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仁錦
人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這是生活的自然。同理,教學也是一種“自然”展開的教學。夸美紐斯提出著名的教學原則——“適應自然”也就是讓教學中一切自由運行,永遠消除強制。而這種沒有“強制”的教學就是“使教師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的教學。
這是一則引人深思的教學案例: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問學生:“這是什么?”高年級的學生說“是數字0,”中年級的學生說“字母O”,而低年級的學生說“是蘋果,是燒餅,是車胎……”我反復思考:為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的思維越來越單一了,想象力越來越匱乏了呢?
經過研究和總結,我終于發現:我們的教學脫離了學生的生活情境,失去了源于生活并以生活方式為載體的課堂難以發出生命的活力。春回大地,美在自然,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要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回歸到自然狀態。那么,語文教學的自然狀態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教學呢?
一、弱化教,讓教成為一個點,讓學生覆蓋成一個面
不少教師在課堂上總是不放心地對學生一遍遍地告誡,一聲聲地叮嚀,一番番地提要求,學生一時答不出來,教師就代替他們回答。教師教了很多,而學生沒有了主動性,反而覺得很累。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只要找準教育的支點,抓住問題的關鍵,略加啟發,學生便豁然開朗了,這就是“觸一發而動全身”。讓學生自主地覆蓋成一個面,然后在點與面之間形成一個生動的立體結構。
二、趣化教,寓教于樂,樂中求學
有一次,我在上《小貓釣魚》這一課時,我先設疑,問:小貓釣到魚了嗎?引起學生的好奇,然后邊自學課文,邊請學生表演,學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輕松體會到了小貓為什么開始釣不到魚,后來為什么釣到了大魚,從而懂得了“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需要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寓教于樂,在樂中求學。
三、感化教,讓學生民主、感性創造性地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給教注入情感,不再讓學生覺得老師高高在上,不再讓學生想說又不敢說,不再無視學生的需要,要放下權威,給學生一個自然狀態,和他們建立一種相互尊重、關懷、平等的民主關系,把指令性的信息變為詢問式的、商量式的、常識性的。比如,一聲真誠的“你真會思考”,俯下身子傾聽學生的發言,或者輕輕地摸摸頭以表示肯定的表揚等溢滿人性的關懷,就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一樣,澆灌學生干涸的心靈,讓他們創造性的學習。反之,不屑、冷漠和指令等只能讓學生產生壓抑、疏離感,讓教學變得索然無味。
四、美化教,陶冶學生情操
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說過:“我千百次的證實:缺少了詩意、美感的涌流,孩子們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發展。”在課文中,無不滲透著優美詩意的詞語、句子以及優美的情境,學生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根據老師豐富的表情、體態以及情境表演體會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美。所以,語文教師上課應激情洋溢、熱情澎湃,讓美升華為一種崇高的令人向往的境界,教學便演化成詩一樣的意蘊,一直通向學生的心靈深處,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教學意境。
五、簡化教,讓教學用具回歸自然
一些教師為了課上得漂亮,為了讓自己的課堂技術含量更高,往往濫用多媒體,有的課件過分追求花哨,在課件中加入了很多動畫、視頻和聲音,這樣一些載體的存在,并不一定服務于學生,更大一部分是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只能說是教材的翻版,教案的復制,黑板的遷移,不但起不了作用,反而起到了反作用,一定得不償失。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恰如其分地使用教具,讓學生在輕松自然的環境中達到最有效的學習。
六、活化教,讓教學回歸生活
我們現在所推崇的現代學習方式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體驗性學習,特別是強“活動”“實踐”“經歷”“探究”等,“教學即生活,生活即教學”。只有這樣才能體現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在教學中,要多讓學生動手實踐,借助生活中的表象、實踐活動為載體,讓自己親身去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通過眼手口形成一個生動的立體結構,真正達到“知、情、意、行”的對接。夸美紐斯曾說:“我們不用勸說一只鳥兒去飛,樊籠開放以后它立刻就會飛的。”因此,要回歸教學的自然狀態,一定要淡化教的權威。
參考文獻:
[1]宋麗芳.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的現狀與思考[J].課外語文(下),2015(10).
[2]彭琳.淺議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增強實踐性[J].成功(教育版),2009(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