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占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真菌》一課是第一單元“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第六課內容,本課從學生生活中最為熟悉的“蘑菇”入手,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真菌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認識和了解真菌,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發霉、腐爛問題。
(二)教學目標
1.能說出當地常見的食用真菌及真菌與人類健康的好處。
2.能夠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食物在什么條件下容易發霉的實驗。
3.能提出防止食物或衣物發霉的措施,并說明理由。
4.能與其他同學交流實驗設計和結果,共同完成探究任務。
(三)教學重點
1.認識常見的真菌及其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實驗驗證食物發霉的條件。
(四)教學難點
能夠設計食物在什么條件下容易發霉的實驗。
二、說學情
1.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常用的生活知識,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并且掌握了搜集資料、觀察等一些科學探究的方法。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貼近生活的知識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真菌在學生身邊,在生活中經常可見。因而學生具有強烈的表現欲望和參與意識,能夠積極參與到觀察、探究活動中。
三、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根據本課的特點和結合學生的知識層面,我確定了以下教學方法:實物觀察法、實驗法、探究法和講授法相結合。我們學校地處農村,農村的孩子更容易接近大自然,我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教學,因而實物教學是我在教學設計上的最大突破。
四、說學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題,探究為主線,全面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教育思想,為學生創設情境,創造科學探究的機會,我設計了以下學法:信息、實物搜集法、小組合作法、實驗探究法。
五、說教學過程
依據本節教材的編排順序和學生的認識規律以及上述各項分析,整個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以下三部分。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視頻兒歌,激發學生的興趣,導入新課,巧妙地引入本節的知識內容,激發學生對真菌探究的興趣和求知欲。
(二)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活動一:“可以食用的真菌”是本課的重點活動,我引導學生分三步來學習。首先,讓學生觀察香菇、金針菇、木耳等實物,獲得真實感受。然后,學生分組交流課前收集的食用真菌的資料,進行資料的分享、交流。最后,組織學生結合上述活動中獲取的各類信息,討論“為什么說食用真菌是寶貴的生物資源”這一問題。本活動我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收集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和團結合作的能力。
活動二:“食物發霉”是一個探究活動。首先,引導學生觀察事先準備好的發霉的饅頭、蘋果。然后,提出“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食物容易發霉”這一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食物發霉的條件,同時針對這些條件,小組討論防止食物或衣物發霉的方法。這個活動我重點讓學生主動進行合作探究,并學以致用,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食品保鮮”環節屬于課內拓展,我先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一些關于食品保鮮的資料,鼓勵學生根據本課及上一課的經驗想出盡可能多的辦法。這一活動,鼓勵學生關注科技的發展,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和想象空間。
(三)課堂總結,感悟生活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列舉真菌的種類,總結發霉所需條件等知識點,鞏固課堂教學成果。我借機鼓勵學生將防止或減少食物或衣物發霉的方法應用于生活中。此環節培養學生總結問題的能力,聯系生活,熱愛生活。
六、說板書設計
我采用的是提綱式的板書,板書突出本節課應掌握的知識要點,學生一目了然,加深了記憶。
6.生活中的真菌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