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春花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125-01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是我們的教學目標,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教師總是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認認真真地聽、記,不講語文學習方法的科學性,不尊重學習規律,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性,缺少學習方法的指導。現階段的學生,大多數來自于不同的村級小學,學生的知識層次,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參差不齊,學習科目的增加,遠離親人的關愛和照顧,學習環境的陌生等。那么教師就要遵循教育的規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正確實效的學習方法。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這就是說,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的根本目的在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從新課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效率最重要就是以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為教學抓手,讓學生得到"終身學習"的方法,教師應從這四個方面加強指導。
1.激發學生興趣,全員參與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孔子看來,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樂。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合理開發和利用課堂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由單純的傳授知識的陣地轉變為培養能力、陶冶性情、凈化思想的樂園,是語文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學是一種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實際,了解他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態度、習慣、方法、興趣、愛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特點,在教材中從適當的角度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特級教師于漪在談教學體會時說:"崇高的使命感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緊密相碰,在學生心中彈奏的時刻,教學藝術的明燈就在課堂上高高升起。"
2.講授得當,形式多樣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與,而在于相機誘導。"語文課的講授,切忌照本宣科,死搬硬套,陳舊呆板,可采用以下方法:
2.1 投其所好。根據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喜好,在課堂中巧妙穿插,用以吸引學生注意力,調節課堂氣氛,比如:講課時適當講一下與課堂有關得故事就會吸引學生,因為初中的學生畢竟喜歡故事,課堂方式應靈活多樣,除了講故事,我們找出課文中有關成語進行接龍,還有利用多媒體教學等。
2.2 化繁為簡。在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是學生比較難接受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講解,只會使課堂更枯燥,可以用生活中的淺顯的例子做解釋。比如:《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讓學生在課堂上模仿我的學習樣子,這樣,課堂氣氛又被調動起來,學生興趣又會調動起來。
3.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對中學生的聽、說、讀、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應當在學習上下功夫,還應運用一些適合你的好的學習方法。具體說來,要在幾個方面下功夫:
3.1 聽,一是要認真聽,二是要會聽。認真聽當然不在話下了,不認真什么課也學不好的。關鍵是要會聽。看到這里,你一定會心里納悶了:還有誰不會聽呀?可沒有這么簡單!聽老師講課的時候,一定要抓住老師講的中心內容,也就是老師講這個的主要目的。我們平時說話都有一個目的,老師講課也一樣。所以,在聽每一堂課之前,你心里一定要明白,我聽這一堂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然后,帶著這個目的,有意識地去聽。這樣,一課解決一個問題,久而久之,你的聽的能力和語文成績就提高了。
3.2 說。同樣,說話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同的人說話都不一樣呢!回憶一下你所認識的人,想一想,是不是這樣?你一定經常看電視吧?你看電視里的主持人,雖然不一定你都喜歡,但是,有幾個主持人不是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的?那么,怎樣訓練說話能力呢?一、主動給自己找訓練說話能力的機會。上課的時候,不要等到老師點名的時候才回答問題,要主動積極,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一開學就應當這樣,訓練幾次就沒有什么害怕的了。平時,要多和同學、老師交談,可以就你關心的所有問題發表你的見解。要敢于和不同的意見爭論。爭論最能鍛煉一個人的口才和思維能力。
3.3 朗讀。演講需要聲情并茂,除了好的講稿之外,重要的還要靠演講者的演講口才。而演講口才的培養,重在平日多練朗讀。中學語文課本就有許多練朗讀的好文章。比如茅盾的《白楊禮贊》,頭一句"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只有用勢如破竹的氣勢朗讀出來,才能表達出作者對白楊樹由衷的贊嘆與崇敬之情。我們現在的中學生,如果能做到反復讀、大量讀,朗讀那些好文章、好書,那么對于語文學習的各方面,都會有很大的提高的。
3.4 寫。寫比什么都重要。一上中學,就要把寫的事情放在語文學習的首位。寫什么呢?怎樣寫?寫周記,一周寫一則。寫你想寫下來的所有事情,比如生活中的一些感人的事情。最好記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真實的事情,這樣有真情實感,容易上手,自己也有興趣。以后拿出來看看也很有意思。另外,寫作,尤其是寫周記,和老師還有一種很強的溝通作用,老師經常可以通過你的周記來了解你的所思所想,這對你的成長會有好處。你不要害怕老師知道你的內心世界。老師關心你,是為了你好。寫作是一個很好的途徑,老師特別喜歡作文好的學生,記住這一點。
4.重視模仿,強調創新
大凡古代有成就的作家,多是以模仿起步。《朱子語類》上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即久,自然純熟"。可貴的是,古人不但重視模仿,而且還強調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清代學者唐彪在評論韓愈和歐陽修時說:"韓師孟,今讀韓文,不見其為孟也;歐學韓,今讀歐文,不覺其為韓也;若拘以模仿,如邯鄲之學步,里人之效顰,所謂師其神,不見其貌,此最為文之真訣"。由此可以推測,古代的語文教學重視讓學生通過模仿提高寫作能力,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我們今天的作文教學提倡讓學生寫真話,寫心里話,這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學生能寫出真心話,并不等于會寫文章。寫文章還要講究章法、技巧,這就需要引導學生模仿好文章在結構、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優點。葉圣陶先生對此早有過精辟的論述,他說:"課文就是例子。"因此,模仿是溝通閱讀和寫作的一道橋梁。事實上,許多老師也這樣做了,但是他們只知道讓學生機械地模仿課文,沒有做到古人所說的"師其神,不見其貌",缺乏創新精神。古人在這方面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5.啟發教學,培養思維
在《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記載了孔子如何啟發他的弟子談各自的志向。老夫子循循善誘,弟子們暢所欲言。可見,啟發式教學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濫觴,孔子是啟發式教學的開山鼻祖。
如今,啟發式教學已被寫進《義務教育法》,可到底怎樣才能做到"啟發",我們并不十分清楚。有人認為課堂上無盡無休的提問,把語文課上成典型的"提問課",這就是啟發,這實在是對啟發式這一教學方法的誤解。
"啟發"一詞含有打開之意,即通過教師的"啟"去打開學生堵塞的思路,讓其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中,自覺地獲取知識。簡單的知識,學生一看就懂,無需教師再去"啟",需要"啟"的是哪些復雜的知識。這些知識,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比較困難,需要教師引路搭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動思維機器,困難就會迎刃而解。因此,啟發的根本目的在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