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珍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在語言文字的訓練聽、說、讀、寫四個字中間,‘說字最基本,說的功夫差不多,聽、讀、寫三項就容易辦了。”這句話精辟地闡明了口語交際的重要性和學習語文的基本規律。說是語言交流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提高說的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為此,我從下面幾種渠道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一、以興趣活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口語交際興趣
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我每學期開學都給學生制訂聽說訓練計劃。
1.從一年級開始創造各種機會使學生想說
一個人不愛發言并不等于不會說話,這要看他想不想說。為此,我按照學期開始的計劃,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讓學生開口。每月進行一次大型語文興趣活動,為激發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搭建舞臺。如,開展“新學期新打算”演講會、“朗讀大賽”“講故事比賽”等。這些活動的舉行,使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鍛煉了口語交際的能力。
2.消除顧慮,使學生敢說
學生在口語交際的訓練過程中,說得不對不好都是正常的。我盡量做到不隨意批評他們,耐心地引導他們,讓他們重說。大多數學生第二次說的比第一次好,我就鼓勵他們,使他們增強信心。久而久之,學生就形成踴躍發言的習慣。
二、以語文課堂為主陣地,指導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提供口語交際的機會。好動是每個孩子的天性,表現自己是每個孩子本能的欲望。在課堂教學中,我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換成生與生之間的評價。如“請同學們認真傾聽,說說你聽完后有什么想法?”這既是讓學生聽清楚,又是讓學生給別人提建議;“別著急,想好了再說”,這是給他第二次說的機會。這樣,無論是先交流者,還是后評價者,都能獲得表達交流的機會。
1.借助插圖,想象“說”
圖畫是鼓勵學生說話的一種強有力的興奮劑。課本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配有大量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圖畫,這些圖畫常能喚起學生觀察、聯想和說話的興趣。如,教學《桂花雨》一課時,指導學生觀察:母女倆在干什么?她們當時心里會想起什么呢?學生紛紛開始觀圖,展開想象。有的說:母女倆在搖桂花,她們想這桂花雨有多香啊!有的說:“她們倆在做游戲,她們想把搖下的桂花做成各種桂花餅!”學生打開了思維的閘門,張開想象的翅膀。
2.借助插圖,表演“說”
表演是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非常喜愛的有效途徑,特別表現在口語交際方面。如,教學《陶罐和鐵罐》一文時,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說學生做好陶罐和鐵罐的頭飾,六人一組表演,學生表演很投入,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動作,把陶罐那謙虛的勁兒和鐵罐傲慢無禮的態度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表演不但重現了課文內容,更主要的是學生在組織演出的過程中,也進行了交際、合作的訓練。
3.續編課文,填補“空白”
學生是編歌謠的天才,教師千萬不要設置框框限制他們的創造力。如,在教學古詩《游園不值》時,我讓學生想象:假如詩人正想離去時,他的好朋友突然回家了。你能根據這個內容重新編一首詩嗎?頓時,教室里一片喧嘩,原來同學們已開始吟詩了。對精彩的語句、詩詞,我及時給予鼓勵、喝彩,使學生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口語交際自信心和勇氣。
三、利用家庭生活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由于學生在交際時,教師無法親臨指導,這就要求家長積極配合教師,督促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并采取一定措施保證口語交際落實。如,在“三八婦女節”時,我安排班上每個同學回家為媽媽做一件好事,并說說媽媽的表現和自己的感受。回校后,我安排五個小記者在本班進行采訪,并讓小記者把采訪到的情況進行整理,寫成一份總結,對于說得好的,寫得好的,我及時給予他們鼓勵。
四、利用實踐活動鞏固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口語交際能力的形成必須通過大量實踐鍛煉,而實踐活動是學生運用知識創新的過程,這一過程,學生不僅要思考、動手,還要合作、交流。這里孕育著諸多口語交際的時機和因素,抓住這一因素,邊指導學生實踐,邊要求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如,指導學生制作小工藝品,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制作過程,再談談制作成功后感受如何?最后在小組上互相交流,互送小工藝品。這樣既教會學生制作小工藝品,又進行了口語交際訓練。
五、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學生養成正確的口語交際習慣
平時,我與學生接觸交談時,不僅注意語言的規范,用詞的準確,而且及時發現學生口語交際時的毛病,隨時糾正,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口語交際的方法和技巧,同時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素質,為學生做好示范。
總之,語文教師應抓住一切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契機,深入挖掘小學生口語交際教學資源,通過多種渠道,扎實訓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春娣.“三入”詮釋口語交際課[J].新課程(中),2011(5).
[2]朱春蓉.讓學生愛上口語交際課[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1(7).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