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艷
(長沙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22)
公共管理類課程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初探
陳 艷
(長沙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22)
公共管理類課程課堂教學存在教學形式重講授輕互動、考核模式重期末輕平時、學習方式多被動少主動的缺陷,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以討論主題為中心,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教師適當引導開展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深化學校管理改革.要以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多方協作、適度應用為原則,推動課堂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在公共管理類課程中的應用.
公共管理;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作為高校最基本的教育活動組織形式,是決定教育教學效果和學生培養質量的關鍵[1].調查發現,傳統的課堂教學觀念正在對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產生阻礙作用.公共管理人才首要的特點是要具有公共精神,而政治決策能力、政策科學能力、危機管理能力、綜合協調能力等則是其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公共管理學科是一門綜合運用行政學、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解決公共組織管理問題的學科體系,培養學生學會運用全面的、系統和發展的觀點分析問題成為專業教學的重點,必須要調動學生獲取知識的主動性,采用更加豐富的形式幫助他們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論方法和分析技術.尤其是隨著社會變遷的加劇和管理科學的發展,管理學領域的問題越來越復雜,且解決方式大多都是靈活多變,沒有唯一答案,因此,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向學生進行單向傳播的講授方式已難以適應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再加上高校擴招帶來的班級規模過大,學生就業預期不佳導致的求知欲下降,使得管理類課程的教學狀況及教學質量問題日漸顯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缺失現象引起關注,因此適度改革課堂教學形式勢在必行.
傳統的公共管理類課程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以教材為教學工具、以試卷為評價工具,在教室進行的以講授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方式.該模式中學生大多處于被動地位,知識來源和評價方式相對單一,在具體的“教”、“考”、“學”等環節存在諸多問題.
1.1教學模式重講授輕互動,學生主體地位缺失
以一名教師對應多名學生進行課堂講授的方式,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但這種形式發展至今,其缺陷也逐漸顯現.一是師生互動機會嚴重不足.隨著高校擴招,教學資源供需缺口明顯,合班開展專業課的課堂教學成為一種常態,教師的課堂管理幅度明顯加大,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很難與學生進行個體層面的互動,因此無法實現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而公共管理類課程的許多問題都是見仁見智的,學術界存在很多不同的觀點,這與基礎教學中答案唯一性具有顯著區別,因此學生的自由表達對這類課程的學習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2].二是學生主體地位缺失.因多種因素影響,目前公共管理類課程的課堂教學仍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普遍不高,因此重教輕學的特征十分明顯.管理學涉及的知識面廣,知識量大,隨著互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日益廣泛,這為他們進行探索性學習提供了可能,但是僅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不僅會增大學生學習的難度,還會扼殺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的興趣,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其主體地位呈缺失狀態.
1.2考核形式重期末輕平時,課堂表現重要性未凸顯
目前大多數高校公共管理類課程考核方式還比較單一,仍然以傳統的考試為主.就考試形式來說,可分為閉卷考試和考查兩種,這兩種形式均因多種原因無法檢驗學生解決實際管理問題的能力.學校對閉卷考試所用試卷的題型、分值分配都有明確要求,比如有些學校規定主觀題不能超過總分的40%等,主觀題大多是論述題或案例分析;考查方式則通常采用學期論文或案例分析的方式.就考核結果的組成而言,一種是完全依據期末考試成績;另一種則是將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按照一定的權重加權平均,期末考試成績一般占絕大部分比例,雖然平時成績占了一定比例,但課堂容量大,課時有限,無法給予每個同學以展示的機會[2],因此就實際可操作性而言,對平時成績的判定標準大多只能依據學生出勤等情況,而無法選擇與專業課程學習緊密相關的指標.
1.3學習方式多被動少主動,創新學習能力不足
大學階段的學習具有內容的專業性、方法的自主性、途徑的多樣性等特點,具有巨大的鉆研空間,因而學生的主動學習極為重要.但目前廣泛存在對管理學學習的誤區,一方面,公共管理學的理解空間具有很大的彈性,不同的人或者同一個人在不同時空對同一個問題的理解都可能會不一樣,但是普遍未能重視對管理學知識理解深淺的層次差異,而解決方案又沒有對錯之分,課堂教學的影響也無法在短期內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樣就導致學生都對管理類課程的課堂教學產生了輕視的觀念;另一方面,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共同研討是管理類課程的重要學習形式,尤其是公共管理問題的答案沒有確定性,相互學習和思想碰撞是知識的重要來源.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促使學生不拘泥于教材,進行開放性學習、創新性學習就顯得非常重要.
