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輝
摘 要:課改十多年,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課堂豐富了,教學中,師生間的民主、情境的創設、合作討論、自主探究、動態生成等,這些都讓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但在欣喜之余,不難發現,課堂對“形式”的追求,往往多于對教學內容的關注;對于“熱鬧”的追求,多于對實際教學效果的考慮。教師應該對數學課堂中的一些“熱點”問題做一些“冷靜”的思考——還PK臺上數學味。
關鍵詞:PK臺;數學味;新手段;精講
新課標的背景下,如何讓靈動的“數學味”滲透到學生學習中,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好數學這門學科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利用新手段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正確處理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品味數學味;重視課堂精講,還原數學味。
課改十年來,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們的課堂豐富了,教學中,我們注意到了師生間的民主、情境的創設、合作討論、自主探究、動態生成等等,這些都讓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但在欣喜之余,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課堂對“形式”的追求,往往多于對教學內容的關注;對于“熱鬧”的追求,多于對實際教學效果的考慮,數學課堂走入“時髦”的誤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對數學課堂中的一些“熱點”問題做一些“冷靜”的思考——還PK臺上數學味。
我們評價一節課的成功與否,除了觀察其課堂氣氛如何,學生是否熱情主動地投入到課堂中外,還要激勵學生投入到數學活動中來,實現在活動中學數學,在活動中用數學的效果。如果數學沒有通過運算,沒有讓這個過程在紙上舞動起來,它就只是腦海里淡淡的痕跡。
怎樣上好數學這門學科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利用新手段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尋找數學味
“教師—黑板—學生”三點一線的數學課堂單一枯燥,課堂形式呆板,學生興趣不高。而自從多媒體進入課堂后,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得以大幅提高,師生間的互動比以往更活躍,學習的方式更為靈活,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也更高了。
在數學課堂中,筆者常常從數學小故事入手,由淺入深,由具體而抽象,這個過程通過多媒體大大簡化了程序,使過去難以完成的任務化作可能。例如,六年級總復習數的認識時,我以數學小故事引出課題:在早期,人們為了數獵物的多少,產生了數的需要,慢慢地自然數產生了;隨著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又提出許多新的數學問題,比如,“半個蘋果”就不能用自然數表示其數量,必須創造新的數,人們又引入了分數……現實生活中有不足、虧欠,又產生了負數??梢姅翟谖覀兩钪惺欠浅S杏玫?。
二、重視課堂精講,還原數學味
反對“填鴨式教育”不是讓教師退居二線少講多看,實則相反。課改后,教師更應該充分發揮引導職能。有時候,教師講的時間太少,直接把課堂的重任一概送給學生,這是不錯的做法。但這未必是最好的,只有在發揮教師職能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樣精講的好處才能更好地發揮出來。課改后,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必須緊緊把握住各種材料,把握課堂情況,重點、難點、疑點不但不能不理,還要講得透,講得精,講得合適。教師把握課堂情況進行教學,是教育的藝術。新形勢下,更要提高自身的工作素養,謹記該放則放,該收則收。
三、正確處理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品味數學味
前邊提到,我們應該善用多媒體教學,引發學生的興趣。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形式是為教學服務的,利用多媒體教學,就應該能體現出成效,否則就是舍本逐末。有時候過分追求花哨的多媒體,簡單問題也要通過華麗的動畫表現出來,這時學生的注意力就可能被動畫吸引,教師所講盡成耳邊風,如此動畫,與其稱為“多媒體教學”,倒不如稱作“多媒體秀”。為了課件而制作課件,課件確實精美,聽課老師也可能拍手稱奇,但是對于課堂的主人翁學生他們到底能得到什么呢?還有一種傾向,就是過度地鼓勵課堂討論,但有時候,討論的問題有過易之嫌,一個好的問題,教師應該予以鼓勵,適當添柴加火,但是一些根本沒問題的“問題”,單純為了讓學生討論而討論,事倍而功半。筆者堅持認為,我們的課改要讓學生動起來,但是動起來沒能學到知識,那都是徒有其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只有把握火候,恰到好處,才能服務課堂,服務師生。
課改十多年,帶給我深深的思考:小學數學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們首先要了解學生,有的放矢,我們要用數學本身的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中掌握規律,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發展。讓數學的PK臺做到“三實:真實、樸實、扎實,三化:簡單化、輕松化、科學化,三聲:笑聲、贊美聲、驚訝聲”,充滿數學味,這是我們一線數學教師夢寐以求的心愿,也是本人課改十多年最大的收獲。
參考文獻:
[1]董菊初.借鑒與發展:葉圣陶精讀指導模式[J].語文建設,2005(7).
[2]高建國.關于加強文言文教學的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2(10).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