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
都說,會閱讀的孩子一定擁有最美好的童年,所以當今社會,兒童閱讀越來越受到重視。而低年級語文老師更應抓住教育契機,在學生閱讀的初始黃金階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體驗閱讀樂趣,自覺成為兒童閱讀的傳播者和推廣者,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缺乏耐心,識字量有限,喜歡直觀的圖畫多于文字,看書就是看圖畫,“玩”的天性還沒有退居二線,回家寧可看動畫片也不愿意看書,很難做到獨立自主而持之以恒地讀書。教師又如何在閱讀指導中成為一位聰明的“一休哥”呢?在兩輪的低段教學中,我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一、讀什么
1.讀童詩:《365夜兒歌》激興趣
我們一年級新生入學時,老生會向他們推薦一本綠色封面的書——《365夜兒歌》。它全書收錄了200首兒歌,簡短明快,朗朗上口,用充滿童趣的眼光看待世間萬物,以生動的形象、巧妙的比喻,描繪出事物的特征——孩子們眼中最顯著的特征。或擬人,或比喻,有的就是一則小謎語,這不僅鍛煉了孩子們聯想、推理、歸納的思維能力,而且發展了他們藝術想象的能力。每天領著同學們讀一讀、背一背、演一演,很快同學們就喜歡上它。這是教育,也是美育,不過這種教育是在歡樂閱讀中進行的“潤物細無聲”,是在不知不覺中收到的效果。
讀童詩,還有薛瑞萍老師提倡的白色朗讀——《日有所誦》。孩子們并不滿足于知道: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們還喜歡通過自己的思索去證實:這是什么,那是什么?這就是兒歌使孩子們著迷的原因所在。有趣地在充滿童真的天堂里吟唱,吟唱對美好童年的神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閱讀的內在動力,是長效的興奮劑。
2.誦經典:《弟子規》是訓蒙
二年級開始,我們開展了《弟子規》的閱讀學習。這本國學經典著作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中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它記錄了孔子的108項言行,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我們班級每天學兩行,每行四句,教師講解意思配合《弟子規》動畫短片相應章節的播放。學生學得津津有味,讀讀背背再看看,每天都在期待動畫片中“迷你小劇場”的到來。到十一月底,《弟子規》就已經全部學完,每天早讀課都在鞏固背誦章節。
會背誦了之后該做些什么呢?我思考著開展一次弟子規爭霸賽,以賽促讀。具體活動流程為:首先由四人小組展開背誦比賽,比一比誰更流利、熟練,推選出小組代表進行比賽。學生積極性很高,利用一切時間在爭分奪秒地背誦。比賽開始了,一共有16位參賽選手,抽簽之后按照順序兩兩上臺抽簽背誦弟子規章節,坐在下面的學生都是評委,當場舉手表決。在激烈的比賽后,班級產生了8位優勝者。接下來一周的班隊課是這樣開展的——擂主爭霸賽。這次比賽要求更高了,不僅要熟練背誦章節,還要了解所背內容的大致意思。5題搶答題,老師出示弟子規句子,選手搶答句子意思,正確的得分……
在開展背誦《弟子規》的活動中,學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首先,這本好書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學生在《弟子規》的學習中明白了很多道理,有了規則意識。其次,在比賽中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因為有了競爭又催生了自我的激勵意識,他們知道自己需要更加努力才能不被淘汰。另外,這也是在班集體里的個人展示,大大增強了孩子們的自信心。童年階段的經典兒童文學閱讀是審美情感的起點、美好人性的起點、性格塑造的起點、人生體驗的起點,在充滿好奇、探索、發現與體驗的經典閱讀中,孩子能接受到潛移默化、無窮無盡的滋養。
3.讀潮流:《查理九世》是催化劑
不經意間,教室里刮起了一陣“查理九世熱”。我發現學生課間、午間都在爭著看一本書——《查理九世》。首先是幾個本來就愛看書的孩子一吃完飯就在桌子上認真看。他們看了之后就會小團體交流,經常聽到“查理九世后來怎樣了”“墨多多真好玩”“我們看完了交換啊”,別的孩子因為沒有看過這套書,完全沒有共同語言。這到底是本什么書,有這么大的魅力!于是我去百度百科了。《查理九世》是一套大型精品原創冒險小說。主人公幻想成為一名冒險家偵探,他遇到了一系列離奇的事件,他們破解了一個又一個的迷境和案件……原來孩子們開始迷戀偵探小說了。學生既有好奇心又有興趣點,我抓住了這個契機。買來了一套16本,作為習字冊寫字滿80顆星的獎勵。當有兩個孩子滿了80顆星來換獎品的時候,其他孩子那是各種羨慕嫉妒恨了:“哇!是《查理九世》!”“老師居然買來最新鮮最潮流的書當獎品了,而且只要認真寫字,集滿星星就可以換夢寐以求的書,真是太棒了!”《查理九世》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看書的熱情,中午教室里幾乎人手一本在認真地閱讀。學生之間還會交換閱讀、探討故事中的情節。在老師的誘導和榜樣的帶領下,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打開書本進行閱讀。這樣以點帶面,孩子們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期待,保持著濃厚的閱讀興趣。這一劑催化劑如何?