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是以討論主題為中心,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教師適當引導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融合教法與學法,主要是依托涵括本學科重點難點和前沿動態的問題來吸引學生的關注力,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分組討論、形成小組報告,并在課堂成果展示中闡釋小組的觀點,經本組成員、其他同學以及教師的共同評價來最終完成課堂教學[1].這種教學模式的適當采用能夠很好地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其優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培養學生“學”的能力
公共管理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專業理論和方法,而且需要具有廣博的知識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僅靠教材中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以促使他們在課外主動廣泛涉獵知識,是課堂教學中更加重要的任務.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要包括教材涵蓋的專業內容講授,而且要重視培養學生在解決公共管理問題時對多學科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與學生個人發展緊密相關的學習能力訓練,使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增進社會認識和管理實踐能力,形成團隊合作、終身學習的意識.
在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中,學生在教師的統籌安排下,以討論選題為中心,通過廣泛查閱和運用文獻資料、反思社會現實問題,學會用專業的思維模式和科學的研討方式去分析和解決公共管理領域的問題,并逐漸形成基本觀點,熟悉開展創新性學習和研究的過程.因此,這一模式有利于通過鼓勵學生主動進行批判性思考,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在小組討論活動的互動中,有利于學生學會傾聽和相互學習,并理解他人的觀點和看法,培養學生在相互合作與相互妥協中達成共識的能力.
2.2轉變教師“教”的觀念
教師是高校辦學的主體,師資隊伍是決定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要素,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能,必然依賴于高校教師針對問題進行課堂角色的變換和教學觀念的轉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公共管理類課程的課堂教學跟絕大多數課程的課堂教學一樣,以任課教師為中心,以教師講授和學生聽講作為主要方法.調查顯示,傳統的課堂教育教學觀念已難以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而要轉變傳統的課堂教育教學觀念,教師的教學理念改變是首要條件,在發展課程、制定標準時,始終堅持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既要基于學生的已有知識和學習興趣,又要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在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和作用都發生了變化,二者分別作為“教”的主體和“學”的主體,共同成為推動課堂教學的驅動力量.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轉變為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推動者,一方面要改變過去對學生學習管得過細的傳統方式,要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對學生自主學習和討論環節進行方向上的把握和指導,有計劃地將教學知識融合在討論選題之中,積極鼓勵學生做好課前準備、主動參與討論過程,做好討論總結并提升至專業理論和方法[3].同時,在小組討論式教學環節中,破除以教師為本的現象,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改變學生學習的被動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3深化學校“管”的改革
許多高校為加強對教學工作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與教學、考試等工作相關的規章制度,這些制度對教學管理工作的規范化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是過于細化的要求與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對應用性比較強的專業并不適用.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注重對專業技能技巧的培養,更要重視對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的培育和塑造,學校傳統的教學與考試管理制度過于偏重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與考核,因此,完全使用傳統的教學及考核模式已不適應公共管理類課程的教學要求.
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的適當應用,有利于引導學生通過廣泛吸收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對知識點進行不同組合以建立各具特色的公共管理分析框架,能夠有意識地幫助學生開展對知識的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和綜合應用能力.因此,高校有必要深化教育教學管理改革,使課堂成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場所,引導學生拓展知識結構,養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索的精神;使考試成為評估學生公共管理問題分析能力的有效方式[4].
3.1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原則
3.1.1 突出學生主體的原則
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再是推動課堂教學的唯一驅動力,而是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促進學生學習的推動者.學生自主討論環節并不能僅僅就事論事,而是要把公共管理學專業知識巧妙地置于問題之中,幫助學生通過討論過程的參與學會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反饋,發展自我評價能力,學會與小組成員進行合作,積極鼓勵學生承擔好學習的主體角色職責[5].
3.1.2 多方協作的原則
公共管理學問題討論需要綜合利用多學科理論方法,深刻反思社會現實問題,因此在應用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時應遵循多方協作的原則.在課前準備階段,師生均要圍繞確定的選題廣泛查閱文獻資料,以對選題相關的知識獲得盡可能全面的把握;在課中開展小組討論階段,小組成員必須全員參與,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共同合作和研究討論,教師可深入到部分小組進行適當引導和節奏把控;在課堂結束階段進行總結評價時,教師應與學生一起將討論結論上升為公共管理學專業知識,并在評價時采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以及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進行評價.
