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禮全
高效實施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是新一輪課改下所提倡的教學目標。筆者認為“精訓練”是提高語文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訓練是實施課堂教學的重要渠道。通過訓練,有助于所學知識的鞏固消化,有助于技能、智力和創造力的發展。鑒于此,筆者覺得科學、合理地確立訓練重點,精心設計作業,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的能動性,從而達到高效課堂的效果。
一、把握訓練量的合理性
不搞“題海戰術”,合理控制訓練的量,是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亟待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物質資料的生產十分講究投入與產出,學生作業也應該講究效率。誠然,學生作業需要一定量的投入,沒有一定量的訓練就無法實現知識的鞏固與消化。但是語文作業并非“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單元教學目標或課文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作業。一般來說:課堂作業課內完成,家庭作業以半小時內為宜。如《海底世界》第一課時要求學生自學生字新詞。因此,第一課時的作業應以鞏固生字新詞為主。
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教師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鞏固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要讓學生在訓練中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如,教學《趙州橋》一課,可靈活設計以下鞏固練習:
1.用“參加”完成三個訓練題,要求把“參加”分別放在不同的位置
(1)參加( )。
(2)( )參加( )。
(3)( )參加。
2.把句子補充完整,然后仿寫一句話
趙州橋不但( ),而且( )。
3.填空
天上的云彩真美,有的( );有的( );有的( );還有的( )。我仿佛( )。
通過以上的訓練,不僅幫助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將讀與寫聯系起來,內化知識,提高語言運用技能。同時,作業量合理,質量也精當。堅持效益至上,以質取生,在確保教學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嚴格控制作業量。
二、追求訓練點的針對性
所謂針對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作業的目的在于達到教學目標
教師設計作業時應針對教學目標,受目標制約,克服盲目性和隨意性。如,在教學習作《記一次參觀活動》時,要求按參觀的先后順序,有重點地把過程寫清楚。因此,在本單元的閱讀教學中,就應注意為作文訓練做好鋪墊。因而,在學習《參觀人民大會堂》后,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作業題:“《參觀人民大會堂》這篇課文按什么順序寫?介紹了人民大會堂哪幾個地方?重點介紹了什么?從中看出人民大會堂怎么樣?從課文中,你學到了哪些寫參觀記的知識?”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為后面的作文奠定了基礎。
2.作業應針對學生的實際
有些知識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教師設計作業時可以加以淡化,減少數量。有些知識學生較難掌握,就必須選取相關材料進行強化訓練。新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語言與思維的統一發展。小學階段是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皩W而不思則罔。”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就要盡量減少死記硬背、照本宣科的機械性作業,增加有啟發性的習題。如,教學完《詹天佑》一課后,可讓學生思考假如你是鐵路設計師,你會如何設計京張鐵路?像這樣的作業具有較強的啟發性,有利于啟發和激勵學生的積極性,還可引導學生有創造性地思考問題。
三、注重訓練內容的層次性
作業訓練的層次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設計者要定度控制
即對作業的嘗試和難度進行調控,以達到學生穩定地、有效地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定度過高,則是超綱訓練,拔苗助長,加重學生負擔;定度過低,淺嘗輒止,則不能達到教學要求,無法培養學生應具備的學科能力。如,在教學寫景古詩時,可在學生初步感受詩中所描繪的優美景色,充分了解詩所表達的意境后,設計“配樂有感情吟誦古詩”這樣的作業,在培養感情吟誦古詩的同時,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初步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2.設計作業要心中有學生
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水平,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提出不同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分層訓練,消除作業“一刀切”,盡量讓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生吃得飽,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取得某一層次上的成功,體驗學習的快樂。如,在設計《快樂的足球賽》作業時,可這樣考慮:
(1)背誦你喜歡的自然段。
(2)按照“小胖把球射進自家球門”的情節,發揮想象,寫寫他當時的心情及同伴們的表現。
(3)仿照《快樂的足球賽》,寫一首兒童詩《快樂的××賽》。
像第一項作業全班學生均能完成;第二項作業那些中等水平的學生也能完成;最后一項作業雖有難度,但也能滿足優生的要求。
此外,作業的訓練還要考慮延續性,也就是考慮作業是否為學生將來的學習發展發揮作用。
總之,作業訓練為的是讓學生的學習加以鞏固與延伸,因此,只有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精心設計作業,讓學生產生“我會做,我想做”的學習心理,從而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沈會菊.試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優化[J].安徽教育,2000(9).
[2]李靜.優化課外作業設計初探[J].小學語文教學,2003(1).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