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想的風箏》為例分析讓語文學習真正發生
江蘇省宜興市官林實驗小學 費 姣
課堂質量的高低與語文學習的發生有著密切聯系。面對不同的課文,為了讓語文學習能夠在課堂上真真發生,教師應該從本身與學生的角度出發,定位好自己的位置,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本文以《理想的風箏》為例,分析如何在語文課堂中讓語文學習真正發生,以期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和發展。
語文學習 真正發生 《理想的風箏》
江蘇省課程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小學語文教學關注的主體聚焦到學生身上。語文教學改革門派精彩紛呈,但是教學中,讓學生真正學習語文,讓語文學習真正發生的課堂才是好的課堂。面對語文學習歷程中,各種各樣的課文,如何讓語文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生成為了當前語文教師關注的熱點。讓語文學習真正發生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慮:第一,教育者的視角,如:學生應該放在中心位置,課堂教育應該注重能力培養等。第二,課堂內容的選擇,如:內容應該突出重點,并舉一反三,選擇最利于學生接受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活動的展開。第三,語文學習的方式,如:應該以教師引導為主,提高學生獨立面對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才能讓語文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生。
以《理想的風箏》一課為例,本文從課文中“寫景”部分的教學展開分析,并對視角、內容、方式等三個角度探尋“讓語文學習在課堂真正發生”的路徑。蘇教版國標本六下《理想的風箏》為當代著名文學家蘇叔陽所寫,文章中主要是深情地回憶劉老師,文章以散文的形式對“笑談腿疾、 轉寫板書、放風箏、追風箏”等環節進行了細致的描寫,成功塑造了一個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劉老師。作者通過對劉老師處處自強不息的刻畫,深深表達了對劉老師的思念之情,正是因為作者包含情感的寫作,才更加打動人的心靈。
為了讓語文學習能夠在課堂中真正發生,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抓住切入點,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和研究。如:課文中“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里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風箏。”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這個句子理解起來較有難度,具有較高的教學意義,另外,這一句子能充分體現劉老師并不是將自己的生命風箏放飛,更是從學生的生命力飛走了,十分能夠突出課文的內容特點。這種突出主線的切入點更能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更能幫助學生抓住學習的重點,因此,找準切入點也是促進語文學習發生的關鍵因素,教師應該注重切入點的選擇。教師每一次備課,都應該找準突破口,牽一發而動全身,突破口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精心準備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每一個討論,每一次設疑,都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教師在關鍵時刻點撥。課堂教學通過師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師生在平等友好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
其次,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從文章開頭的文字中展開活動。如:文章開頭,作者對“春天、風箏、白云、柳枝和連翹花”等進行了細膩的表達,作者利用“盡情搖擺、吹奏、戲耍”等動詞,對景物進行刻畫,以豐富的表達方式,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作者不僅僅是在描述景物,更是對劉老師的思念和懷念。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提出問題:文章開頭僅僅是在描寫景物嗎?同學們在其中讀懂了什么?由于前一個問題顯然是否定答案,因此,后一個問題就成為了學生討論和探索的主要問題。當教師布置了討論命題后,可以將學生自由的分為不同的小組,小組中有躍躍欲試的踴躍者,也有靜心思考的猶豫者,以共同討論的方式,更有利于學生進行全面學習。這是因為學生在進行討論的過程中,由于個人的想法并不相同,集思廣益的答案反而更加全面,且共同討論更能活躍課堂氛圍,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除此以外,以景色描寫的雙面性作為切入點,展開一系列的討論可以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空間,是促進學生主動探索的主要途徑之一。任何課堂,都要把學習主體的積極主動性調動好,學生討論的過程,就是學生對知識構建的一個過程,這種教學尊重了主體,符合教育學規律,也讓學生掌握了探究學習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了學習語文的方法,也是讓語文學習真正的發生。
最后,讓學生獨立、全面地面對語言、文字以及文本,自主更自由講述自身的認識和看法是開展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當教育者看到學生凝神靜思的神情,聽到學生積極講述自己想法的場景,教育者自然會想到:最好的學習也不過就是這種情景了吧!這一切向教育者昭示著:學生已經融入了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學習的被教育者,也不是教學內容的和學習內容的旁觀者,他們成為了學習活動和教學活動的參與者,他們融入其中,成為了學習的主宰者。在學生討論的整個過程中,教育者只用稍稍巡視就會發現,學生們將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講述給他人的同時,也在細心聆聽別人的建議,當二者相結合,學生所得出的答案就更加完善,更加全面。討論完成后,有的學生認為,透過吹奏著生命之歌的連翹花,看到雖有殘疾、卻在不懈地追逐著風箏的劉老師;透過生機勃勃的的春天可以看到生命力旺盛的劉老師,透過這一草一木,學生都可以讀到作者那份濃厚的思念之情。最終學生們都能夠理解到:文章開頭即在寫景,也是在寫人,以景色刻畫了那位永遠活在作者心中的劉老師。
總而言之,在課堂中,學生們之所以會有如此深刻的認識,是因為學生在獨立學習的過程里,對后續學習做出了堅實的基礎鋪墊。換言之,如果學生并沒有經過全面的自主學習,在語文課堂中,語文學習就不會真正的發生。因此,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該以引導者的身份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分析和主動探究,增強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1】張國寶.讓語文學習在課堂真正發生——以《理想的風箏》的教學片段為例【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6(5)
【2】沈建琴.長文短教,放飛理想課堂的風箏——《理想的風箏》教學品評【J】.學周刊C版,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