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艷
班會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時機,學生通過班會,思想上得到提高,行為習慣得到培養(yǎng),意志品質得到鍛煉,智力和體力上得到增長。因此,要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組織好班會是很重要的,怎樣才能組織好班會,又怎樣才能使班會吸引力、號召力更強呢?實踐使我體會到:除了要科學地確定班會主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外,還要從“主題小、選材近、趣味性強、內容新”入手。
一、主題的形成
團結友愛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我深感主題形式的選擇很重要,于是多日默默地捕捉著這個目標,這段時間,不斷有學生向老師反映,同座間鬧矛盾的情況,這種現(xiàn)象對我觸動很大。是的,從集體主義教育入手是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養(yǎng)成,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學會關心,就是心中有他人、有集體、有親情、有友情,就是有熱心、有愛心、有善心。教學生學會關心,團結友愛,就是良知的呼喚,責任心的培養(yǎng),是班主任工作中的迫切任務之一,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再現(xiàn),基于這樣的觀點,經過班委會的討論,決定這次班會的主題上“講團結、重友愛”。
二、主題的深化
我認真地收集材料,寫出了主題班會教案,并與學生一直對主題進行“審題”。讓學生明白這堂主題班會的框架、結構、內涵及其所要取得的效果,以防止不著邊際或“走過場”,為使主題深化,我向學生提供毛澤東、雷鋒等小時候講團結的文章供學生閱讀。
1.思想性
在閱讀中學生了解到在古代,我國歷史上一些杰出的人物,把團結友愛視為倫理道德的基礎和為人處世的準則。在近代,為抗擊侵略者,挽救祖國的危亡,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tǒng)治,中國各族人民在反侵略反壓迫的斗爭中,團結友愛、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在毛澤東及其戰(zhàn)友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之間,他們講團結、講友誼、講合作、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友愛同學、團結對敵。不斷發(fā)展壯大人民軍隊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從而贏得了人民的解放和國家的獨立。從而使學生愛戴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祖國,一名學生準備了毛澤東小時候的故事《飯菜籃子的秘密》,在此次班會上獻給同學們。毛澤東把媽媽給他帶去的午飯給同桌同學黑皮伢子吃,自己挨餓,當媽媽知道后,要編一只大籃子,帶兩份中飯時,他撲在媽媽的懷里,此情此景,打動了學生的心,這個故事對學生的教育很大,我便安排了第一個節(jié)目。中國共產黨把團結友愛升華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戰(zhàn)斗友誼,為后代樹立了光輝的典范。
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他們發(fā)自內心地說:“我們要繼承發(fā)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傳統(tǒng)美德,應學好規(guī)范做模范。”于是,我們師生一起自編了三句半《學好規(guī)范做模范》,字里行間流露出他們決心,做一個合格的接班人。抓住了社會熱點,對學生進行教育是絕對不可錯過的大好時機。因為這是依靠社會力量對學生進行教育,所以收獲很大。如全社會學雷鋒,雷鋒的故事家喻戶曉,雷鋒的精神深入人心,這樣把雷鋒小時候幫助同學補課,做家務的故事編成小品,形象的表演、感人的語言使我深深地感到,多年來,一廂情愿的說教,不要打架、罵人,同學間要團結等,實在是太多太濫了,學生那里逆反到麻木,像這樣變說教為捕捉機會,讓學生在自身實踐和表演中自我體驗,自我教育,從而獲得成就感,則可以使學生獲得終生受益的能力。
此情此景,讓一名學生很感動,含淚述說了自己腳扭傷時,全班同學照顧他,全班同學照顧他,扶他上廁所,老師和同學幫他溫習功課,這一切一切令她難忘,為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獻上一首歌《種太陽》,歌聲掌聲交織在一起令人幸福,學生在這融融的氛圍中自律互律,互相提攜,共同進步。
2.知識性
準備階段,我?guī)е鄬W生到我校一名身患白血病的學生家走訪,學生父親向我哭訴著:“我的孩子治病要花好多錢,可我家并不富裕,一下子拿不出這么多錢,大家心急如焚,為了延續(xù)孩子的生命,你們學校師生送來八千元的捐款……”是啊!我們全校師生又譜寫了一曲一人有難大家?guī)停瑤熒褠矍橐忾L的感人詩篇。學生紛紛動筆,寫下了《伸出友愛的雙手》這首詩,內容感人,我要用這種有益的知識去豐富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學到新的知識。
三、召開主題班會必須有充分準備
因為班會的準備時間要比開會時間長得多,所以,準備過程就是學生受教育的過程,我們“講團結,重友愛”的主題班會,光是準備時間就近半個月,因為我們要收集這方面的資料,還要根據身邊真事編寫詩歌、學唱歌曲、練電子琴、口琴、排練舞蹈、小品快板等,使學生深刻理解了“團結友愛”的重要。
對于我本人來說,通過這一次實踐,深深感受到,一堂主題班會的成功,首先在于選準主題,這個主題應該是鮮明的,針對性強的。通過主題班會,提高一個思想認識。其次,要把開展主題班會活動的意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這次活動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意識,使學生感受到了團結的力量,也使我看到了團結友愛的傳統(tǒng)美德在我校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班級管理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趙彬杉.小學主題班會設計的問題與策略研究[J].文學界(理論版),2010(1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