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萍
摘 要:教學目標的設定與落實是有效教學的基石,也是引領講授、提問、布置作業等教學行為的方向。有效教學理論認為,課堂教學中制約學生學業成績提升的是目標的清晰呈現、強有力的教學監控、及時而準確的反饋這三個重要變量。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有效落實,就是把教學目標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架構”,將課堂放在整體目標統領的意義框架內加以探討。
關鍵詞:教學目標;課程標準;教學行為
一、教學目標落實的含義
在“課”的層面上,教學目標落實是指將預設的合理的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實際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引作用。具體來說,教師要依據并運用教學目標去規范自己的整個教學過程,依據教學目標引導、監控和評價教學效果。當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后,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學習結果方面與學習之前相比取得了進步,達到了預設的合理教學目標。
二、有效教學目標實施對策分析
有效教學是指重視課堂教學效果。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要從形式走向實質,做到有效教學,我個人認為:
1.在教學中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源泉,也就是說有了好奇心的驅使,學生就會主動去學習、探究,找出答案,在探究的過程中,因為發現的熱情,因此引發了興趣。這當中知識就會逐漸累積、增加,所以善用好奇心的求知動力,可以開啟孩子的智慧之門。我在教學中深有體會。教學小班復韻母“iu”,對于4、5歲小孩兒來說非常難,根據這個階段的幼兒特點,我發現他們喜歡和小朋友一起游戲。于是,導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兩位老朋友和有一位新朋友,看看你們誰認識它?”他們還以為是人呢!好奇的瞪大眼睛,等待新老朋友出場呢!因為用了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導課,所以觸動了他們的好奇心,抓住幼兒的好奇心強這一特點,集中了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新知識,做到有效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2.教師不要用自己知識水平的語言給學生授課
一堂好課,離不開老師的引導和鼓勵,而教師的教學用語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不能用自己能接受了的知識語言去給小學生、幼兒園的小朋友講課。因為他們根本聽不懂,理解不了你說的話,更別說接受了。因此,教師用好了課堂教學用語,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講課語言表達僅僅做到準確、清晰、規范是不夠的。還必須實現語言的“兒童化”,這樣才能吸引小學生、幼兒園的小朋友。用兒童化語言上課,課堂氣氛活躍、生動,易于小學生、幼兒園的小朋友接受。這就需要我們小學老師、幼兒老師注意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用語。我的教學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例如:小班的猜謎語:“一樣東西人人有,一只左來一只右。穿衣吃飯都靠他,它是我的好朋友。”我們看起來再簡單不過了,可那是4、5歲的幼兒園小朋友,幾乎沒有生活常識。我設計成:“有一樣神奇的小東西你有、他有、我也有,一只在我們寶寶身體的左邊,一只在我們寶寶身體的右邊。穿衣服啊、吃飯啊都得用這個神奇的小東西幫助我們來完成,它是我們誰都離不開的好朋友。你們在自己的身體上找一找,在哪呢?”一邊用兒童化的語言幫他解讀,一邊用手勢動作配合表演。他們聽懂了意思,在看到表演時用的“手”,開始轉動腦筋思考了,在自己的身上找來去了,思考一下就印證了是“手”。不用自己的知識水平語言進行講課,用兒童化語言對小學生、幼兒園的小朋友進行講課,易于他們理解、接受知識,促進了有效教學。
3.教師要做到精講
根據教材內容,掌握學生學習基礎、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學習習慣確定哪些內容該講,是詳講還是略講,哪些知識需要練,是簡練還是反復多練,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做到胸中有數。精講就是要講準,言簡意賅,寥寥數語使學生開竅,但又不能講得過于簡單,說理不透,使學生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精講應講在“知識點”上,它需要我們把握教材重點、難點,根據課文內容、知識深淺、學生的可接受性及領悟程度采取靈活的教學。
總之,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不用自己的知識語言給學生講課、做到精講”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是我們每個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目標。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去思考與實踐,但更需要我們小學老師、幼兒園老師關注小學生和幼兒小朋友的接受能力,了解他們的興趣、需要,把握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身體發展規律,以學生為主體。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提高認識、學習、反思、改變,不把學生推向補習班,加重學生的負擔。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從形式走向實質,做到有效教學,這是我個人的點滴認識。
參考文獻:
[1]馬芳.淺談微課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2016(23).
[2]李清.教學等差數列的有效策略[J].亞太教育,2016(21).
[3]徐蔚蔚.對語文教學藝術的一些思考[J].亞太教育, 2016(2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