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是儒家“仁愛”思想的延伸,它與“人”密不可分。“和”的意義,首先指的是人際和諧,孔子說“仁者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彼此相愛、相互謙讓和包容,以“和”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孔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何實現“和”呢?儒家主張“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在現代高校管理中,借鑒儒家“和”的思想既可以建立和諧的校園環境,又可以執中兩用,允許差異,創建特色校園。
一、以和為貴之“和”——建立和諧校園
以和為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特征,也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基本精神。在現代高校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經成為一項基本的管理思想,“以和為貴”思想使得高校管理人員十分注重和諧局面的實現和保持。
(1)儒家“以和為貴”思想
在儒家的管理思想中,仁禮相通,外仁內禮,要求運用禮儀教化使各種關系達到和諧統一。因此,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特征便是以和為貴,管理的手段和追求的結果便是“和”。[1]
《禮記》有言“和也者 , 天下之達道也。”孟子說 :“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 公孫丑下》),可見“和”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萬事達成目標的必然選擇。“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說“和則興,不和則衰”。孔子主張“禮之用,和為貴”。“和為貴”是孔子對“和”思想的發展極至,是孔子管理思想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這里的“和”講的是人與人之間要和睦、和諧,“和”既是管理的目的,也是管理的方法。
(2)“以和為貴”思想對高校管理的有益啟示
人是管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主體,解決處理好管理活動中人的問題是成功管理高校的重要內容。儒家“以和為貴”的思想要求人與人之間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高校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必須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避免雙方的矛盾與沖突。只有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團結協作,才能充分調動管理者與教師、學生的積極性而實現雙贏。
所謂“和”的管理方式,一方面要求高校管理人員應多與學生聯系溝通,做學生工作時要注重學生的思想動態,要深入到學生內部做好溝通工作,設身處地地位學生著想,以平和的方式處理好學生的糾紛和困惑;另一方面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也要做到以和為貴,在平等的基礎上討論教學問題、探討學術問題,不能倚仗資歷老而對新進教師有所輕視,要以虛心謙和的態度與人交往;領導者更要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思想,不能在教職工面前居高臨下、盛氣凌人,應妥善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營造共同進步的和諧氛圍,保證學校各類成員處于積極向上的狀態。
作為一名優秀的現代高校管理者應該深深懂得和合理運用“和”的妙處,管理手段的運用和組織內外關系的協調上,都要做到各盡其責、密切配合。“以和為貴”氛圍的形成需要在尊重、理解、信任和溝通等過程的作用下建立的。信任的建立對于高校和諧管理環境的建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還影響著學校相應的管理模式和方法。高校管理者通過尊重、理解、信任這個良性循環可減少師生之間、同事之間、領帶與下屬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實現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這種以和為貴的思想,歷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理念,也應該成為現代高校管理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在處理師生關系、領導與下屬關系中貫徹“人和”精神,形成一種互相尊重的高校文化,促進學校內外一切關系的良好發展,最終達到建設和諧校園的目的。
二、和而不同之“和”——創建特色校園
儒家提倡“以和為貴”,但“和”并非盲目的、無任何原則的“和”。盡管在管理過程中應該堅持“和為貴”的原則,但在處理事情時也不能一味求同,為追求和諧而放棄不同的有建設性的理念。在高校管理中,智慧運用“和而不同”能有效促建高校發展,加強特色建設。
(1)儒家“和而不同”思想
《論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
“和而不同”既是我們祖先追求的一種生活和社會理想,又是他們推崇的一種處事之道。孔子提倡的“和”并非無原則的調和與茍同,
而是“和而不同”,是在承認事物有差異性的前提下的統一與和諧。“和”的思想并不是讓人們消極的看待社會中的矛盾和差異,而是提倡發揮不同個體的積極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整體的和諧與發展,儒家的“和”是一種辯證思維,這種思想是通過調和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而達成的和諧。
(2)“和而不同”對高校管理的有益啟示
高校追求和諧的校園氛圍,但是盲目服從,追求一致卻是阻礙高校發展的。和而不同是一種可以選擇的藝術化的溝通策略與管理方法。和而不同意味著求同存異,彼此之間存在矛盾是持寬容的態度,爭取互相取長補短、發揮優長。在師生關系、領導與下屬關系的管理的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沖突,應該采取“和”的方式,保持和諧健康的人文環境;在學科發展、教學思路、教學內容與方法等方面應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鼓勵而不是消除個性的管理態度與手段。
高校的主要被管理對象是學生,每個學生都具有自身的獨特個性。高校在對學生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應該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努力做到求同存異,使不同個性、不同想法的人和諧相處。但同時也要避免一味的求同,應該允許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不同意見。”[3]
在對教師的管理中,一樣的需要“不走尋常路”。一味地追求“和”與“常規”,是難以培養出在各方面都出眾尤其是在學科教學方面出色、主體意識強烈、銳意進取的中堅分子組成的教師隊伍。而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對于教師的特點應該有正確的評價視角。不僅關注其符合教育素質和教師工作常規之處,更應該發現和培養他們的“不同”之處,善于發現教師與眾不同的“奇特”有效的教學策略,并鼓勵其揚長避短,進而形成具有鮮明特征的教學風格。只有培養出教學風格獨特、教學思想先進的教師,才能激發啟迪學生發揮優勢、學有所長。
因此,“和而不同”思想啟發我們高校管理者在貫徹全面發展的總體目標實施的前提下,不拘一格地發現人才,確保特殊資質學生的個性發展空間。在教學管理中引導教師跳出“常規”教學思維模式的窠臼,以“不同”、“非常規”的方法因材施教,使學生在德、智、體等基本和諧發展的基礎上,可跳躍式地自由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富有特點的教學群體與具有辦學特色的學校,這也是高等學校不斷向前發展的力量所在。
參考文獻:
[1]閆學君、王雷震《論儒家管理思想的精髓[J].新視角.2010.
[2]《論語·子路》.
[3]張與弛 《儒家的管理之道》 [M]. 北京 : 中國商業出版社,2007:7.
作者簡介:黃丹丹(1984—),女,陜西商洛人,四川大學古代文學博士畢業,現任職于四川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研究方向:高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