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學習破難點
——關于漢語拼音教學的微課設計思考
湖北省宜昌市劉家大堰小學 高 夢
為什么看起來簡單的拼音學生不愛學?這是由學生的學習方式所決定的。學生的學習方式可分為3種,動作學習、圖形學習和符號學習。小學階段學生需要具體、形象、直觀的學習,動作學習是最適合他們的方式。漢語拼音學習以抽象的字母學習為主,學生容易混淆,不好掌握,這是導致學生學不好、不愛學漢語拼音的一大原因。那怎樣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來設計制作微課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呢?筆者在長期的微課制作及其運用中采用了一些動作學習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難點。
在漢語拼音的學習過程中,有一些拼音字母學生總是容易混淆,分不清楚,如字母b和p,字母n和l等,筆者仔細分析了學生發不準音的原因,一是控制不好氣流的輕重發錯音,二是不清楚發音的位置發錯音。找到問題的根源,我們就可以這樣來設計一節微課,微課名字可以直接取名為《b和p的區分》,標題簡單醒目,在微課制作過程中筆者設計這樣一個環節,邀請一個小組(4人)的學生來參與錄制設計微課,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培養學生的自學和觀察能力。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吹紙片得出結論:b的發音輕,p的發音重,發音時一定要注意重點區分,這樣一個學習過程即為動作學習。同樣,筆者在另外一節漢語拼音系列微課《n和l的區分》中,也邀請了班里的“小老師”來示范n和l的發音,筆者的學生一人示范發音技巧,一人拿手機錄制視頻,筆者在旁配音講解,發n的音時,舌尖抵住上齒齦,打開鼻腔通路,讓從鼻腔通過;發l音時,舌尖抵住上齒齦,堵塞鼻腔通路,讓氣流從舌頭兩邊通過。這樣來設計課程,學生很容易就能掌握發音要領,分清讀音相似的字母的音。微課做好后,筆者分別把它們播放給班里的學生看,因為錄制的演員都是班里的學生,主角接地氣兒,教學方式吸引人,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拉近了孩子們和微課之間的距離。
小學低年段的孩子天真好奇、活潑愛動,根據學生的這一性格特點,很多經驗豐富的老師會在一節課中間設置安排一個課中操環節,借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化解枯燥單一的講解式學習方式。
筆者強烈建議在制作漢語拼音微課時,可以多用學生最喜歡的手勢操,這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動手又動腦,強化了學生對漢語字母外形的記憶,有效解決了分不清拼音字母外形的難題。
編兒歌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編出來的兒歌,有童趣有創意,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很容易識記。仔細觀察人教版一年級教材中的漢語拼音部分內容,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字母旁都配有相應的配圖,神經科學家安東尼·威格納曾研究過學習與記憶的關系,得出結論:圖像記憶比文字符號記憶來的深刻,不容易忘記,我們應該讓圖像幫助孩子進行記憶深刻的學習。在設計微課時,老師可以巧妙地借助課本中的插圖來巧設情境,幫助學生創編兒歌。
在漢語拼音微課中加入創編兒歌環節可以讓學生學會仔細觀察和靜心思考創作,在觀察和發現打開想象力,培養創造力。同時,好學好用的方法一定能讓學生感興趣,并且快速掌握運用,在鞏固所學的基礎上提升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一步強化對漢語拼音中讀音相近、外形相似的字母的區分。
老師們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一定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就是寫一寫,筆者在制作微課時,也用到了它。在微課《b和p的區分》中,筆者嘗試錄制了一段老師的示范書寫視頻——送b和p“回家”,筆者事先準備好了一份漢語拼音四線格,然后進行講解:“家”指的是漢語拼音四線格,b和p的“家”有三層,分別介紹“樓層”,b住在家里的二樓和三樓,先寫豎,再寫半圓,b就到家了,p住在家里的一樓和二樓,先寫豎,再寫半圓,p也就安全到家了。學生通過學習又能有新的發現,b和p在拼音四線格中位置不同,b住中上格、p住中下格。我們在制作漢語拼音類微課程時,進行一次歸類就會發現,可以制作很多專門針對字母外形辨識的微課程,比如《f和t的區分》也可以采用同樣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講解,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雖然它們的外形近似,可是卻在四線格中不同的位置,馬上就可以區分它們倆了。特別提醒,在微課中設計寫一寫這個環節一定要配以輔助練習,強化鞏固所學,字符學習的關鍵在于區分、強化和記憶。避免學生在短暫的學習后又忘卻了所學的知識,告訴學生勤于動手、多加練習才能有收獲。因此,在微課《b和p的區分》的最后,我設計了一個小動畫,伸出小手跟我學寫b和p的環節,讓學生不僅僅之局限于看,還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體驗感受b和p的寫法,更深層次地強化學生對b、p形的記憶和區分。在漢語拼音微課制作中,老師不妨多采用這種“示范+練習”的動作學習方式,可以十分有效地幫助學生的解決易寫錯形的難題。
微課一做好,筆者馬上把它播給所帶的另一個班的孩子看,并給他們做了一個聽寫測試,讓他們寫出b和p,結果,全班99%的同學都能夠準確地寫出來。而在之前的一個班,筆者做過相同的聽寫測試,正確率卻只有80%。大家可以試想一下為什么兩個班的測試成績差距這么大?
顯然這節微課起到了一個關鍵的作用。
原因1:這節微課中提供的四種的學習方法非常簡單實用,學生一學就會、一聽就明白。
原因2:讓學生自己來設計、錄制微課,這就是身邊事,很容易引起全班學生的共鳴。
將微課技術運用于實體課堂教學,仍應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學思想和《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為依托,確立每一節微課的教學目標,考慮每一節課的實用性,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這樣才能夠基于我們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來解決學生遇到的實際難題,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備注:
1.微課《b和p的區分》圍繞小學一年級漢語拼音《bpmf》一課設計,適用于課后鞏固學習。
2.微課《b和p的區分》獲2015年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微課設計類比賽特等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