利于民族精品文化源遠流傳的發展理念。
(三)剪紙作品的保護方式——地理標志
地理標志作為表示商品來源的重要標志,代表了商品的特定品質、聲譽或其他相關特征,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域的文化以及形象的重要代表符號。地理標志的綜合價值包括社會價值、人文價值、和經濟價值。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通常只注重經濟價值從而忽略了地理標志的人文價值和社會價值。
世界上有兩種地理標志保護模式,分別是商標法保護模式和專門法保護模式。我國實行的是商標法和專門法并行的雙重制保護模式。也就是說,在我國地理標志即可使用商標法保護也能用專門法保護,當事人能夠自由地選擇適合的保護模式。通過相關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大多數地理標志申請人選擇專門法的保護,目前為止,我國有1 000多個地理標志在國家質量監督檢疫檢驗總局注冊使用。
申請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無論是選擇商標法保護還是專門法保護,對申請人都有同樣的要求,那就是地理標志的申請人必須是組織,通常是經過當地政府授權的商會團體或者行業協會。民間剪紙屬于手工藝品,是屬于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要申請的話,只需要通過現有的已經經過文化行政部門批準的省級民間文藝家協會,就可以成立行業協會進行申請。
剪紙藝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代表,現在我們討論的是怎樣對剪紙藝術進行更深層次的保護,希望經過大家的努力,可以讓剪紙藝術和它蘊含的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得到非常好的傳承、保護和傳播,擴大剪紙藝術的文化影響范圍,所以應該提倡在剪紙地理標志保護以外的地域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學習剪紙藝術,傳承剪紙藝術。同時,我們應禁止地理標志權利以外的人,在未經作者許可也沒有支付報酬的情況下,將剪紙作品以商業性的活動為目的行為。
三、對剪紙藝術進行保護的建議
第一,政府應該加大對剪紙等民間藝術的宣傳,從而提高公眾對剪紙藝術的認識,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魅力,進而自發保護。剪紙藝術的創作土壤不是在現代,而是源自原生態的環境,帶有一定的文化歷史底蘊,必須依附民眾相關的文化背景及生活環境而產生的。現代的快節奏、經濟社會生活是與剪紙自身的發展環境不同的,快節奏多元化復雜多變的現代生活環境如何與慢節拍的剪紙藝術銜接起來,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剪紙藝術如何創造自己的藝術價值及經濟價值,也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有了發展空間,才會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第二,應該重視對剪紙藝術的創新性、流傳性、適應能力研究。在保護剪紙這種傳統藝術的同時,還要注意它本身所具有的創新性、流傳性特點,傳統藝術遇到現代社會的土壤,必然會出現一些不適應性,加強它自身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提高其傳統性在現代社會的融合性也非常重要。想要讓民間剪紙藝術在藝術的長河中屹立不倒,除了依靠外界的支持可鼓勵外,更需要的是借助剪紙藝術本身的特殊形式和自身的藝術質量給自己奪得一席之地,這就需要通過適應機制在文化傳統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合理調整,根據已有的成果進行選擇、取舍,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民族保留住這世代相傳的獨特審美親情感和永世不朽的民族精神。結合現代生活和現代意識,創新出新的作品,更要完善已有的精品,在原有的基礎上求新,在變化中求美、求生存。
第三,對剪紙藝術繼承人的保護。繼承人的消失是對傳統民間藝術最沉重的打擊,剪紙藝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項,由于它是非物質的、沒有形態,所以繼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因此只有擁有繼承人才可以傳承發展。保護剪紙技術的繼承人就是在保護民間剪紙藝術。同時給予獎勵,鼓勵他們積極培養繼承人,將優秀的剪紙技術傳承下去。政府可以酌情對剪紙技術傳承人的資助標準進行提高,對比近年的社會工資的上漲比例來調整,讓剪紙技術傳承人們能真切地感受到政府的幫助和重視,從而進一步提高傳承人創作的熱情。
第四,對于民間剪紙藝術進行特別的政策扶持。比如,政府可以把有關剪紙作品的訴訟中剪紙作者的訴訟費用適當地降低或免除。在剪紙作者關于剪紙作品申請專利時,也可以酌情減免申請費用,并且扶植和鼓勵有關剪紙的生產企業和商業項目,鼓勵關于剪紙藝術的創新和創業,給予減少稅收、提供補貼等優惠政策,讓剪紙作者可以更多地獲得收益。
參考文獻:
[1] 劉魁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性原則[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25).
[2] 郭玉軍,唐海清.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新突破——以地理標志為視角[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3).
[3] 趙方.知識產權制度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沖突與契合[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0,(2).
[4] 趙虎敬.非物質文化遺產著作權保護機制初探[J].學理論,2011,(36).[責任編輯 李春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