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興兵
教師的幸福感從何而來
文|王興兵
現實生活中感到的幸福通常表現為自身需要的滿足,社會的幸福感和心理的幸福感,則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教師的幸福感首先是平常人的幸福,同時它還關系到對學生的培養和教育。如今,社會、家長和學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教學壓力、安全管理壓力、自身的價值與現實的差距等問題,使得教師逐漸產生了對工作的倦怠,幸福感急劇下降。然而全國近16萬教師肩負著培養3億多的學生的教育重任,怎樣才能讓教師在工作、生活中感到幸福感呢?
讀書是一項偉大的運動。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中國人歷來有讀書的傳統,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文化成果無一不是以書籍的形式保存下來。古代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古訓,今有“4.23——世界讀書日”的倡導。古今中外的名人無一不是靠刻苦讀書而成才的,一代梟雄曹操好讀不倦而成為政治家、軍事家和大詩人;著名革命家彭真在監獄堅持讀書多年,以讀書來抵抗反動派的殘酷……教師的專業成長也同樣離不開讀書和學習。特別是面對史無前例的課程改革,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
為此,學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大力實施教師自主閱讀,鼓勵教師根據自己的愛好與需求,積極地選擇閱讀書籍,博覽群書,享受讀書的快樂,以提升獨立的、進行批評性思考、做出決定并能實施的能力。實施自主閱讀讓教師與教育大師們進行對話,聆聽來自教育界最前沿的聲音,學習先進教育理論和教育理念;向身邊的老師學習,努力發現和借鑒別人的長處,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習過程就是吸取的過程、積淀的過程。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得有一桶水。現代社會各種知識信息浩如煙海,不斷更新,更需要教師有“活水”,而不斷地讀書學習,提高理論水平、業務能力,正是教師的“活水源頭”。有了這“活水源頭”,教師就能在教學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就能更快地成長。讀書讓教師找到了成長的幸福感,獲得了讀書的快樂。
“一位好校長,一所好學校;一名好老師,一門好學科”。此話不無道理。如今,可以這樣說,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如何,直接決定學校辦學整體水平的高低。打造一支名師隊伍,是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學校名師在其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師德師風、專業素養、學科理論、教育教學風格、鉆研精神及團隊合作意識等諸方面堪稱表率,成為廣大教師師德的標兵,被推崇為廣大教師專業成長的模范,是廣大教師專業發展的引領人,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基于此,學校圍繞“順應天性,多元成功”的理念,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多方位地培養教師,努力提高教師的能力和在群體中的知名度。
學校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名師培養模式,致力于建設一支師德師風優秀、教育思想前衛、專業理論雄厚、教育教學技能精湛、善于團隊協作的名師隊伍。學校申報了《基于校本的名師梯級自主培養模式研究》的區級課題研究,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實行梯級培養,即將校級名師劃分為五個梯次:骨干教師、金牌教師、明星教師、專家教師、功勛教師。努力使教師逐步成長為校級名師,為其進而成為區、市級名師搭好臺階,促進教師專業的成長。此外,學校根據教師不同的專業方向和特長愛好,開設了美術名師工作室、班主任名師工作室、射擊興趣俱樂部、書法愛好者俱樂部等教師俱樂部,培養學校不同方向的名師,實行以點帶面、以名師帶教研組、年級組,提高學校教師的整體水平,提高教師的影響力,讓教師的卓越事跡在年級、學校逐漸向家長、社會擴展,從而提高教師的知名度,提升教師的幸福感。
教師的育人對象是人,是具體的、活生生的、充滿差異的生命個體;教師面對的是獨生子女的驕縱、隔代長輩的溺愛、單親兒童的心理傷痛、農村孩子生活的貧困,還有二胎孩子的新課題……教育對象的差異性、教育變量的復雜性、教育活動的情境性,都需要教師在工作中不斷反思,不斷探索,不斷研究,需要教師在工作中不斷對教學課例、教學改革、教育科研、教學行為進行反思、改進。 倘若課堂氣氛、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語言等一成不變,師生勢必不能產生很好的共鳴,那么教學效果則難以保證,教師就會感到不滿與倦怠。所以,教師應該增加積淀,厚實素養,視課堂為舞臺,充滿激情地當好每一臺的導演與演員,把話語權還給學生,“問計于生,問需于生”,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盡最大可能淋漓盡致地呈現自己的教學智慧,直至自成一體,形成為學生所接受的教學風格,而不是故步自封,毫無改變與特色。
教學如此,教育科研也是如此。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哈佛大學有一個著名的理論,認為人的差別主要在于業余時間,而一個人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晚上八點到十點之間。每晚抽出2個小時的時間用來閱讀、進修、思考或參加有意義的活動,你會發現,你的人生正在發生改變,堅持數年之后,成功定會向你招手。因此學校鼓勵教師每天工作之余,抽出一定的時間用來讀書學習,反思自己教學得失,追問身邊常見的教學現象,弄清學科中的困惑與問題,而且堅持將其形成文字。與此同時,學校鼓勵教師參與校級——區級——市級科研課題的研究,開展說課、評課、同課異構、教育教學案例、實驗探究、教學反思等比賽,讓教師走出“從書本到書本,為教學而教學”的誤區,真正地體驗教師的幸福感。
社會的支持和信任是教師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教師營造一個寬松、愉快的職場環境,是教師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前提。教師節的設立、《教師法》的實施與修訂,保障了教師在職業生涯中的正當權益,是教師職業人生幸福的基礎和保障。社會和學校在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尊重教師的自主意識、感受和需要,積極聆聽并支持他們合理的心聲。一是營造良好的校園人際關系,使領導與教師之間、教師之間和師生之間關系融洽,相互尊重,發揮團結協作精神,使教師更能體會到教育的快樂。二是建立學校領導、專家和教師之間的平等的對話機制,讓教師樹立起自信、自尊和自主。學校領導關愛每一個教師,不僅關注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教師的學習和生活,而且關心和愛護教師的身體和心理健康,讓教師體會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三是理解欣賞教師。教師工作具有復雜性與長期性,要給學生提供“優質服務”,對教師偶爾的工作不足領導要心胸開闊,多欣賞教師的優點,真誠地欣賞每一位教師,樂于為教師成果喝彩,讓教師感受到他的重要性。四是協調好家校關系。每一個學生背后有一個家庭環境支撐著,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長與教師需要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才能共同培養學生。家長對教師的理解與支持,更有利于提升教師的幸福感。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真實地反映了教師職業是一種奉獻的職業。然而,只有幸福的教師,才會對教育事業、對學生充滿愛,才能使教育真正成為心靈的溝通、人格的影響。教師的幸福是全面的,需要創造條件讓教師在精神、物質和社會等方面感受到有幸福。讓社會、家庭和學校共同創造條件,使教師在工作與生活中能品味到最深沉、最醇厚的教育幸福吧!
(作者單位:重慶市大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