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宏平
摘 要: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較好的凸顯,數學教師要樹立先進的數學教育理念,在教學設計方面下工夫,立足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合作能力的培養以及應用能力培養,這樣才能讓數學教學更加有效。
關鍵詞:數學;主體;發展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勃然興起,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較好的凸顯,數學教師要樹立先進的數學教育理念,在教學設計方面下工夫,立足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合作能力的培養以及應用能力培養,這樣才能讓數學教學更加有效。
一、教學目標要恰當
作為基于新課標理念的數學教學設計,數學課要跳出學科本位,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教學目標,特別是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文化價值,對客觀事物中蘊涵的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做出判斷等方面體現了為學生的發展打造全方位的數學教育的理念。
通過學情分析,教師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思想方法及數學能力,在對學生可能存在的困難給予充分估計的基礎上,制定出通過試驗、觀察和理性分析的方式,歸納小球分布的規律,感知引入正態曲線、正態分布的意義;借助圖像認識正態曲線的特點及曲線所表示的意義等教學目標,使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最近發展區,為高效的學習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情境圍繞學習設計
數學高度抽象的特點,造成了數學難懂、難教、難學,這就更需要學習者經歷感受、體驗和思考過程,并用內心的體驗與創造的方法來學習數學,只有當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數學理解時,才能真正懂得數學,學好數學。而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再創造”的活動過程正是為學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提供了有效的途徑。要吸引學生進入情境,通常把教學建立在引起認知沖突的問題上,關注到學生的學習基礎,在學生的“最近發現區”內,設置具有一定難度、而學生又力所能及的問題,為學生的數學實踐搭建了體驗“再創造”的思維活動平臺。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或通過多媒體創設的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利用生動、直觀的情境激發聯想,實現知識的“同化”與“順應”。情境設計中注意到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建構通向目標的臺階,使教學重點一方面聚焦于學生的新、舊知識結構,另一方面聚焦于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學習難點,學生在精心設計的系列問題的引導下進行一系列的有效的思維活動,不斷產生思維的碰撞和新舊知識之間的整合,有效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三、重視數學學習的有效性
數學的體系具有兩重性:數學內容的形式性(演繹,嚴格的邏輯性)和數學發現的經驗性(實驗,實驗性);數學教學活動應是學生經歷“數學化”、“再創造”的活動過程。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是學習過程中的“體力活動”,而是完成數學化過程的有效思維活動,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性思考。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而設計,從問題的提出、概念的形成過程、體驗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都是學生所親歷;學生的學習既有獨立思考又有合作交流,既有試驗觀察又有理性思考,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是課堂的主宰,而是教學的一個指導者、參與者。一節課中學習內容的難點的處理是教學設計的重中之重,教師要巧妙設計,使得學習中的難點得到恰當的分散,使難點成為新知識的生長點,而不是學生的分化點。教師要關注數學本質,提煉與應用數學思想方法,教師通過聯系、點撥、啟發,師生間對研究方法形成自然的默契,使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與應用成為水到渠成的意識和做法。這種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對數學本質的整體把握,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和科學的世界觀。
四、整合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
課標理念告訴我們:整合的基本原則是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高中數學信息技術的有效使用則使得數學教學更能靈活。技術的使用使得以往沒有使用技術的數學教學中難以形象、連續、快速、準確地呈現數與形的對應關系。如教學《正態分布》時,各小組學生用圖形計算器畫出自己試驗中各個球槽內小球的頻數對應的頻率分布直方圖,在較短的時間內呈現出多個不同、體現個性化的頻率分布直方圖,這些圖為后面形成正態曲線提供了觀察、歸納的大量素材,可以設想,如果讓各組學生當堂動手畫頻率分布直方圖無疑是耗費時間的低效活動;為了更好的使學生認識正態曲線的來源,教師還利用幾何畫板動態演示,由此直觀的呈現了圖像由折線到近似的曲線的變化過程,顯然信息技術提供的這種快速畫圖(連續變化)的功能是傳統教學中無法是實現的,既突破了學生認知上的障礙,也讓學生經歷了的正態曲線概念的形成過程。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目的是使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的本質。本節課中,信息技術的使用,使得學生有了更多的用于建立正態分布密度曲線概念所需的具體素材,有利于學生對概念本質的認識與把握;另一面,教師沒有在學生建立概念的思考、抽象過程之前利用技術揭示本質,降低思維難度,也沒有利用技術替代學生在建立正態分布密度曲線概念上的思考和抽象過程。信息技術的使用較好地的體現了整合的基本原則,即整合要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
總之,高中數學設計是要圍繞學生這個主體來做好文章的,除了以上的這幾點,還有多元的課堂評價等都是凸顯學生主體,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原動力。高中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思維特點都表現到數學學習之中,這其中也存在差異性,教師立足學生,還要因人而異,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讓每一名高中生都能得到數學能力的培養、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