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周市鎮永平小學玥
做一個會“偷懶”的老師,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江蘇省昆山市周市鎮永平小學曹歆玥
郭教授的《杯子邊上的智慧》用杯子打比方,通過杯子的邊與容的關系,形象、生動的說明了教與學的比例關系。促使我們選擇少教多學,要學會偷懶,通過“懶”得讀、“懶”得說、“懶”得動和“懶”得批四方面,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
偷懶 “懶”得讀 說 動 批
杯子裝水,看似平常,實則隱藏智慧。古時候的杯子都是用黏土做的,邊雖厚重,容積卻小。隨著時代進步,杯子的邊越來越薄,裝水的功能卻強大起來。由于杯子的邊占據了一定的空間,就需要不斷調配,實現邊少而容多。
郭教授用杯子打比方,通過杯子的邊與容的關系,形象、生動的說明了教與學的比例關系。教學就像一只杯子,杯子的邊緣越薄,裝的水越多,這就促使我們選擇少教多學。如何少教多學,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教師要學會偷懶。怎么“偷懶”呢?應該要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輔導者、參與者的角色。要當好這一角色,作為一節課的外在形式——“模式”就非常重要。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考慮“偷懶”:
課堂上教師總是習慣自己先把題目讀一遍,生怕學生自己讀不懂題目,這種做法容易讓學生形成依賴感,習慣于在教師的幫助下讀題、解題。長此以往讀題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下降。所以教師應該學會偷懶,放手讓學生讀題。通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來培養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和能力,使學生能讀題、會讀題、會做題。
讀的形式多種多樣,數學教學應先抓好兩種:齊聲朗讀和默讀。齊聲讀題可以把原本松散的課堂調動起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通讀題目,大致了解這道題大概講了什么,要求什么問題。接下來就是各自默讀,這時要比朗讀細致的多,邊讀邊思考,默讀時要理解數學概念,讀懂題意,抓住重點,從而解決數學問題。教師們可以出一些具有對比性的題目,通過比較的方法來強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
不少數學課堂中,教師講的過多,越到高年級學生說話的機會越少,到了畢業班,只能是教師滿堂灌了,長此以往,學生只思考不表達最后甚至都懶的想了。那后果將是多么可怕!因此,要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必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了及時得到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糾正錯誤,教師需要懶得”說”,盡量激發學生多說、多想、會說的欲望,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說腦中所想
在教學新課時,往往會推出一道例題,先請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后交流,回答時要讓學生把思考的動機、過程、結果有條理地說出來,這樣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拓寬他們的思維空間。
(二)說解題思路
在做解決問題時,教師通常會讓學生理解題目的含義,此時學生的腦中不僅要經過理解和分析,找到新舊知識的銜接處,還要說清分析過程,讓其他學生跟著你的思路再次做一遍。
(三)說課堂小結
新課結束,教師們往往亟不可待的讓學生做課堂作業,卻忽略了課堂小結。課堂小結不容忽視,低年級學生能夠說出一點是一點。但到了中年級,教師就要訓練學生歸納本堂課的主要內容,將內容總結、歸納,用準確的語言加以描述。此環節也是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絕好機會,教師切不可包辦代替,而應由學生自己來說。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不必凡事都沖在前頭,不如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的參與實踐活動。
(一)以學生為主
數學活動中教師應還給學生一個自主發展的空間,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在教學中先應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擺正主導與主體的關系。三年級24時計時法一單元學完后,有一課“周末一天的安排”。本課先給出一張周末時間安排表,感受如何科學合理的安排周末的生活,再啟發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作一張屬于自己時間安排表,制作時,要教育學生合理的安排作息時間,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二)從實踐的觀點出發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是豐富多彩的,要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就要從實踐的觀點出發,注重應用,內容開口要小,緊密結合學生學習的數學現實和教材的進度,易于學生操作。在“周長是多少”這一課的第一環節“圍一圍”中,用一根線圍出你喜歡的圖形。起初,學生圍成的都是正方形、長方形這類的規則圖形,在有同學成功的圍出一個愛心后,大家的創造力大爆發,松樹、房屋、小動物比比皆是,而當筆者拋出問題:圍成的圖形周長是多少?怎樣量最方便?起先,學生對著自己圍出的不規則的圖形傻眼,在筆者順著一個學生圍成的圖形指一圈后,大家恍然大悟:用同一根線圍成的圖形,不管形狀怎樣變化,周長總是相等的,都是這一根線的長度。
作業批改是每一位老師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老師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一種主要形式。長期以來,繁重的課務使得教師獨立支配的時間少之又少,所以筆者認為有些作業無需平均用力去批改,去精雕細刻,只要能想辦法達到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目的就行了。
學生在完成作業后,通常處于一種等待評判的被動狀態。學生互查則可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作業批改過程中,極大地調動他們的熱情和關注。像用豎式計算此類題,在檢查時要注意:1.相同數位是否對齊;2.是否從各位算起;3.計算時做到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退1……通過學生互查,可以提高他們鑒別錯誤和改正錯誤的能力。
對于解決問題,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教師無從下手,不如投影展示一份學生的作業,改完再批。可以先請學生說說題目的含義,找出其中的數量關系后列式計算;判斷題則可以先請學生判斷正誤,然后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全班共同討論研究,聽取其他的學生的想法后,再次核對自己的作業,起到深化學生的思維。
總之,以上四個環節,都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學無止境,教無止境。教學沒有輕車熟路,我們要常教常新,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真正把學生培養成我要學、愛學、會學的學習小主人。
【1】學會做一個偷懶的老師
【2】上課要學會偷懶
【3】小學生數學讀題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