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151-02
親和力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它是搞好人際關系的基本因素。一個富有親和力的人一定是受歡迎的,同樣,我們的課堂上也需要親和力,特別是教師對學生的親和力。那么,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培養自己的親和力呢?
一、微笑縮短師生心距
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微笑是陽光,可以融化學生心中的堅冰。確實,微笑的魅力是無窮的,微笑是走進學生心靈的鑰匙,是和學生和睦相處的保障。在教育教學中沒有微笑就沒有親和力,所以微笑不僅要表現在生活中,更要表現在課堂上。教師在上課前的幾分鐘,不僅應該準備教案,也應該準備一份好的心情,能帶給學生一個輕松的微笑,也是一節成功課的必要前提。所以在班級學生面前我盡可能保持一副和藹可親,笑容可掬的樣子,希望我的樂觀,積極能讓跟我在一起的人也受到感染。我認為微笑是相互交流的開始,微笑是對學生的鼓勵,微笑能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
二、體態語言展現教學魅力
教師在舉手投足間體現出的親切以及富有魅力的體態語言,是構成教師親和力的另一要素。教師的語言有三種:有聲語言,體態語言,文字語言。學生首先接觸并貫穿師生交流的是體態語言。上課過程中,教師運用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與學生交流時,教師親切、熱情的面部表情,關注每一位學生溫和、寬容、熱切的目光,再配合教學內容自然得體而富有表現力的體態動作,決定著教師對學生的吸引力,也間接影響教學效果。我認為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一次表演,學生們就是我們的觀眾,觀眾一定喜歡朝氣蓬勃、富有表現力的演員,而不會喜歡表情木然、毫無表現力的演員。不要在乎會給別人留下“眉飛色舞、手舞足蹈”的感覺,這些也是充滿活力的表現。因此,用體態語言輔助教學更適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并有助于樹立學生心目中的 “Super Teacher”。
三、幽默催化人格吸引力
幽默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奇妙的潤滑劑。不可否認,幽默能自然地消除陌生人之間的心理敵意,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無論誰都愿意和一個有幽默感的人相處,而不愿和一個整天板著臉毫無趣味的人相處,學生們更是如此。實際上幽默作為一種生活情趣能反應一個人的修養和情調。教師的幽默來自于對學生真摯的愛,在課堂上用自然而親切的語言和身體語言去“制造”幽默,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感受一種輕松而向上的生活情趣,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對生活的熱愛。課堂上適當地制造幽默,不僅能緩解緊張的課堂氣氛,也有助于形成教師的人格吸引力,有了這種吸引力,無論你有沒有迷人的外表,穿不穿時髦的衣服,在他們眼里都無所謂,因為他們覺得你可愛,所以你是美麗的。幽默的教師,還能讓學生表現出更大的好奇感,總想每天在課堂上期待一種“新鮮”,有了這種期待,他們還會討厭這位老師,討厭這門學科嗎?
四、關愛體現師生平等
新課程提醒我們在教學中要關愛全體學生,打造親和力也離不開關愛。我們不僅要關愛優秀學生,更要關愛學習有困難的、表現落后的學生。五個手指不能一般齊,班上的學生也是一樣,因為先天、后天的因素,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個性,表現在學習成績上就有優秀和后進之分。但是,我始終認為成績不是衡量一個學生能力大小的唯一標準,而所謂差生也一定有自己的可愛之處,關鍵在于我們能否發現。所以平時我認真觀察學生們的閃光點,特別是對于后進生,經常指出他們值得驕傲的地方,并耐心的與他們交流,希望點點話語能打消他們心低的自卑和對老師的抵觸心理。我也經常把我的生活經歷和喜怒哀樂講給學生們聽,來引起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我的這種一視同仁,不以成績論英雄的教學作風,深受同學們的歡迎。所以我認為教師親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只有把學生當做朋友,才能容忍他們的缺點,尊重他們的話語權,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教師必須用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這是有意義學習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從山泉里流出來的是水,從一位充滿愛心的教師的教學里,涌騰出來的是一股股極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學生產生同樣的與之相聯系的情感。我在教學生識記“晶”時問學生:天空一個大太陽天亮不亮?學生答:“亮”。那在大太陽下面還有兩個并排站的小太陽天空會更加明亮了,不僅明亮還有些耀眼,三個太陽在閃閃發光這就是“晶”字。這種讓學生充滿想象的教學,把本來死板板的、不會動彈的文字,變成了有生命的東西,鉆進了孩子的腦海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會在師生間產生一種互相感染的效應,從而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誘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情感激發的目在于為課堂教學提供一個良好的情緒背景,學生興致勃勃、興趣濃厚,甚至興高采烈,這是教學的最佳精神狀態。
總之,親和力是一種相互作用力,付出越多,回報也就越多。擁有親和力,你就會保持一種陽光的心態,這種心態會使自己友善待人,與學生融洽相處,和同事坦誠與共。擁有親和力,就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繼而達到提高教學成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