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青
班級活動在不同階段的育人實踐與反思
顧 青
班級活動是指在班主任的組織和指導下由班干部組織的,為實現班級教育目標而進行的除課堂教學以外的各種教育活動。班主任應當結合班級發展的不同階段,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班級活動,在活動中解決班級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班級活動;班集體建設;育人功能
班級活動是班主任對班級學生進行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培養學生素質基礎的基本形式,是班主任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如何組織合適的班級活動進行育人呢?為了便于理解,我把班級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新建班集體、話題班集體、畢業班集體,然后結合自己的親身實踐談談如何在班級發展的不同階段開展不同的班級活動。
新建班集體是班集體建設和發展的最初階段,我們首先要了解育人對象的不同特點,進而開展不同的班級活動解決不同的學生問題。
古人有“見字如面”的說法,我覺得很有道理,于是開展了一個活動——“我給班主任的一封信”。我要求學生在開學前的暑假里寫一封信給我,內容不限,可以是介紹自己,也可以是談自己進入高中后的想法。讀完信后,我給每位學生都回了一封信,信中談了我對他們的初步了解,也提了一些具體的要求和建議。開學后,我根據信中了解到的學生特點安排了臨時班委,并在隨后的班級活動中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有特長的學生參與。
教育是交流的藝術,通過寫信活動,我不僅對學生有了初步了解,也在回信中傳達了我對學生的關注,而關注效應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今天這個文化速食的時代,通過文字的交流是有些復古,但我相信文字中的學生是更加真實的。我們還可以對這個活動做一些拓展,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情況下通過周記、微信平臺等形式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接下來我們需要進一步梳理前面了解到的學生情況,研究如何讓學生在班級中找到合適的位置,開展自我教育。于是我開展了第二個活動——“橫看成嶺側成峰”。新學期,學校會安排一系列的文體活動,班主任要抓住時機,積極創設機會讓學生按照不同目的和任務分成不同小組,可以是學習小組、衛生小組,也可以是板報小組、演講小組,甚至是“不遲到小組”“校服檢查小組”。我對班級所有小組的要求有三條,一是班級學生每個人至少加入一個小組,小組人數最少三人,最多十人,小組存在時長最短一周,最長一學年;二是每個小組必須有一個或兩個活動目標,目標越具體越好,比如出一期成功的板報;三是組長要定期上交簡略的小組活動報告。當然,班主任絕對不能只做分組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監控工作,密切關注各個小組的活動,并做好記錄。學生在小組中的不同表現是最好的教育資源,班主任既可以用小組活動中產生的問題教育學生,也可以在小組活動中發現同一個學生的不同側面,為后面的班集體工作做好積累。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矛盾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對于班級來說,矛盾的產生其實也推動了班級的發展。
在班級新建后,班級成長將進入話題班級階段。我之所以把這個階段稱作話題班級,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不自覺地把學生和班級中出現的一些不和諧的事情看作“問題”,當我們覺得自己面對的是“問題學生”“問題班級”時,我們首先就把自己孤立了出來,會不自覺地扮演問題解決者的角色。其實我們不妨把這些問題當作話題或者議題,我們分析它們,研究它們,嘗試化解它們,但我們不一味追求解決它們。這樣一想是不是思路更加開闊,壓力也沒有那么大了呢?
中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學習壓力大、學習動力缺乏。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并促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動力。可見,喚醒內部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動力的關鍵。為此,我開展了一個名為“心語心愿”的活動,即每個月初讓學生在小瓶子中放入寫有自己本月要實現目標的紙條,并寫下為實現這個目標而主動做到的三件小事。每個月末,我會讓認為自己的目標實現了的學生拿出許愿小紙條和大家一起分享實現目標的喜悅。
通過這個活動,我發現,一旦學生們發現他們通過努力可以達成一些小目標,他們就會再釋放潛力,給我一些意外。所以,我們要始終堅信,學生身上確實存在無數的可能,也許一種可能暫時是不可能,但是還有其他無數可能在等著他們。學習動力不是教育的產物,它是聯系的產物,還有什么比目標的推動力更加強大?聯系是普遍的,目標和行動是一種聯系,班主任應該在班級管理過程中適時地創造這種聯系。
由于畢業班的學生壓力很大,很多活動也因此變成了“高考動員會”。實際上,畢業班還是有必要開展一些活動來解決一些問題的,比如畢業班親子關系問題就非常值得關注。面對畢業升學的壓力,家長和學生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這種焦慮會引發親子沖突,導致學生情緒低落、成績下滑等。每一個家長都是愛孩子的,只是不得法,這時就需要班主任有目的地組織一些活動,讓家長和孩子獲得共情。
我曾經組織了一次家長和師生共同參加的“那一年——我們一起高考”的主題班會活動,活動開始,我讓大家觀看了電影《中國合伙人》中主人公參加高考的片段,又邀請了幾位家長和老師回憶當年參加高考的經歷,展示一些當年的照片、課本、作業本等。這個環節不僅引發了在場家長的共鳴,也讓家長體會到孩子目前所承受的壓力。而學生們也在這些“文物”中重新認識了父母,感受到了父母當年付出的努力。
班級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不一而足,但無論開展什么活動,我們都必須回答三個問題,即班級處于什么階段、活動的預設步驟和效果是什么、如何擴大活動的效應。首先,不清楚班級所處的階段,就不了解班級需要什么樣的活動,無的放矢的活動必然是流于形式、缺乏實效的。其次,班主任在開展活動時一定要有詳細的規劃,對預設效果以及可能出現的狀況也應當有充分的估計。比如在上文提到的“那一年——我們一起高考”活動中就出現了個別學生和家長對高考產生悲觀情緒的情況,這時就要班主任及時做好應對,通過臨場激發或者事后談話的方式消除他們的消極情緒。再次,一次活動的效果是有限的,班級活動要盡可能有延續性和系列性,采用“組合拳”的方式去開展。比如上文提到的小組活動就不應當出現轟轟烈烈開始、無聲無息結束的情況,既然開展了就要堅持做好記錄,并且定期交流和總結。
G631
A
1005-6009(2017)71-0040-02
顧青,南京外國語學校(南京,210000)教師,一級教師,2016年江蘇省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高中組)一等獎獲得者。