二、怎樣讀好
低年級學生光有了興趣還是不夠的,因為他們持久性較差,加上學生素養參差不齊,要使每個學生都愛上閱讀,且能堅持自主閱讀,還需要進行一些保障。
1.閱讀作業
一個喜歡閱讀的家庭更容易培養出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一個喜歡閱讀的老師更容易帶出一批喜歡閱讀的孩子。孩子長期在一種積極、健康的閱讀氛圍中,很容易對閱讀產生持久的興趣。低年級無筆頭作業,于是有足夠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從帶領學生開始閱讀起,我便規定每日讀書作業——課外閱讀30分鐘。在開學初就和家長溝通,希望他們能伸出援助之手,回家親子共讀,培養閱讀好習慣。于是在校師生讀,回家親子讀,確保了一定的閱讀量。在學校里,我很喜歡和學生一起靜靜享受閱讀的樂趣。英國著名兒童文學家羅爾德·達爾,小時候學習很差,且厭惡學校。后來,康娜太太經常讀書給孩子們聽,她對書的熱愛深深感染了達爾,達爾成了一個小書蟲。為了讓孩子形成這樣的閱讀習慣,我也像康娜太太那樣堅持為孩子們大聲朗讀。中午,教室里只聽到老師的朗讀聲,隨處可見孩子們專注的眼神、會心的微笑。學生這樣堅持不懈,閱讀習慣也逐漸得到了良好培養。
2.評價機制
有教學就要有評價,為了鼓勵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習慣,評價機制要跟上。
(1)樹榜樣
低年級,班級里總有一兩個小朋友在進入小學之前就已經很愛看書了。樹立身邊的閱讀小榜樣,孩子們幼小的心中便會升騰起崇高的閱讀理想——“我也要向他學習!”
(2)重口頭交流
有了閱讀就要交流,“今天你學到了哪個詞?”“把你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聽吧!”“你最喜歡故事中的誰?為什么?”“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什么?”讓孩子們在開放性的話題中暢談讀書感想,教師及時給予評價,同時承認并尊重學生間客觀存在的差異,給予更多具體的語言評價,給予更多的激勵。“你讀得真美,看,小朋友們都聽得入迷了。”“你讀懂這個故事了,真了不起!”“你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學會了邊讀邊思。”多給予贊美,培養孩子興趣,讓閱讀成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
(3)重家校溝通
我經常利用微信、QQ群等渠道與家長及時聯系,表揚近期閱讀認真的學生,使學生的點滴進步獲得家長認可與鼓勵。他人真誠的肯定、激勵,使學生充滿了信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不斷增強閱讀動機,養成閱讀的習慣。
也許,我們所做的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平常事,但我們在用心做,用情想,每每看到孩子們在讀書中開始一天的學習生活,看到孩子們做完作業后便自覺地捧起課外書,我便感到很欣慰,相信堅持閱讀的好習慣會伴隨他們終身,愿他們快樂地閱讀,能在閱讀中獲得精彩人生。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