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鵬
摘 要:阿基米德的“攸勒加效應”原意“是我想出來了,我找到辦法了”。將“攸勒加效應”運用到科學教學中就是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培養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和孜孜以求的精神。
關鍵詞:攸勒加;主動探究;創造愿望;不斷實踐
“攸勒加”是希臘語,意思是“我想出來了,我找到辦法了”。“攸勒加效應”就是指如癡如醉地專心于某種事物,一旦受到啟發,靈感突發而生,就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現象。阿基米德就是通過“攸勒加效應”成功地解決了“王冠之謎”。可見“攸勒加效應”告訴我們,只要通過艱苦地努力,積累大量的知識,具有堅定的自信和強烈的主動的學習愿望,孜孜不倦地刻苦鉆研,不斷探索實踐,“攸勒加效應”就會產生。
如何把“攸勒加效應”運用于科學教學中呢?
一、改善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
如帶領學生進行水的凈化實驗時,教師拿出兩杯水,一杯是純凈水,一杯是受污染的水,讓學生觀察,在觀察中提出問題:如何讓受污染的水變成純凈水?此時教師不急于講述凈化的過程,而是讓學生分組自行設計水的凈化方案,根據自己的方案進行實驗,然后上報實驗的結果。第一輪實驗結束后,有的杯中的水還有漂浮物,有的水還有雜色,此時讓學生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討論,修改自己的實驗方案。通過探索后學生發現必須先沉淀后過濾,這樣的操作過程更科學。但還沒有結束,很多學生忽略了消毒這一環節,此時教師可適當提示:這樣的水能喝嗎?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又一次研究如何消毒。“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課堂上“我想出來了”的聲音此起彼伏,學生興高采烈,充滿信心,個個眼中都閃爍著智慧的火花。
二、拓展學生學習的時空,激發創造的愿望
有這樣一個說法,美國的教師教學生畫蘋果時,提上一袋蘋果,一人分一個,讓學生看、摸、聞甚至咬上幾口,然后開始畫蘋果,大多數學生第一次畫出來的像西瓜,第二次畫出來的像梨,第三、四次畫出來的才像蘋果;而中國的教師教學生畫蘋果時,先示范,學生照著畫。結果,所有的學生第一次畫出來的就像蘋果。比較而言,美國學生畫出來的是“生活中的蘋果”“自己的蘋果”,而中國學生畫出來的是“老師的蘋果”,是“沒有創意的蘋果”。
這個例子雖然是一個形象的笑話,但值得我們思考。也許我們的確沒有條件發蘋果,可我們有大地,有小草。哪怕是荒山、黃土坡,我們都要充分地利用,讓我們的教學走出課堂和學校,貼近生活和自然。讓我們的學生在大自然中不斷實踐,積累豐富知識,激發學生強烈的創造愿望,學生才能產生巨大的精神動力和創造熱情,自覺地開發自身的創造潛能,在探索中認識科學,還科學教學真正的意義。
三、鼓勵學生不斷實踐,培養學生孜孜以求的精神
當阿基米德看到從浴缸溢出的水,發現其體積跟自己身體入水部分一樣大時就如獲至寶,頓時受到啟發,從而創造性地解決了王冠是否摻假的難題。如果阿基米德不是在這個問題上“為伊消得人憔悴”,那他就是十次、百次地見到浴缸溢水的現象,恐怕也會視而不見,靈感也不產生,更談不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可見,“攸勒加效應”并不是什么神秘力量,而是一種強烈的創造欲望,是一種孜孜不倦刻苦鉆研的精神。
目前,在我們科學教學中常會出現這樣一些現象,當學生面臨一個難題,或者在實驗中遇到一次挫折,很多學生會放棄,而這時我們教師往往會把取得成功的學生,作為范例進行演示,忽略了對失敗者的啟發引導。長此發展下去,很多學生都會形成一種依賴性。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教師應特別注重對失敗者的引導啟發,培養學生的韌性,發展他的思維,讓他品味到成功的喜悅。
如在制作風車時,讓學生做風車,學生根據書上的方法制作自己的紙風車,很快很多學生制作成功了,讓風車在風中旋轉,體驗著“空氣流動形成風,風有力量”。但我卻注意到了大部分學生制作的風車旋轉不暢,有的東倒西歪,學生很失望。此時我讓他們去找原因,有的學生說:“我知道了!是鐵絲太長了。”有的學生說:“是木棍的頂端不圓滑。”針對學生提出的建議,我鼓勵他們再去實踐,一時間學生的情緒高漲,一個個像機械師一樣一次又一次地修理自己的風車。我們暫且不論孩子的風車修得怎么樣,就看孩子們修風車時的那股勁兒,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對科學課程性質的定義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習這門課程,有利于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攸勒加效應”在科學教學中的運用能更好地促進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林清峰.攸勒加效應:創造發明的助推器[J].課堂內外創新作文(高中版),2010(10).
編輯 王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