3.1.3 適度應用的原則
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一方面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自主表達的機會,但另一方面也對學生的專業理論及方法掌握程度、口頭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一定要求,學生在這些方面的欠缺會影響他們參與討論的自愿性和積極性.教師在該模式中要承擔組織準備、課堂引導、總結提煉、評估反思的責任,尤其要關注實際討論過程,因為學生對問題討論的熱烈程度不能作為說明他們對問題的理解深入程度的指標,而有可能是浮于問題表面的討論,隨時可能離題,教師對討論過程的掌控非常重要.總而言之,雖然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但整個組織過程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都比較高,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適度應用.
3.2應用課堂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的對策建議
3.2.1 在關鍵環節中以教師為主導
公共管理學教學目的和任務在于提升學生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和決策能力,訓練學生基本實踐能力和專業方法,培養學生的公共精神、公共素養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在公共管理學的教學中,必須結合課程特點來設計小組討論的教學環節與程序,以確保小組討論式教學法能夠有效開展.該模式的環節設計一般包括主題選擇、人員分組、學習總結、效果評價等環節,每個環節的起始時期都是一個重要節點,教師必須承擔主導責任,對整個過程進行有效把握和控制[6].在主題設計上,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知識程度、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課程的特點設計討論主題.在人員分組環節雖然可以由學生自由組合,但教師并不能放手,要對部分學生的“邊緣化”現象予以重視,根據學生特點進行人數分配和搭配,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參與討論,尤其對一些容易沉默的學生給予動力.在學習總結階段,教師要帶領學生在討論形成對問題解決的基本框架和構想的基礎上,拓展延伸為公共管理類專業知識.在效果評價中,教師要承擔考評制度制定、小組成績評價等職責.
3.2.2 在討論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
互動主義教育觀認為,有意義的學習是通過人際互動產生的.小組討論中的互動就是由具有不同思維方式、不同知識和經驗的學生進行互動、效仿和思想碰撞,用團隊力量來完成學習任務的有效模式.因此,教師要在對學生特點進行充分研究的基礎上,使整個教學過程都能以學生為中心,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引導并激發學生進行探究和研討的興趣,并通過分析總結來獲得理論知識,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一般而言,小組討論式教學的小組人數以5人左右為宜.若人數太多,容易產生搭便車的幾率;若人數過少,則不易形成問題探討的氣氛,或是成員之間分歧太大,難以統籌[7].
3.2.3 在總結評價中以師生互動為途徑
小組討論的過程是以生生互動為主的形式得以推動的,而在學習總結、效果評價環節則主要通過師生互動的途徑,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總結來獲得知識和評價結果.在學習總結階段,由各小組將充分討論后形成的問題解決框架和構想以小組報告的形式在課堂進行集中展示,再由教師對展示成果進行點評和拓展.在效果評價階段,師生應共同就討論過程做出評價,理清小組討論所涉及的理論問題及討論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幫助學生根據結果來評價某種方法,并將其與其他的方法進行比較.同時,對學生在討論中提出的問題,教師應進一步引導其深入思考,共同進行知識磋商.
[1]陳瑜,蔣杰.公共管理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小組討論式教學法的效果分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6):141-145.
[2]陳偉杰.《管理學》課程小組討論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市場,2015,(20):214-215.
[3]孟祥菊,夏冰.課堂小組討論與教學效果的實證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07,(6):42-44.
[4]王守文.基于交叉學科視域下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創新研究[J].高教學刊,2016,(1):7-9.
[5]李國梁.地方本科高校管理學互動教學改革的創新探索[J].高教論壇,2016,(7):58-61.
[6]馮雪芬.管理學基礎課程中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探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6,(1):59-61,72.
[7]劉振華,賀紅梅.討論式教學法在《治安管理學》中的運用[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4):179,183.
ATentativeStudyonGroupDiscussionTeachingModelofthePublicManagementCourse
CHEN Y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22, China)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public management courses ha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teaching form pays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and does not put emphasis on the interaction. Assessment model value the end, do not focus on peacetime. Passive learning is more active than active learning. The group discussion teaching model is centered on the discussion topic. Through the independent study and inquiry of students, teachers should give proper guidance to teaching. This will help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change teachers’ teaching ideas and deepen the reform of school management. We should focus on the principle of students’ dominant position, multi cooperation and moderate application. This will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group discussion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s of 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management; group discussion; teaching model
G424
A
1008-4681(2017)05-0114-04
2017-09-08
陳艷(1977— ),女,湖南安鄉人,長沙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政策.
(作者本人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