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 要:新課改強調:學生的發展應該是多領域的發展,包括知識、情感、認知以及“三關”的正確認識。在教學中,學校及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的成長,更要關注學生接受學習方式、情感體驗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使知識通過情感、能力這個媒介更好地被學生接納和內化。因此,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方式、情感、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初中德育;人文精神;愛國情懷
政治學科承擔著學生德育教育的重任,具有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作用。和其他科目相比,政治學科有著理論性、人文性、抽象性等特點,學生在理解和記憶方面可能比較吃力;從教育的價值看,政治相較于其他以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為主的學科,更側重于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是人才基本規范的實踐,是學生學好其他科目的基礎和保障。目前初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不和諧,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傳授知識的任務與學生學習吸收之間存在的不同步,以及由此導致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教學成績不理想的現象。素質教育為了改革傳統教育中存在的不和諧現象,大力提倡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與學科專業知識,努力使學生能夠主動、生動、愉快地學習。教師要善于利用一切教學資源,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神情、動作、回答等及時搜集反饋信息,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監控能力,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對于初中思想工作方面,作為老師,我們該從哪方面著手呢?第一方面:轉換課堂的教學方式,以往的授課方式是老師在講學生聽,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只是一味地給學生灌輸知識,總怕給學生講的知識不夠透徹、不夠深入,往往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際上學生聽到的知識只是碎片化和書面化的,根本沒有得到實際的應用和發揮,無法將知識與我們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在新課改的逐漸完善下,我們越來越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老師只是作為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所以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構建綜合性的教學課堂,每位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愛好和特長,教師要改變課堂中枯燥的、單一的知識傳授的傳統教學模式,能夠對政治學科知識進行加工,結合當下的時政熱點、社會新聞以及發生在身邊的典型事例,建構綜合性的政治課堂。教師為了集思廣益,可以在備課時搜集學生的意見,并加入教學設計中;教學過程可以設計活動課、現場教學等;學業成績考評不再局限于考試,可以采用辯論、策劃組織活動等開放的測驗方式。第二方面:以人為本觀念的教育理念,需要老師利用中學生的日常行為準則,在規范的日常行為中,針對教學內容中會涉及學生日常行為的方面進行深度解
析,讓學生了解日常的一舉一動就是在思想道德上的實踐。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就能夠時刻和思想道德教學聯系在一起,這對于人文精神的培養有很大幫助。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在不斷成長的道路上時刻銘記以人為本的觀念,能夠更好地發揚我們的優良傳統,做新一代有素養的青少年;同時,在相關教學過程中,對于教育素材中關于人文資料,我們應該靈活運用這些素材資料,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但是我們也不拘泥于現有教材,而是聯系時事政治,不斷拓展,讓學生從更多角度了解政治教育,從而進一步認識到人文精神。比如引用歷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國十大孝心少年”等事例,對學生開展人文精神培養,讓學生在感動之余,深刻體會其中的人文價值,為政治教學的開展開拓空間。第三方面:對愛國情懷的激發,愛國情懷是人文精神的一種表現方式,作為中國人,都應該熱愛我們的祖國,懷揣一顆感恩之心,愿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對于初中生來說,愛國情懷的培養非常重要,讓他們應該了解歷史,了解我國的發展現狀,了解我國現階段都發生了哪些大事,養成時刻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不要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我們要讓學生了解黨史,堅定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我認為熱愛我們的國家,熱愛中國共產黨,要做到“知國知黨”“信國信黨”,我們堅信我們國家能夠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小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因為他們是國家的接班人、是國家的未來。
人文精神也許在之前不怎么注重,更不會滲透在課堂中,但
是現在它作為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需要我們老師更多地去思考,我們怎樣講人文精神才能更好滲透在思想教育的課堂上,在學知識的同時,更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注重他們的“三觀”的培養,讓他們更適應我們的社會。
參考文獻:
[1]李麗芳.人文精神在中學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滲透[J].中學教育參考,2016.
[2]皋會.淺論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考試周刊,2016.
編輯 孫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