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碧輝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141-01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時,閱讀教學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搞好閱讀教學呢?通過本人的教學實踐和思考,現在從幾個方面來談談這個問題。
1.創造條件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興趣的激發,要引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同樣需要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興趣是一種積極而活躍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種積極的認知心理傾向,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對閱讀對象是否感興趣,直接決定著學生的閱讀動機與學習,直接關系到學生閱讀活動的開展,關系到閱讀教學的成敗。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以興趣為先導,要加強教學環節的設計,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與強烈的閱讀動機,這樣學生才能充分調動知識儲備與生活閱歷,才能形成更多富有個性化的見解。針對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我引入故事、游戲、多媒體等,大大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與趣味性,更能滿足學生求新求異的特點,使學生對文本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視聽結合的特點來向學生形象、直觀地播放能夠展現桂林山水秀麗風光的各種圖片、圖像與視頻資料,并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從而將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優美情境中,學生如同身臨其境,置身其中,感受著桂林山水風光的秀麗與優美。這比起枯燥的講解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學生的關注,使學生對文本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進而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驅動下主動而積極地展開閱讀活動。學生有了閱讀的激情與動力,更能夠突破文字的限制,產生更多的個性化見解,從而為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2.引導學生主動閱讀奠定閱讀基礎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也要真切的認識到發揮學生主動地位的重要性,而不能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注重傳授知識而讓學生被動的接受。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教師要充當引導者的角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主動閱讀、熱愛閱讀、享受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養成學生在閱讀中自覺、專心思考的習慣。利希頓堡說:"讀過書的人們記得不多,是因為他們思考得太少。"可見,讀而不思等于食而不化,是沒有意義的閱讀。因此,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要專心致志,靜下心來體會文章的意境;其次,要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并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產生共鳴,這樣才能達到深刻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閱讀還要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一方面可以把文章精彩優美的語句和片段摘錄下來,學以致用,在需要時參照借鑒;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養成寫作的習慣,在閱讀之后的感受或仿照文章的思路模式等進行習作,運用文章里新學到的詞匯進行遣詞造句等,可以促進學生語言的儲存和積累,對于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文學素養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此外,要提高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時遠遠不夠的,教師還需要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廣泛閱讀的習慣。教師要注意適當介紹符合小學生接收水平并能引起他們閱讀興趣的讀物給他們閱讀,從而使他們豐富知識,開拓思路,有所收獲等等,這些都是引導學生發揮主體地位應當采取的方法,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3.加強誦讀提升閱讀情感體驗
誦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人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強調的就是讀對于提升閱讀理解的重要性。而情感體驗對于學生提升閱讀層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能力,并且有機地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樣讀課文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讀。教師的范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發學生情感,使學生→老師→作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同時,通過范讀,學生也會模仿教師的一些朗讀技巧,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二是自讀,聽了范讀后,學生模仿自讀,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們進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讀,對一些特殊的、說明問題有承接性和層次性的句、段,通過引讀,能直接抒發作者與讀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議讀。通過評議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怎樣誦讀更能體驗文章的情感。如《火燒圓明園》一課,它通過介紹圓明園當年的輝煌和慘遭毀滅的歷史,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憤恨。我們可能過對重點詞、句的范讀、齊讀、評讀等多種誦讀方式,對諸如"不可估量""瑰寶""精華""化為灰燼"等重點詞句進行輕重緩急,抑揚頓性的誦讀加以處理后,學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與作者情感同步。從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頌祖國燦爛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時也感悟到了語言文字的深刻內涵。又如課文寫"圓明園的建筑特點"時,可采用引讀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感悟到作者謀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時感受到我國勞動人民是多么的勤勞而富有智慧。
又如《再見了,親人》一課。文中所刻畫的場景、人物都充滿激情,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去深刻體味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鑄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軍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無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體現,文中所包蘊的揚善棄惡的情感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形象等等。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只要我們的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注重激發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注重通過誦讀加強學生的閱讀情感體驗,就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